本书可能仍有零售,去搜搜看吧
¥120.0¥3963.0折
已售179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出品“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历史丛书”全8册,解析近现代技术从西方向中国转移的经过,以更开阔的视野开展中外技术发展的研究。

与以往的技术成就史与引进史研究不同,本丛书的视角较为独特——它解析的是近现代技术从西方向中国转移的经过,遴选钢铁、电报、铁路、火器、火炮、高等技术教育、航天、水压机8项个案,以更开阔的视野进行研究论述,发现了大量新史料或重新解读了已有史料,在研究视角与方法、史料与学术观点等方面都有所突破,具备鲜明的原创性。

优惠
超值换购

满69元可1元起换购文创

本书看点

16开平装,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从技术转移或创新的视角,梳理基本史实,分析“进口一适应一技术自立”的“横向”跨国技术转移、“理论研究与教育一实用技术一产品”的“纵向”技术转移、“转移一消化吸收一创新”的转变,以发现中国技术转移与创新的模式和机制
作者们发现了大量新史料或重新解读了已有史料,包括胶济铁路的德文档案、大北电报公司的档案、汉阳铁厂外籍工程师回忆录、克虏伯公司的档案、机械部关于水压机的档案、教育部关于院系调整的档案等,为提出新的学术见解和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册分别为:
《16-17世纪西方火器技术向中国的转移》
《中日近代钢铁技术史比较研究:1868-1933》
《制造一台大机器——20世纪50-60年代中国万吨水压机的创新之路》
《近代铁路技术向中国的转移——以胶济铁路为例(1898-1914)》
《晚清西方电报技术向中国的转移》
《德国克虏伯与晚清火炮——贸易与仿制模式下的技术转移》
《中国高等技术教育的“苏化”(1949-1961)——以北京地区为中心》
《中国航天科技创新》

商品评论(10) 查看全部>>
头像 xcl*** 三星用户
2021/9/20 17:01:55

偏学术!!!!!!!!!!!!!!!!

头像 穆三十*** 三星用户
2021/8/29 8:55:33

买了一套,慢慢品味

头像 ztw*** 三星用户
2020/12/9 10:38:15

成套买比单卖划算多了。有助于了解我国近现代科技的发展

头像 *** 三星用户
2020/8/25 18:42:39

喜欢就入了!!

头像 ztw*** 二星用户
2020/8/2 12:51:16

这套书世面稀见,内容很见功力,挖的很深,学术背景浓厚,我很喜欢。

头像 毛球小*** 三星用户
2020/7/25 14:57:28

比较硬核的技术内容

头像 *** 三星用户
2020/7/24 17:18:25

收到书后随便翻了翻,没细看。书籍品相还可以,看得出应该是库存书,装帧比较简约,内容偏学术,如果有兴趣还是可以看看的

头像 hfn*** 三星用户
2019/11/8 11:21:36

其中”晚清西方电报技术向中国的转移”和”近代铁路技术向中国的转移”以及”中国高等技术教育的“苏化””这三本非常有趣,但”中国航天科技创新”则非常枯燥,感觉就是把百科的内容移了过来

头像 古豳秦*** 三星用户
2019/10/21 20:59:57

这本书装帧精美,内容别具一格,值得拥有!

头像 ztw*** 一星用户
2019/9/20 11:43:27

内容凤毛麟角,装帧无可挑剔。不可多得的好书。













编辑推荐

《16-17世纪西方火器技术向中国的转移》
明清时期,随着西方传教士来华,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开始传入中国。由于战争的需要,西方火器成为*早受到明朝重视的西方技术之一。明朝中晚期传入的佛郎机、鸟铳、西洋火炮等西方火器,提升了中国的火器技术水平和战术水平,与此同时,明清时期的弹道知识也逐渐发展起来。本书通过对明清火器文献的分析与解读,从技术史角度对16—17世纪传入的佛郎机、鸟铳、西洋火炮的制造工艺以及相关弹道知识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
作者将自佛郎机的传入至西洋火炮传入之前的1620年作为西方火器传入的第*个阶段,以《纪效新书》《筹海图编》《练兵实纪杂集》等明人6种有关火绳枪炮的著作为依据,以近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作参考,以考古实物为佐证,论证了在西方火器技术传入中国的阶段中,明朝火器技术所取得的主要进步:首先,在其论著中详细梳理并列出明朝军工部门制造佛郎机和鸟铳的制作流程,使读者对明朝火器制造技术的进步之处一目了然。其次,在其论著中表明,明朝军工部门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对火绳枪炮还只能进行依样画葫芦仿制,并从征引的文献资料中,理出明朝在火器使用技术上的多种进步。诸如,官兵在使用火绳枪炮时要检验其完好度,检查枪炮弹直径与膛管内径的切合程度,校正射击姿势,以及按照三点一线的射击术进行射击等,反映了明朝火器研制者已经对弹道知识有了尚处于混沌、笼统、朴素和经验性的认识。

【作者简介】
尹晓冬,科技史博士,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博士后,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副教授。2010年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梅隆基金访问学者,美国物理学会(APS)2014年贝勒讲席(Beller Lectureship)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技术史、力学史、物理学史,主持2010年、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发表科技史论文40余篇。

《中日近代钢铁技术史比较研究:1868-1933》
19世纪下半叶,日本和中国不约而同地开始了引进西方钢铁技术和建立本国新式钢铁工业的近代化进程。然而,新式钢铁技术在近代中日两国的发展结果迥异。本书一方面通过中日两国近代钢铁企业对西方技术进行转移的典型案例进行比较,另一方面,从历史宏观层面还原和分析中日两国近代钢铁工业化及其技术发展的不同历史进程,以及两国近代钢铁技术支撑体系的形成和作用,从而解读中日两国钢铁技术近代化走向不同命运的缘由。

【作者简介】
方一兵,工学博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近现代技术史、比较科技史、冶金史。2006—2007年度英国李约瑟研究所李氏基金访问学人,2010年日本东京工业大学青年访问学者。著有《汉冶萍公司与中国近代钢铁技术移植》等。

《制造一台大机器——20世纪50-60年代中国万吨水压机的创新之路》
本书从技术史研究的视角,考察了中国在20世纪50-60年代走出自主制造重大技术装备困境的一个典型案例——沈鸿领导研制的上海12000吨锻造水压机。从中国社会变革和工业技术发展两大主题,分章节从国际和国内背景、立项原因及其影响、设计制造与安装、技术来源与技术创新的类型与特点等几个方面,论述了万吨水压机的技术路线和技术特征的时代性;还考察了同时期的东北12500吨锻造水压机的制造过程。本书适合科学技术史、中国工业史、科技政策与创新研究等领域的研究者参考。

【作者简介】
孙烈,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近现代技术史、传统工艺和科技战略的研究,著有《德国克虏伯与晚清火炮》《制造一台大机器》等专著,发表论文20余篇。

《近代铁路技术向中国的转移——以胶济铁路为例(1898-1914)》
本书独辟蹊径,从技术转移角度,考察了德占青岛时期,胶济铁路建设和运营的基本史实以及德国输入中国的铁路技术设备与管理;继而探讨技术转移过程中出现的冲突与调适、中国民族主义对胶济铁路的影响以及胶济铁路对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总结了胶济铁路技术转移的特征、局限和模式,为中国铁路史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

【作者简介】
王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技史博士毕业,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铁路史。

《晚清西方电报技术向中国的转移》
本书介绍了晚清传统邮驿的发展状况以及西方电报技术与殖民扩张的关系;梳理中国电报事业发生和发展的情况,大北电报公司在中国的早期活动;研究电报知识与设备器材的输入过程;分析电报技术与中国社会环境相互适应及本土化的程度;将津沪电报作为重点案例,介绍它的修建过程、经营情况,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从资本、人力和技术三方面对大北电报公司与中国电报总局进行比较分析。*后通过研究得出西方电报技术转移的一般模式。

【作者简介】
李雪,科技史专业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丰要从事科技史研究。发表《大北公司与福建通商总局在电报建设初期的合作》、《西方电报公司向清朝扩张初探》、《电报技术向晚清转移的影响冈素分析》等文章。

《德国克虏伯与晚清火炮——贸易与仿制模式下的技术转移》
这是一部研究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克虏伯技术向中国转移的学术专著。在考察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自强运动、军事变革等宏观问题的同时,重点分析了李鸿章等人主导的晚清军火贸易以及建立在仿制基础上的兵器工业发展的得失成败,以及贸易、仿制与技术转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全书从历史背景、军火贸易、书本知识的输入、技术的引进与消化吸收、装备与运用等方丽,综合论述了德国克虏伯与晚清技术转移的过程、路径及影响因素。本书适合科学技术史、军事技术史、中西交流史、科技政策等领域的研究者参考。

【作者简介】
孙烈,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近现代技术史、传统工艺和科技战略的研究,著有《德国克虏伯与晚清火炮》《制造一台大机器》等专著,参与编写《重大科技创新案例》等专著。发表论文20余篇。

《中国高等技术教育的“苏化”(1949-1961)——以北京地区为中心》
技术教育是技术转移的重要形式。中国从自强运动时期就开始学习发达国家的技术教育制度,到20世纪50年代全面学习苏联时期达到高潮。中国在从苏联引进技术的同时,进行了以借鉴苏联教育制度为特征的教育改革。
本书以技术转移为视角,以中国高等技术教育的“苏化”为对象,主要以北京地区的院系调整为案例,系统阐释20世纪50年代中国高等技术教育“苏化”的历程、基本特征和模式,认识技术教育在现代技术转移中的重要作用。本书适合研究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的人员阅读,也可作为研究教育史、科技史的文献资料。

【作者简介】
韩晋芳,科技史博士,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技术教育史、科技社团史与科技社团管理制度研究,在相关研究领域发表论文30余篇。

《中国航天科技创新》
本书较为全面地介绍和分析了中国航天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内容包括中国发展导弹与航天技术的决策过程、弹道导弹的系列化发展、运载火箭的研制与改进、人造卫星与探测器的研制与应用、载人航天工程的决策与实施,同时对中国航天技术发展过程中的科技创新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案例分析与理论探讨。资料翔实,内容全面,科学性与可读性兼顾,适合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各层次读者和航天爱好者阅读。
全书分为三部分:一,从运载火箭、应用卫星和载人航天三个方面全面而简明地介绍了中国航天发展历程;二,通过几个典型案例的介绍,从高层决策与决策机制创新、研发组织管理创新、全面协同创新、技术方案决策创新、技术跟踪集成创新等经验层面上对中国航天科技创新进行了分析;三,从理论层面上将创新划分为技术层面、管理层面、决策层面等几个层面,并通过模型对各个层面创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作者李成智先后主持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中国航天技术发展的研究”、“国内外重大科技创新案例研究”等,对中国航天技术的历史发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研究。本书在研究方法与模式、新史料、新观点方面都有突破,具备鲜明的原创性。

【作者简介】
李成智,博士、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先后就读于南京航空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曾在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从事直-9直升机研制。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兼技术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1995年入选首批北京市跨世纪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出版专著、教材、科普读物20余部;发表SSCI论文2篇,其他各类论文50余篇。曾两次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科技出版物奖”。

本单详情

《16-17世纪西方火器技术向中国的转移》
作者:尹晓冬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2877027
出版时间:2014年1月
开本:16开
页数:257
定价:48元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中国与西方火器技术发展回顾
第一节 16世纪以前的中国火器技术
第二节 16世纪以前的欧洲火器技术
第二章 16-17世纪西方火器技术的传入
第一节 从采用到仿制(一):佛郎机(1506-1620)
第二节 从采用到仿制(二):鸟铳(1506-1620)
第三节 购买、仿制与编译火器论著:西洋火炮(1620-1690)
第三章 佛郎机与鸟铳的制造技术(1506-1620)
第一节 熟铁冶炼技术
第二节 铳管的制作
第三节 钻膛与修整
第四节 部件的装配
第四章 西洋火炮的制造技术(1620-1690)
第一节 西洋火炮的制造工艺l
第二节 火药及炮弹的制造工艺
第三节 火炮使用技术
第五章 传华火器技术的弹道知识
第一节 弹道知识l
第二节 1560-1690年中文著作对弹道知识的描述
第六章 火器技术的西方知识来源——以《兵录》卷十三为例
第一节 中国兵书中的西方知识来源
第二节 《兵录》与《实用炮学手册》的比较--炮图
第三节 《兵录》与《实用炮学手册》的比较--铳规及射程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图目录
表目录


《中日近代钢铁技术史比较研究:1868-1933》
作者:方一兵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2881604
出版时间:2013年10月
开本:16开
页数:283
定价:50元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西式钢铁技术开始向东亚的转移——日本官营釜石铁厂与中国
青溪铁厂
第一节 19世纪中期的技术概况
第二节 釜石铁厂及其技术引进
第三节 青溪铁厂及其技术引进
第四节 中日早期阶段技术转移之比较
第二章 首次大规模的技术转移——中国汉冶萍公司与日本八幡制铁所
(1889—1911)
第一节 汉阳铁厂初创期的技术引进
第二节 日本八幡制铁所初创期的技术引进
第三节 两国初次大规模技术引进之比较
第四节 汉阳铁厂的技术改造与扩建
第五节 八幡制铁所第一期技术改造与扩建
第六节 两国技术适应性改造的比较
第三章 相互影响下的不同命运——汉冶萍公司与八幡制铁所(1911—1933)
第一节 大冶铁厂的技术引进
第二节 八幡制铁所第二、三期扩张
第三节 比较:技术的不同发展轨迹与命运
第四章 工业化进程与技术发展——宏观的视角
第一节 中国钢铁工业的兴办与技术
第二节 日本钢铁工业的发展与技术
第三节 比较:两国近代工业化与技术的不同特征
第五章 中日近代钢铁技术支撑体系
第一节 中国近代钢铁技术支撑体系
第二节 日本近代钢铁技术支撑体系
第三节 比较:两国技术支撑体系的不同作用
第六章 结语:国家、工业化、人与技术的发展
第一节 国家视野下的钢铁工业化
第二节 技术系统的不同发展动力
第三节 关于日本对中国殖民地的技术影响
第四节 关于人与技术发展的微观解读
参考文献
后记
图目录
表目录


《制造一台大机器——20世纪50-60年代中国万吨水压机的创新之路》
作者:孙烈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2870660
出版时间:2012年12月
开本:16开
页数:256
定价:48.0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新中国需要大机器/6
第一节 国外大型水压机/6
第二节 中国重型机械工业/24
第二章“大跃进”催生大机器/42
第一节 计划赶不上变化/42
第二节 一语定乾坤/49
第三节 水压机风/66
第三章 白手绘蓝图/79
第一节 总设计师和他的团队/79
第二节 从头学起与从小做起/88
第三节“炒什锦”与“小笼包子”/99
第四章 洋技术与土办法/127
第一节 老大哥的电渣焊/127
第二节 蚂蚁啃骨头/147
第三节 巨人站起来了/l61
第五章 时势造英雄/185
第一节 备受赞誉的上海巨人/185
第二节 一波三折的东北万吨水压机/202
第三节 各显其能的万吨双子座/213
第六章 大机器的创新/223
第一节 集成创新/223
第二节 创新的时代性/231
结语/238
参考文献/240
致谢/255


《近代铁路技术向中国的转移——以胶济铁路为例(1898-1914)》
作者:王斌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2877010
出版时间:2012年12月
开本:16开
页数:277
定价:48元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胶济铁路的建设与运营
第一节 德国势力范围的获得
第二节 胶济铁路的建设
第三节 胶济铁路的运营
第四节 山东矿务公司的建立与发展
第五节 与胶济铁路相关的其他事业
第二章 胶济铁路输入的技术和管理
第一节 盖德兹《山东省考察旅行报告》
第二节 山东铁路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
第三节 建筑工程与材料设备
第四节 胶济铁路的运营管理制度
第三章 胶济铁路技术转移中的冲突与调适
第一节 铁路建设中的冲突与调适
第二节 铁路运营中的冲突与调适
第四章 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对胶济铁路的影晌
第一节 清末“新政”与山东“自开商埠”
第二节 收回路矿利权
第五章 胶济铁路对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胶济铁路对山东交通运输和商业的影响
第二节 胶济铁路对山东农工矿业的影响
第三节 山东城镇的兴衰消长和贸易中心的转换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图目录
表目录


《晚清西方电报技术向中国的转移》
作者:李雪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2881598
出版时间:2013年9月
开本:16开
页数:190
定价:38元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晚清邮驿系统与西方电报网络的扩张
第一节 晚清邮驿及其衰落
第二节 西方电报网络及其扩张
第三节 清政府认识电报的过程
第二章 电报事业在中国的早期发展
第一节 大北电报公司海线登陆上海
第二节 大北电报公司与福建通商总局的合作
第三节 中国电报总局与大北电报公司的合作
第三章 电报知识与器材技术的输入
第一节 电报知识的传人
第二节 器材的进口与编码技术的输入
第三节 电线与电缆的制造技术
第四章 电报技术的适应与本土化
第一节 设备与运行技术的调整
第二节 因地制宜的工程建设
第三节 电报人才的培养
第五章 津沪电报的创办与经营管理
第一节 津沪电报的创办
第二节 津沪电报的官督商办
第三节 李鸿章与大北电报公司“禀帖”
第六章 中国电报总局与大北电报公司之比较
第一节 企业资本运作
第二节 人才选择和引进
第三节 核心技术与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德国克虏伯与晚清火炮——贸易与仿制模式下的技术转移》
作者:孙烈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2887262
出版时间:2014年11月
开本:16开
页数:350
定价:65元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历史背景:德国克虏伯与晚清中国
第一节 炮王阿尔弗雷德
一、克虏伯早期历史
二、炮王的时代
第二节 德意志帝国兵工厂
一、弗里德里希与公司的扩张
二、古斯塔夫与帝国兵工厂
第三节 克虏伯与中国交往的背景
一、晚清中西关系的剧变
二、自强运动、军事变革与兵工业
三、晚清与德国的关系及双边商贸发展
四、克虏伯与中国关系史概述
第二章 军火贸易:克虏伯军火输华
第一节 晚清的渴望与盲动
一、晚清官员对克虏伯火炮的渴望
二、徘徊于买炮还是制炮之间
第二节 晚清与克虏伯的接触与互动
一、晚清外交官与克虏伯
二、留洋军事学员与克虏伯的交往
三、李鸿章与克虏伯家族的交往
第三节 洋行、掮客主导的交易与博弈
克虏伯的对华策略
二、洋行主导的军火买卖
三、驻华公使、退役军官、克虏伯的技术人员
第三章 书本知识的输入:汉译克虏伯书籍
第一节 以《克虏伯炮说》为代表的火炮译著
一、《克虏伯炮说》
二、其他克虏伯火炮译著
第二节 炮弹与火药制造的书籍
一、《克虏伯炮弹造法》卷上
二、《克虏伯炮弹造法》卷下
三、《克虏伯炮弹造法》附图
四、《克虏伯饼药造法》
五、其他克虏伯弹药译著
第三节 汉译著作的成书背景、影响与性质
一、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二、金楷理与李凤苞
三、影响与成书性质
第四章 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克虏伯弹药与火炮的仿制
第一节 火药与炮弹的仿制
一、火药的仿制
二、炮弹的仿制
第二节 克虏伯火炮的仿制
一、现代火炮仿制能力的初期积累
二、克虏伯火炮的仿制与定型
第五章 装备与运用:克虏伯火炮与晚清军队
第一节 克虏伯舰炮与晚清海军
一、海防大讨论中对火炮的认识
二、清海军舰艇装备的克虏伯炮
第二节 克虏伯火炮与晚清海岸炮台
一、晚清海岸炮台的建设
二、海岸炮台的克虏伯火炮
第三节 克虏伯陆战炮与晚清陆军炮队
一、淮军、练军与新军的克虏伯陆战炮
二、晚清陆军炮队的组建、训练与军事教育
第六章 结论:贸易—仿制模式下的技术转移
第一节 历史分期与技术转移的内容
一、克虏伯技术转移的历史分期与发展脉络
二、克虏伯向晚清技术转移的内容
第二节 克虏伯技术向晚清转移的特征与影响因素
一、路径、角色与利益链
二、本土化中的适用技术
三、克虏伯向晚清技术转移的特征
致谢
参考文


《中国高等技术教育的“苏化”(1949-1961)——以北京地区为中心》
作者:韩晋芳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32887323
出版时间:2015年1月
开本:16开
页数:197
定价:39元

目录
第一章 高等技术教育“苏化”的背景
第一节 中苏结盟与学习苏联
第二节 国家工业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第二章 高等技术教育的初步改革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高等技术教育
第二节 高等教育发展方针的确立
第三节 高等技术教育的初步改造
第四节 思想改造运动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第三章 高等技术院校的调整方案
第一节 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及分系专业会议
第二节 院系调整方案的形成
第四章 高等技术教育的全面“苏化”
第一节 院系调整的实施
第二节 教学组织的建立
第三节 教学制度的引入
第五章 案例研究一:清华大学
第一节 清华、北大、燕京三校的院系调整
第二节 清华大学的教学改革
第三节 无线电工程系的变化
第六章 案例研究二:北京石油学院
第一节 部门办学体制与高等技术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燃料工业部与北京石油学院的筹建
第三节 学习苏联石油技术教育制度
第七章 苏联专家与高等技术教育改革
第一节 苏联专家在京情况
第二节 苏联专家工作制度
第三节 苏联专家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第八章 对高等技术教育的调整
第一节 对高等技术教育改革的反思
第二节 对高等技术教育制度的调整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中国航天科技创新》
作者:李成智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2878352
出版时间:2015年3月
开本:16开
页数:308
定价:60元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航天时代的到来
第一节 火箭与航天理论的建立
第二节 液体火箭的早期发展
第三节 洲际弹道导弹的出现
第四节 人造地球卫星的诞生
第二章 中国导弹与航天决策
第一节 发展弹道导弹技术的背景
第二节 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
第三节 战略导弹发展决策
第四节 人造卫星研制决策
第三章 弹道导弹与运载火箭
第一节 弹道导弹的发展
第二节 运载火箭系列
第四章 人造卫星与探测器
第一节 东方红一号卫星
第二节 科学探测卫星
第三节 返回式遥感卫星
第四节 通信卫星系列
第五节 气象卫星系列
第六节 地球资源卫星
第七节 导航定位卫星
第八节 嫦娥号月球探测器
第五章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第一节 载人航天早期探索
第二节 “921”工程的立项
第三节 飞船与火箭研制
第四节 神舟飞船发射试验
第五节 神舟飞船载人飞行
第六节 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
第六章 中国航天发展经验分析
第一节 中国航天发展的主要经验
第二节 中国航天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七章 中国航天技术创新案例研究
第一节 管理体制的演变——领导机制创新
第二节 院为核心的体制——研制体制创新
第三节 载人航天的论争——决策程序创新
第四节 三步棋与四阶段——研制程序创新
第五节 三抓任务的落实——全面协同创新
第六节 固体发动机研制——跟踪渐进创新
第八章 中国航天科技创新模式探讨
第一节 中国航天科技创新系统的结构
第二节 中国航天科技创新的系统分析
第三节 中国航天科技的创新模式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