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团购:文物考古与探源3册》
“文物考古与探源”3册,荟萃德国汉学家顾彬《甲骨文与殷商人祭》、古文字学家臧克和《简帛与学术》、著名学者关晓武《青铜编钟谱写的历史》,分别探讨了殷商甲骨文中的“人祭”的特点及其盛行原因,总结了简帛文献学的诸多研究成果,梳理了自远古以来编钟的起源和发展脉络,辅以大量考古文献、实物照片和图表,资料翔实、论证缜密,带读者走近文物,触摸历史。定价109元,现团购价29.9元包邮!
节省79.1元
“文物考古与探源”3册,荟萃德国汉学家顾彬《甲骨文与殷商人祭》、古文字学家臧克和《简帛与学术》、著名学者关晓武《青铜编钟谱写的历史》,分别探讨了殷商甲骨文中的“人祭”的特点及其盛行原因,总结了简帛文献学的诸多研究成果,梳理了自远古以来编钟的起源和发展脉络,辅以大量考古文献、实物照片和图表,资料翔实、论证缜密,带读者走近文物,触摸历史。定价109元,现团购价29.9元包邮!
《探源溯流:青铜编钟谱写的历史》
本书在以往研究编钟历史的基础上,探讨了编钟的源流和发展,及其文化内涵,系统梳理了自远古以来编钟的起源和发展脉络;从技术、音律及礼仪乐制等角度,对一系列专门性问题做了剖析;并对编钟演变的社会历史背景及文化意蕴做了阐释。
作者简介
关晓武, 1970年10月出生,安徽肥东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9年9月—1993年7月,安徽工学院汽车工程系汽车设计与制造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6年9月—2002年1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科学技术史专业硕博连读,获理学博士学位。
2002年10月—2006年11月,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史与科技管理系,2003年7月晋升为副教授,9月开始指导硕士研究生。
2006年11月—2009年3月,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史与科技管理学院,2008年6月起任学院副院长。
2009年3月—2010年6月,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副院长。
2010年7月,调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从事技术史、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研究。
《甲骨文与殷商人祭》
祭祀是殷商社会意识形态之核心,而人祭又是祭祀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种宗教形式。本书以殷商甲骨文为研究材料,穷尽性地统计了其中关于人祭内容的辞例。通过对记录中的人牲品种、身份、来源、用人牲方法以及祭祀对象等内容的分析与归纳,旨在探讨殷商时期人祭之特点及其盛行原因。希望我们的有关数据和结论,能为进一步考察殷商时期的国家、社会与宗教提供一些参考材料。
甲骨文是全面反映中国殷商社会真实面貌的出土文献。本书以西方汉学家审视殷商社会的独特视角为切入点,选定殷商甲骨文中的“人祭”刻辞为研究对象,对殷商人祭活动中所用人牲的种类,处置人牲的方法,用人牲祭祀的对象、目的以及殷商人祭盛行的原因和特点等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深入的研究,并考察了殷商时期的社会与宗教生活。随文插配260余幅甲骨刻辞拓片,文图并茂,资料翔实;语言简练平实,论证缜密,对甲骨学及殷商社会史研究具有重要学术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王平,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教授。2002年-2003年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客座教授;2004年-2005年德国研究协会(DFG)特邀访问学者;2007年-2008年美国爱荷华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60余篇。
沃尔夫冈·顾彬(Wolfgang Kubin),哲学博士,汉学家、翻译家、作家。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主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顾问教授。出版专著、译著50多部,对中国文学以及中国文化均有精深的研究。
《简帛与学术》
本书以出土文字资料为主体,研究涉及简帛文献学分类、楚简与《尚书》学史、楚简与《诗》学、楚简所见先秦自然观等领域,讨论诸如楚简所见《尚书》今文古文联系、楚简所见《商书》祭主及年代、楚简所见《尚书》文字,楚简所见《诗》论及中国现存*早诗学批评文献及基本范型,楚简所见日食、人与自然关系、禳灾方术、战国各地灾异观念比较,楚简所见祝由与攻放、祝由与治疗等专题,还考察了战国楚简祝词结构以及楚简所见部分异文。属于作者近年来有关出土文字学术研究的总结。《简帛与学术》的研究条件,是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FG)“墨卡托项目”(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化,2006-2007)提供的,项目合作者为德国著名汉学家顾彬(W.Kubin)教授。
作者简介
臧克和(若虚),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主任。著有《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尚书文字校诂》《中古汉字流变》等专著数种,发表文字学论文数十篇。
《科技史学术论丛:探源溯流青铜编钟谱写的历史》
作者:关晓武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78469
出版时间:2013/12/1
开本:16开
页数:268
定价:38.0
目录:
第一章 绪言
第一节 几点说明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资料
三、研究主题
四、历史分期
五、研究方法
六、成文经过
七、图表说明
第二节 20世纪以来的编钟研究
一、第一阶段(清代以后至20世纪50年代以前)
二、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后期)
三、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
第二章 青铜编钟的起源
第一节 礼和乐的萌发
第二节 陶铃和铜铃
一、陶铃
二、铜铃
第三节 中原铙和南方铙
一、中原铙
二、南方铙
三、中原铙和南方铙的比较
第四节 陶铃、铜铃和铙之间的递嬗关系
小结
第三章 青铜编钟的发展和鼎盛
第一节 镈和甬钟的出现
一、镈的出现
二、镈的变化
三、甬钟的出现
第二节 制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的兴盛
一、早期的甬钟编列
二、甬钟制作技术的发展
三、钮钟的出现
四、使用制度和制作的规范化
第三节 錞于、羊角钟和茧形钟等钟类乐器
一、錞于
二、羊角钟
三、茧形钟
四、扁钟、钲、铎和句鑼
第四节 制作应用兴盛的原因
一、冶铸技术的提高
二、乐律理论的形成
三、社会形势的变化
小结
第四章 钟乐的滞延与衰落
第一节 秦代钟乐
第二节 汉代钟乐
一、汉钟乐沿革
二、现存汉代编钟
三、对汉钟制作与应用的归纳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钟乐
第四节 隋、唐、五代钟乐
一、隋代钟乐
二、唐代钟乐
三、五代钟乐
第五节 宋金辽和元明清钟乐
一、宋金辽钟乐
二、元代钟乐
三、明代钟乐
四、清代钟乐
第六节 祭孔钟乐
一、祭孔的历史沿革
二、孔庙、县学的钟乐应用
小结
第五章 现代研究,制作与应用
第一节 曾侯乙编钟复制研究
一、研究试制阶段
二、全面复制阶段
三、复制研究的成果和影响
四、对曾侯乙编钟效应的思考
第二节 中华和钟研制工程项目
一、总体设计方案的制定
二、编钟和钟架的设计
三、编磬、建鼓、钟磬悬挂件和敲击件的设计
四、研究设计项目的确定与调整
五、钟架艺术制作和磬架、木基座、演奏台的设计制作
六、研制工程项目的成果和意义
小结
第六章 结语:青铜编钟谱写的历史
第一节 历史脉络线条
一、起源
二、发展和鼎盛
三、滞延与衰落
四、现代研究、制作与应用
第二节 制造工艺拼图
一、原料来源、铸制场所和制作者
二、铸型工艺、声学性能与配伍应用
三、制作与应用的组织管理
第三节 礼乐文化的形和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简帛与学术--中西学者视野中的出土文献与文化资源》
作者:臧克和 著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58102
出版时间:2010/4/1
开本:16开
页数:249页
定价:35.0
目录:
引言及分类
引言:在“心”与“物”之间
简帛文献的学术分类及性质
楚简及《书》
楚简所见《尚书》今古文联系
楚简所见《商书》祭主及年代
楚简所见《尚书》文字
——《战国楚竹书·缁衣》有关文字释读
楚简所见《尚书》诰刑
楚简及《诗》
楚简所见《诗》论
——《战国楚竹书》中的“孔子诗论”
楚简及自然
楚简所见日食
楚简所见人与自然
——关于《鲁邦大旱》的几个问题
楚简所见禳灾术
——《柬大王泊旱》与《鲁邦大旱》及其他
楚简所见灾异观念
——《战国楚竹书》有关齐鲁楚等地简文比较
简帛及时间
岁月与四时
——战国楚帛书
时间与禁忌
——秦简《日书》
祝由及治疗
祝由与攻敚
——释“以其古敚之”兼及战国楚简祷祠的结构意义
祝由与治疗
——汉墓简帛书所见疾病类型及治疗方术
简帛及其他
楚简所见异文
简帛与纸
祝词与《鱼鼎匕》器名性质
《殷周金文集成》读书杂志
《甲骨文与殷商人祭》
作者:王平、[德]顾彬 著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ISBN:7534748488
出版时间:2007/11/1
开本:16开
页数:269页
定价:36.0
目录:
彩版目录
l.龟甲人祭刻辞《殷墟花同庄东地甲骨》409( H3:1287)
2.殷墟出土牛胛骨刻辞
3.股墟原址
4.殷墟宫殿区H127甲骨窑穴
5.《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287(H3:864反)
6.《小屯南地甲骨》2293
7《甲骨文合集》10405正
8.《小屯南地甲骨》636
9.《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古物博物馆藏甲骨文字》(地1片)
10.商时期中心区域图
11.镶嵌鸟纹玉援戈
12.妇好銊
13.无头奴隶遗骨
14.祭祀坑中的人头
目录
导言
一、殷商甲骨文概说
1.甲骨文的名称
2.甲骨文的发现、出土与收藏
3.甲骨文的分期断代
4.甲骨文与占卜
5.甲骨文的内容
二、中国古代的人祭
1.人祭的含义
2.人祭和人殉
三、甲骨文与殷商人祭研究
1.甲骨文与殷商人祭研究之回顾
2.本书研究材料说明
3.本书体例说明
人祭卜辞中的人牲
一、人牲之名称
1.人牲通名
2.人牲专名
二、人牲之身份
1.以羌为主的俘虏人牲
2.以仆为主的奴隶人牲
3.小臣人牲
4.女巫人牲
5.不明身份之人牲
三、人牲的来源
1.战争中掠夺的异族人
2.臣属国作为贡品献给商王朝的异族人
3.牧刍或田猎所获异族人
人祭卜辞中的杀人牲法
一、斩人牲首法
二、解剖人牲法
三、击毙人牲法
四、劈砍人牲法
五、焚烧人牲法
六、土埋人牲法
七、水沉人牲法
八、陈列人牲法
九、曝干人牲法
十、刏人牲血法
十一、烹煮人牲法
享用人牲的祖先神
一、先公
二、先王
三、先妣
四、旧臣
五、祖先神享用人牲种类表
享用人牲的自然神
一、河神
二、土神
三、四方神
四、岳神
五、人祭卜辞中的祈雨之祭
殷商人祭特点及其盛行原因
一、殷商人祭之特点
1.人祭为殷商时期最隆重的祭祀仪式
2.人祭实施的对象主要是祖先神
3.人牲是祭祀神灵之极品
4.异族人是人牲的主要来源
5.殷商人祭以武丁时期最为盛行
6.人祭的目的主要是祈福免灾与巩固王权
二、殷商人祭盛行之原因
1.过分信赖和依赖神灵
2.仇视和排斥异族
附录
一、表格
1.殷商世系年表
2.殷商大事年表
3.人祭卜辞与《史记·殷本纪》所记商王对照表
二、各地收藏甲骨文材料数据
三、参考书目
1.著作类
2.论文类
索引
一、征引文献索引
二、甲骨文拓片索引
三、人祭卜辞分类索引
“中国手工艺丛书”8册,全彩图文,由文物研究专家华觉明主编,辑录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曾起过重大作用的手工技艺。漆艺、刻绘、编织与扎制、家具制作、陶瓷烧造、印刷、织染、特种技艺共8种主题,详细的介绍文字,配以大量精美的彩色插图和生动的奇闻趣事,展现了中华手工艺的艺术价值。从田间的农具,厨房的炊具,屋中的家具到桌上的餐具,内容涉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感受中华手工艺的文化传承与独特魅力。
我国电报通信事业的开拓者《谢家福日记(外一种)》32开精装,繁体竖排,近500页,收录谢家福的三部作品,包括《欺天乎日记》《齐束日记》​,以及笔记《磷血丛钞》,内容涉及重要的近代史事,详细记载了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时期谢家福及其家人的生活经历与所见所闻,反映了清朝末年的社会动荡与百姓疾苦,以及我国近代电报事业的艰难发展历程,书前另附铜版全彩插图,具有较高的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
《清代宫廷服饰》全一册,6开精装,铜版纸全彩,台湾著名画家、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终身院士陈正雄撰写,介绍了清代宫廷服饰制度的起源、形成和演变,并结合作者所珍藏的77件服饰精品,对清宫服饰的纹样及其象征意义、清宫服饰纹样造形之演变、清官御用江南三织造等内容进行阐述,书后还附录清代皇帝世系一览表、清代衣冠服饰等秩表、清代职官服饰简表等内容,纸制精良、印刷清晰,实用性与艺术性兼备,自读与收藏皆宜。
“云南文库:学术名家文丛”3册,荟萃傅光宇、李缵绪、高立士3位民族文化研究学者的学术文选,研究范围包括中国云南地区傣族、白族、彝族、壮族以及克木人等少数民族,将民间文学作品与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古籍文献历史资料相结合,内容涉及民族文学、古典诗歌、中原神话、图腾崇拜、历史变迁、婚丧习俗、等级制度等,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视野开阔。定价225元,现团购价56元包邮!
“课程与教学变革研究丛书”4册,系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建设成果,汇集唐剑岚等教育学领域学者对于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变革中实践问题的开创性研究和探索,涉及数学多元表征学习及教学、课程理论与实践中的教学问题、以自然为法之教学观、体育课程改革等主题,资料翔实、逻辑清晰、重点突出,既适合课程论方向的学者研读,也可供对课程研究感兴趣的读者参阅。定价133元,现团购价28元包邮!
国家图书馆出品!《淮海战役史料汇编》5卷全9册,16开布面精装,重达10公斤,分战役卷、支前卷、将领卷、英烈卷、追忆卷,总计400余万字,图片近3000幅,很多历史资料、经典图片、珍贵文物为首次披露,是迄今为止揭示淮海战役历史较为系统、完整的档案文献资料汇编。定价2800元,现团购价680元包邮!
“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6册,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编,么书仪、杨保筠、马小红等各领域专家学者撰写的一套大众普及性读物。丛书涉及印刷术、元杂剧、明清传奇、中国文化在东南亚、古代音乐舞蹈、古代社会的法律观……五花八门的主题,丰富多彩的内容,每册书稿都经同行专家审阅,学术性、知识性、可读性并重。定价77元,现团购价27元包邮!
《广东省革命遗址通览》,16开精装,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等主编,在忠于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对各市现存革命遗址作了系统、全面地梳理,资料翔实、图文并茂。现【肇庆市】【河源市】【揭阳市】3卷任选,定价150/160元,现团购价36/39元包邮!
图文典藏版《四书五经》全四册,16开函套装,其书翔实地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几千年来钦定的教科书,而且还被西方学者誉为世界四大思想宝库之一。本版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和《十三经注疏》为参考底本,内文附形象而生动的绣像插图,为读者提供一部文字优良、注释精当、翻译到位的千古经典。定价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大16开精装,全彩图文,全书以详细的文字和1000余幅插图,对北京市近30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总结与展示,涵盖【民俗】【曲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游艺与杂技】11个方面,回答了“北京有什么文化”“北京文化有什么特点”的问题,记录着北京的文化基因。内容丰富翔实,设计精致奇巧,不仅兼具阅读与
★ 16开平装,大象出版社出版
★ 《甲骨文与殷商人祭》隶属于“中西学者视野中的出土文献和文化资源”,德国汉学家顾彬、学者王平共同撰写,插配260余幅甲骨刻辞拓片,对甲骨学及殷商社会史研究具有重要学术参考价值
★ 《简帛与学术》隶属于“中西学者视野中的出土文献和文化资源”,古文字学家臧克和近年来有关出土文字学术研究的总结,涉及楚简与《尚书》、《诗》、先秦自然景观等诸多领域
★ 《青铜编钟谱写的历史》隶属于“科技史学术论丛”,本书在作者关晓武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整理而成,辅以百余幅文物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