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可能仍有零售,去搜搜看吧
¥69.9¥2692.6折
已售88

“民国历史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书”8册——国内首套从民国历史文化的角度重新梳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丛书,以"民国视野"来审视中国现代文学,既有新的方法论的倡导(诸如“民国”作为“方法”或者作为“空间”的含义),也有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学新论,还有民国文学边缘作家群体的崭新阐述……从不同的方向挖掘“以历史透视文学”的可能,带给我们对于历史和文学一系列新的感受,也开辟了文学研究的新格局。定价269元,现团购价69.9元包邮!

优惠
超值换购

满69元可1元起换购文创

本书看点

16开平装,印质上佳,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
丛书强调回到中国民国时期的历史本身,揭示中国现代作家自己经历的历史故事,从中国历史本身出发研究问题,具有全新的开拓意义
丛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重点项目阶段性成果,所开创的文学史观将刷新20年来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为未来新的学术格局奠定基础
8册分别为——
《民国文学中的边缘作家群体》
《民国文学:文学史的“空间”转向》
《文学理论的兴起:晚清民初的一份知识档案》
《民国作家的观念与艺术——废名、张爱玲、施蛰存研究》
《“骂”与<新青年>批评话语的建构》
《民国社会场域中的新文学选本活动》
《民国文化与民国文论》
《作为方法的“民国”》

商品评论(7) 查看全部>>
头像 zha*** 三星用户
2020/5/28 12:33:44

学术性著作,买来翻翻,供参考,价格实惠

头像 ztw*** 二星用户
2020/3/6 20:32:03

还不错。便宜。

头像 ztw*** 二星用户
2019/12/28 12:03:13

是不错的书

头像 pzh*** 三星用户
2019/11/29 11:55:25

民国文学,一个新的观念

头像 ztw*** 三星用户
2019/11/28 20:44:08

总体来说,这个价很优惠,物超所值。

头像 古豳秦*** 三星用户
2019/10/21 20:58:41

这本书装帧精美,内容别具一格,值得拥有!

头像 ztw*** 三星用户
2019/10/14 20:52:24

这套书的广告很早就看到,是台湾的花木兰文化出版社邮寄来的,印象中有60多册。这次从中图网见到大陆版的八册,就买了,丛书代表的是现代文学学科的又一代学人,可能有不成熟的地方,但他们还会成长。装帧也好,只有一点小遗憾,内文的天地留的有些窄。















编辑推荐

《民国文学中的边缘作家群体》
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是“民国”,从民国历史文化的角度考察中国现代文学,既是这一历史阶段文化自身的要求,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新的动向。本书对民国时期文学中的一些边缘作家群体进行研究,分别探讨和研究了南社、新南社、湖畔诗社、白马湖作家群、立达文人群、开明派文人群体等。

【作者简介】
张堂锜,台湾新竹人,先后毕业于台湾私立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教授、华文教育中心主任。

《民国文学:文学史的“空间”转向》
本书从“空间”角度阐发从“中国现代文学”向“民国文学”转变的理论基础和学术渊源,在此基础上,还就宏大叙事破产之后的文学史研究进行了探讨,希望通过本书可以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提供范式上的启发意义。

【作者简介】
周维东,1979年生,陕西白河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副教授,《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集刊编辑部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民间学术论坛“西川论坛”发起人之一。曾在西华师范大学任教,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长滩分校访学,多次赴台湾政治大学、东华大学、中原大学交流访问。担任中国现代学会会员、中国郭沫若学会理事、四川鲁迅研究会理事等职。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学术月刊》《鲁迅研究月刊》《中山大学学报》《南开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主持并结题国家社科基金、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四川省教育厅项目多项,获得过四川省优秀成果二等奖、国际郭沫若学会青年论文奖、四川大学青年杰出人才等多项社会及学术奖励。

《文学理论的兴起:晚清民初的一份知识档案》
本书以清末民初文学理论的学科建制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多方面清理史实的基础上,结合话语分析和历史考察,结合理论思辩和实证研究,结合个案解读和规律性描述,系统探讨了这种建制是如何在精英教育、知识群体、学术话语的变革和转型中实现的。

【作者简介】
马睿,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西方文论、中国近现代文论、艺术史与艺术学理论的研究。主要著作有《从经学到美学:中国近代文论知识话语的嬗变》《未完成的审美乌托邦》《话说老子》等。

《民国作家的观念与艺术——废名、张爱玲、施蛰存研究》
本书运用多种崭新的艺术批评视角,在民国历史文化的背景上解读中国现代文学被忽略的作家,如徐訏、废名等,也解读知名作家被人忽视的一面,如张爱玲、李劼人等,令人耳目一新,开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新思路。

【作者简介】
张柠,北京师范大学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学术集刊《媒介批评》主编。著有学术著作《叙事的智慧》等,

《“骂”与<新青年>批评话语的建构》
本书通过对《新青年》、《新潮》等杂志话语形态的考察,探讨“骂”这一文化现象在“五四新旧之争”中的历史意义,探讨“骂”这一话语对“新文学”传统发生的意义及后果。

【作者简介】
李哲,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文学评论》、《文艺争鸣》等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
                                 
《民国社会场域中的新文学选本活动》
本书专题研究民国文学时期的文学选本现象,认为正是民国时期特殊的历史情境形成了当时的文学选编条件和选编方式,透过这些选本,我们也可以发现历史对于文学场域的各种影响,从而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剖析文学发生发展的诸多奥秘。

【作者简介】
罗执廷,1975年生于湖北荆门,1994—2001年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先后获文学学士、硕士学位;2005—2008年就读于暨南大学文艺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暨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职称,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著有《观念大冲撞——知识经济呼唤教育革命》《文选运作与当代文学生产——以文学选刊与小说发展为中心》等。

《民国文化与民国文论》
民国文论是在民国文化的语境中建构与发展的。在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民国文论开辟了中国文论发展的新纪元,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的历史地位,对后世文论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梳理了民国文化与民国文论的互动关系。民国文化的生成与发展,推动了中国文论的现代转型。

【作者简介】
黄健,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鲁迅及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化研究。曾作为知青落户农村,恢复高考后首批考入大学,后考入山东大学读研究生,获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在浙江大学任教至今。主要著作有《反省与选择》等7部,论文200余篇。

《作为方法的“民国”》
本书集中研究了引入民国历史文化视野之后对于传统的现代文学研究可以形成哪些方面突破,对于过去的现代文学研究而言,究竟意味什么新的思路、理念和问题意识。该书倡导一种真正回到“中国历史”,挖掘“中国问题”,力图展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的方向。

【作者简介】
李怡,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学术丛刊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闻一多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现代诗歌、鲁迅及中国现代文艺思潮研究。出版学术专著《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现代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七月派作家评传》《现代:繁复的中国旋律》《大西南文化与新时期诗歌》《阅读现代——论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为了现代的人生——鲁迅阅读笔记》《中国现代诗歌欣赏》《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等。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很好人才支持计划,曾获全国百篇很好博士论文奖。

本单详情

《民国文学:文学史的“空间”转向》
作者:周维东
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2949342
出版时间:2015年6月
开本:16开
页数:249
定价:34元

目录
总序之一 民国历史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可能
总序之二 历史还原是现代文学学科拓展的有效途径
导论:从“民国”重识“现代”
上编:空间的史学
引论
第一章:对“文学性”的反思
一、“文学性”的中国谱系
二、理论的风险和现实的问题
第二章:对“客观化”文学史的反思
一、相对主义的陷阱
二、文学批评的困境
三、文学市场化的危险
第三章:“民国视野”的多个维度
一、从“现代文学”到“民国文学”
二、还原历史的“民国史视角”
三、“民国机制”的尝试与难题
第四章:走向“空间”史学(一)——文学史中时间、空间与人
一、“民国”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时间问题
二、“民国”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空间问题
三、民国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人”的问题
结语:史学的“民国”与方法的“民国”
第五章:走向“空间”史学(二)——以延安时期文学研究为例
一、“解放区文学”中的文学史问题
二、为什么是“民国”?
三、民国视野与延安时期文学
结语:作为“空间”的民国
下编:空间的方法
引论
第六章:民国时期传媒与现代学院互动机制的形成——以报纸为中心
一、民国报纸与现代学院互动的方式
二、民国报纸的公信力建设与对学院文化的需求
三、从“士”到“知识分子”:未尽政治理想的实现之途
四、作为背景的民国传媒与学院文化的互动
第七章:“青年必读书”:文化错位与鲁迅的侧击
一、文化错位:“青年必读书”征求中的逻辑谬误
二、推手:学院文化的扩张与漫溢
三、“行”与“言”:鲁迅反驳的立场
四、“说不出”:“听将令”中的批判策略
第八章:抗战文学的分野与联动——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与战时区域政治
一、为什么需要“新民主主义”?
二、民族立场与阶级立场的协调
余论:延安文艺的“域外语境”
第九章:“英模制度”的生成:历史塑造与文学书写
一、“突击文化”与“英模制度”
二、实用标准与政治渲染
三、物质感召与乡村重建
余论:作为社会史一部分的文学史
第十章:《青年杂志》上的“青年偶像”——《青年杂志》封面人物研究
一、“艰苦力行”、“自疆不息”的励志典范——卡内基与佛兰克林
二、个性主义文学家三杰:屠尔格涅甫、王尔德、托尔斯泰
三、不可或缺的民族英雄——谭根
第十一章:“民国空间”与“人的文学”——以新文学发生的“语言空间”为中心
一、何为“民国空间”?
二、近代语言之变:“空间”的视角
三、“活文字”:再造的语言空间
结语
第十二章:《药》与“听将令”之后的鲁迅
一、一个被忽略的问题:夏瑜为什么“被吃”?
二、“药”的内涵与鲁迅的启蒙观
三、“揭密”及其必要性
结语
第十三章:“残春”体验与《女神》时期的郭沫若
一、“残春”体验
二、双重身份与“自我表现”的艰难
三、“残春”的绵延:“重生”与“创造”
后记

《民国文学中的边缘作家群体》
作者:张堂锜
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2951567
出版时间:2016年1月
开本:16开
页数:240
定价:32元

目录
总序之一 民国历史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可能
总序之二 历史还原是现代文学学科拓展的有效途径
导言 瞬间的辉煌:民国文学边缘作家群体研究的文学史意义
第一章 美善的雅集:南社与新南社
第一节 南社与《南社丛刻》
第二节 南社因我而内讧——访成舍我谈南社社务停顿始末
第三节 新南社与《新南社社刊》
第二章 放情的歌唱:湖畔诗社
第一节 湖畔诗社研究若干问题考辨
第二节 湖畔诗人的少年青春梦
第三章 清静的热闹:白马湖作家群
第一节 “白马湖作家群”的散文世界
第二节 刘大白与白马湖
第四章 不平凡的“一般”:立达文人群
第一节 从《立达》《一般》看“立达文人群”的精神品格与写作风格
第二节 赢疾者的哀歌——“立达文人群”中的薄命诗人白采
第五章 开明夙有风:开明派文人
第一节 “开明派文人”的文化理念及其出版实践
第二节 评述夏丐尊及其作品在台湾的出版与研究
第三节 平凡文心,莲荷风骨:夏丐尊和他的作品
第六章 上海女性新声音:东吴女作家群
第一节 施济美与“东吴女作家群”
第二节 “东吴女作家群”其他成员的文学创作
后记

《文学理论的兴起:晚清民初的一份知识档案》
作者:马睿
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2949076
出版时间:2015年6月
开本:16开
页数:240
定价:32元

目录
总序之一 民国历史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可能
总序之二 历史还原是现代文学学科拓展的有效途径
绪论
上编 现代教育:文学理论学科化的体制基础
引言 学科化与知识生产的现代模式
第一章 西学东渐与中国现代教育的兴起
第一节 废科举、兴学校:知识分子主导下的教育改革
第二节 西学东渐:象征资本的转移
第二章 现代学科体系的建立与文学知识的重新定位
第一节 晚清民初的学制演变
第二节 文学的重新定位和价值重估
中编 新知识群体:文学理论学科化的人力资源
引言变局中的文化空间和知识主体
第三章 文化空间的变化与现代知识主体的产生
第一节 现代文化地理在中国的形成
第二节 游历:空间变化中的经验与叙述
第三节 他者体验:感知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第四章 学院文化空间的形成与新知识群体的聚集整合
第一节 人文教育理念的现代化
第二节 现代学术团体的发展
第三节 暑期学校与文学概论课程的开设
第五章 现代交往空间中的知识主体
第一节 知识活动与交往空间中的地缘纽带
第二节 北大文科与浙籍留日学人群体
第三节 《新青年》与浙籍留日学人群体
第四节 北京文化圈与浙籍留日学人群体
下编 教材与核心词汇:文学理论学科化的学术载体
引言知识的合法化与代际传播
第六章 文学概论教材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从翻译到自撰
第二节 从文言到白话
第三节 理论移植与经验填充
第七章 “文学”:核心词汇的意义演变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民国作家的观念与艺术——废名、张爱玲、施蛰存研究》
作者:张柠
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2949779
出版时间:2015年7月
开本:16开
页数:237
定价:32元

目录
总序之一 民国历史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可能
总序之二 历史还原是现代文学学科拓展的有效途径
第一章 废名的小说及其观念世界
一 引论
二 废名的文体及其评价史
三 周作人的“废名研究”
四 废名的小说观和总体风格
五 废名小说创作的分期
六 小说“初始世界”及其演变
七 废名创作中的几个主题
八 虚构的故乡与精神救赎
九 现代欲望与情感的理想国
十 修行:从清净世界到娑婆世界
十一 莫须有:大地之子的夙愿
十二 恶习不改的世界和教育小说
十三 结语:1949之后
第二章 张爱玲与现代中国的隐秘心思
一 引论
二 张爱玲研究的问题史
三 文学史和小说史意识
四 文学史与观念史研究
五 观念与张爱玲的风格
六 小说结构和家国结构
七 集团文化中的局外人
八 现代都市和物质主题
九 新乡村的食物与饥饿
十 遭遇大团圆的小团圆
十一 传奇的时间的诗学
十二 结语:张爱玲的意义
第三章 施蛰存的观念与艺术
一 引论
二 施蛰存与鲁迅观念之异
三 评价史上的赞誉和贬损
四 朴拙风格与“不适的诗学”
五 现代文明与“震惊体验”
六 初始经验与“惊奇的美学”
七 城市:诅咒、摧毁或治疗
八 城市文学和“欲望的症候”
九 小说与女性:感伤的回忆
十 小说与女性:私生活场景
十一 武士石秀的“情欲秘密”
十二 鸠摩罗什和“爱的舍利”
十三 黄心大师的烦恼和宏愿
十四 结语:诗人施蛰存
附录
鲁迅·王国维·叙事文学
现代文学批评琐谈
参考文献
后记

《“骂”与<新青年>批评话语的建构》
作者:李哲
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2949038
出版时间:2015年6月
开本:16开
页数:237
定价:32元

目录
总序之一 民国历史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可能
总序之二 历史还原是现代文学学科拓展的有效途径
代序 在与历史的对话中建立我们的“大文学史”
导论
第一节 “五四论争史”的建构过程
第二节 “论争”作为一个研究范式的意义及限度
第三节 “骂”作为批评话语的历史意义
第一章 “骂”与《新青年》言论姿态的确立
第一节 “骂”的历史内涵:同人杂志中的“文人圈子”话语
第二节 反对“折中”:“态度的明确”与“思想的独立”
第三节 从讨论到“战斗”:以“愤世嫉俗”的方式“移风易俗”
第二章 “文学革命”:“骂”与《新青年》的“文学批评”
第一节 “谬种”与“妖孽”:作为“精神趣味”的“旧文学”
第二节 “诲淫诲盗”“青年良好读物”以及“人的文学”
第三节 虚拟的“双簧信”与“归纳”的“旧文人”
第三章 “骂”与《新青年》的“文化批评”
第—节 “随感录”:“四面受敌”中的“文化批评”
第二节 从文学体裁到文化现象:作为“演出活动”的“旧戏”
第三节 作为“社会现象”的道教与作为“批评话语”的科学
第四章 “骂”“批评”与“文化保守主义”的言论困境
第一节 林纾:“骂詈”式的“卫道”
第二节 《学衡》:“论究学术”与“行批评之职事”的矛盾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民国社会场域中的新文学选本活动》
作者:罗执廷
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2949052
出版时间:2015年6月
开本:16开
页数:329
定价:39元

目录
总序之一 民国历史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可能
总序之二 历史还原是现代文学学科拓展的有效途径
绪论
第一章 选本活动与新文学场域
第一节 跟踪和引导创作的选本
第二节 具批评、发现功能的选本
第三节 选本运作与新文学的经典化
第二章 场域交叠:小品文、幽默文选本
第一节 小品文选本热
第二节 幽默文选本热
第三节社 会背景和读者背景
第三章 国家任务:“戏剧抗战”与选本运作
第一节 抗战戏剧选本的繁盛及背景
第二节 选本活动的主体身份与地域特点
第三节 选目分析:体裁、题材与风格
第四章 政党意志:解放区的文学选本运作
第一节 “鲁迅方向”与“《讲话》方向”
第二节 周扬对解放区文学的遴选和总结
第三节 组织化控制与政治性功能
第四节 凸显与遮蔽:选本内外
余论 未尽的课题
参考文献
后记

《民国文化与民国文论》
作者:黄健
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2949069
出版时间:2015年6月
开本:16开
页数:320
定价:38元

目录
总序之一 民国历史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可能
总序之二 历史还原是现代文学学科拓展的有效途径
绪论 民国文化视域中的文论建构与发展
第一章 历史进化文化与民国文论观念变革
第一节 明清文艺变革思潮对民国文论观念的影响
第二节 引进西方文论对民国文论观念的启示
第三节 民国新文化运动兴起对民国文论观念的构建
第二章 文化转型发展与民国文论意义诉求
第一节 “破”与“立”:民国文论新思维
第二节 “民主”“科学”文化与民国文论新导向
第三节 “人的文学”与民国文论的理论自觉
第三章 审美文化嬗变与民国文论价值建构
第一节 由“中和”向“崇高”的价值转换
第二节 “崇高”审美意识与民国文论的价值追求
第三节 “崇高”美学范式与民国文论的价值形态
第四章 文化开放格局与民国文论思潮流变
第一节 文化交汇与文学思潮的兴起和发展
第二节 文化融合与三大文学思潮的交错
第三节 文化多元与民国文学流派和论争
第五章 艺术革新文化与民国文论话语系统
第一节 艺术革新逻辑与民国文论话语基点
第二节 艺术革新范畴与民国文论话语聚焦
第三节 艺术革新宗旨与民国文论话语策略
第六章 知识谱系转换与民国文论发展路径
第一节 文化多样性与民国文论发展理路
第二节 新知识传播与民国文论发展动力
第三节 民国文论的创新性发展品格
结语 民国文论现代性价值的文化追求
附录一 “民国文学”还是“现代文学”?——关于民国文学发展的思考
附录二 战争与人生苦难的审视——从人学视域看民国作家的战争书写
后记

《作为方法的“民国”》
作者:李怡
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2949021
出版时间:2015年6月
开本:16开
页数:230
定价:30元

目录
总序之一 民国历史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可能
总序之二 历史还原是现代文学学科拓展的有效途径
导论论作为方法的“民国”
作为方法:亚洲与中国
作为方法的“民国”
“民国”如何成为“方法”
一 “国家历史情态”与文学史叙述——百年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概念与范式问题
“新文学”、“现代文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国家历史情态”的提出
“国家历史情态”的历史建构
二 文学的“民国机制”
“民国机制”: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阐释框架
怎样讨论中国现代文学的“民国机制”
关于文学的“民国机制”答问
三 民国历史视野中的现代中国文学
宪政理想与民国文学空间
辛亥革命与中国文学“民国机制”的国体承诺
五四:文学的“民国机制”的形成
附录:谁的五四?——论“五四文化圈”
含混与矛盾:国民党战时文艺政策的一个特点——从张道藩《我们所需要的文艺政策》谈起
四 民国文学研究的学术论衡
“民国热”与民国文学研究
重写文学史视域下的民国文学研究
命运共同体的文学表述——两岸华文文学视野中的“民国文学”
“民国文学”与“民国机制”的三个追问
民国文学:阐释优先,史著缓行
五 “民国历史情境”与知识社会学方法
知识社会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世界知识、地方知识与中国文学研究
少数民族知识、地方性知识与知识等级问题
从进化论的时间到区域论的空间
语言的整合与历史情境的整合
地方性文学报刊之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史料价值
“本土化”问题的“主体性”解决
后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