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可能仍有零售,去搜搜看吧
¥96.0¥4372.2折
已售63

“中国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全8册,古代戏曲研究专家康保成汇编,8大主题,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对我国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全方位研究。

本套书包含【影戏与民俗】【演出形态】【剧本形态】【影戏特征及其姊妹艺术】【皮影戏的渊源与地域文化】【两岸潮州影系】【关中影戏】【滦州影戏】8个主题。文献资料详实可靠,内附大量相关插图,尽展不同历史渊源、地缘与风格所铸就的不同影戏流派,让这门古老的光影艺术异彩纷呈,令人如行山阴道上,目不暇接。

优惠
满赠

读书月|淘书团会场满80/200送餐垫/杜邦纸包

超值换购

满42.3元可1元起换购文创

本书看点

16开平装,大象出版社出版
影戏在我国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种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口传身授的形式在民间流传

《中国影戏与民俗》介绍了中国影戏的请戏习俗、演出习俗、行规、起源、形成传说的民俗解读、影戏的民俗文化功能等内容

《中国影戏的演出形态》主要介绍影戏的演出场所和戏台、影戏的行当角色及其造型、影戏的唱念艺术、影戏的声腔音乐等

《中国影戏的剧本形态叙论》主要围绕着三种形态的演变以及各自的历史与现状,运用整体观照、旁证和对比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文献资料和田野资料展开细致的研究

《中国影戏特征及其姊妹艺术》详细介绍我国影戏艺术形态及其流变、影戏的功能与艺术的雅化趋势、我国影戏与傀儡戏、物质载体与影戏艺术

《中国皮影戏的渊源与地域文化研究》集萃多位古代戏曲研究学者和专家,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对我国皮影戏的历史源流、艺术形态、地方影戏、传承与保护进行了全方位研究

《海峡两岸潮州影系研究》首次提出潮州影的本源为陕西影戏,直接来源是南宋时期所形成的“南派影戏”,从而对潮州影的源流进行了恰当的说明

《关中影戏叙论》主要介绍了关中影戏的历史流变、传播分布、剧目剧本、音乐唱腔、班社组织、民俗特性、雕刻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滦州影戏研究》通过许多报道和介绍性文章宣传和推广滦州影戏,也使滦州影戏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和探讨

商品评论(9) 查看全部>>
头像 *** 三星用户
2022/8/23 9:08:32

康教授主持的皮影戏研究集成之作!

头像 *** 三星用户
2022/5/9 10:52:03

内容很好很翔实

头像 kon*** 三星用户
2022/3/25 14:01:18

只在电视上看过皮影戏,有时间去潮州、滦州等现场看看。 之前去迁安,没去成。

头像 178*** 三星用户
2022/2/16 18:53:07

不会什么部分都感兴趣,就读了一部分,还可以

头像 kyl*** 三星用户
2021/12/13 10:12:50

非常不错,物美价廉物超所值

头像 *** 三星用户
2021/11/30 8:57:16

这一套书是系统研究中国皮影的合集,比较好的分类以及整合类研究分册,书籍不大,适合阅读,内容也非常丰富,一套买下来会比较好,一个是划算,一个是对皮影研究的整体有个大把握。

头像 *** 三星用户
2021/8/8 21:43:22

学术性很强,是一套非常好的书。推荐购买

头像 813*** 三星用户
2021/3/8 17:13:26

居然没有几个人想买这套书,该说什么呢?

头像 花海秋*** 三星用户
2021/3/1 17:17:34

书很便宜,价值很高,值得拥有。























编辑推荐

影戏在我国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种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口传身授的形式在民间流传。在它面前,时间仿佛凝固了,一种“借光显影”的特殊的戏剧艺术穿越古今,使人生的几十年显得那么微不足道。然而,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影戏已经呈现出严重濒危状态,如果再不进行抢救和保护,用不了多久,这一艺术形式就会消失。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以“中国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为课题,在前辈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广泛进行文献搜集和田野调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对我国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全方位研究。
中国影戏不但历史悠久、成就突出,而且分布非常广泛,几乎遍布祖国大地的每个角落。历史文献记载与田野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北到黑龙江,南达广东,西至新疆,东迄台湾,都曾有影戏流传千年沧桑的时间历程、万里无垠的空间范围,使得龙生九子、同源异流的文化现象得以出现。不同的历史渊源、地缘与风格所铸就的不同影戏流派,让这门古老的光影艺术异彩纷呈,令人如行山阴道上,目不暇接。
中国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全8册)囊括了:《滦州影戏研究》、《中国影戏与民俗》、《中国影戏的剧本形态叙论》、《中国影戏的演出形态》、《中国皮影戏的渊源与地域文化研究》、《海峡两岸潮州影系研究》《关中影戏叙论》、《中国影戏特征及其姊妹艺术》。

分册介绍

《关中影戏叙论》
从历史渊源上看,关中地区是中国皮影戏的发源地,关中影戏是中国影戏的典型代表。宏观而言,关中影戏历史悠久,流布九州,流变脉络清晰可辨,全国影戏都是关中影戏流变的余脉,中国影戏都可以称之为关中影系。但因其流变分布后,与当地自然、社会、民俗、方言、音乐等融合的情况不同,不仅产生区域性差别,与源发地的母体也有了很大不同,形成不同的体系,故还是区别对待为好。根据其流变传播后的形态特征、声腔特点、民俗功能、区域环境等,汲取前人的成果,将全国影戏分为关中影戏、滦州影戏、潮州影戏。本书中的关中影戏暂以关中影戏代指。
千余年来,影戏源远流长,几乎遍布全国,它生存于乡土百姓中,成为民众特别是偏远山区群众生产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伴侣。以关中影戏为核心的关中影系在陕、甘、宁、青、晋、川、豫西等广大地区生生不息,与社会民生息息相关,演绎着一曲又一曲祭祀礼仪、祈福禳邪、娱神乐人的俗乐,具有重要的民俗特性和教化功能。《关中影戏叙论》主要介绍了关中影戏的历史流变、传播分布、剧目剧本、音乐唱腔、班社组织、民俗特性、雕刻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作者简介
梁志刚

《海峡两岸潮州影系研究》
在中国戏曲史漫漫的长河里,影戏始终是*缺乏文字记载与舞台掌声的。但只要一提起它,很容易就让人想起那影窗里的“皮影幢幢”。它那五彩缤纷的亮丽色泽、透光显影的皮具人形,总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远距朦胧美;而当身后传来阵阵古朴悠扬的乐音时,现场便立刻掀起一片激越泫然,所谓“影戏借灯取影,哀怨异常,老妪听之多能下泪”,说的正是影戏演唱艺术的穿透性与感染力。一旦它褪去了舞台上那摇曳款摆的曼妙身姿,安安静静地躺卧在那陈旧斑驳的戏箱里,则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这正是收藏家所追逐的焦点与心中的挚爱,也是皮影戏的另一种艺术魅力。
作为我国三大影系之一的潮州影,以其悠久的历史传承,独特的审美价值,旺盛的生命力,屹立在祖国的东南沿海,然而也面临危机,必须进行抢救、保护和研究。本书的主要创新点有:①第一次把海峡两岸的潮州影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②首次提出潮州影的本源为陕西影戏,直接来源是南宋时期所形成的“南派影戏”,从而对潮州影的源流进行了恰当的说明。③提出海峡两岸潮州影分途演进说。④用对比的方法,将两岸“潮州影”的异同呈现出来。⑤以台湾影戏为参照,提出关于影戏未来的若干思考。
作者简介
邓琪瑛,福建省沙县人,出生于台湾省台北市。2008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民俗学专业,法学博士。现任职于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儿童文化理论;具体研究领域为校园儿童传统戏曲表演艺术及教学,戏曲民俗。

《中国影戏与民俗》
本书中“影戏”所指称的是流布在我国民间的一种特俗的戏剧艺术,即指艺人劋纵用畜皮、硬纸等不同材质制作的影人,利用光源将影人之形象投影到影窗上进行说上,并配以音乐伴奏,进而表演故事的一种艺术形式。本书介绍了中国影戏的请戏习俗、演出习俗、行规、起源、形成传说的民俗解读、影戏的民俗文化功能等内容。
作者简介
李跃忠,湖南永兴人,200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获法学(民俗学)博士学位,同年评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多年来一直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给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过《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戏曲史》《中国文化概论》《民俗学》等课程;主要研究戏曲与民俗文化,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全国高校古委会资助项目等4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多项。出版专著《灯影里舞动的精灵——中国皮影》、《中国影戏与民俗》、《财神》等6种,在《中华戏曲》、《民俗曲艺》(台北)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中国古代博戏文化”等2套丛书,参编《间古代文学研究名著导读》等教材2部,曾获山西省教育厅“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

《中国皮影戏的渊源与地域文化研究》
影戏在我国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种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口传身授的形式在民间流传。在它面前,时间仿佛凝固了,一种“借光显影”的特殊的戏剧艺术穿越古今,使人生的几十年显得那么微不足道。然而,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影戏已经呈现出严重濒危状态,如果再不进行抢救和保护,用不了多久,这一艺术形式就会消失。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以“中国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为课题,在前辈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广泛进行文献搜集和田野调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对我国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全方位研究。
作者简介
康保成(1952年生)河南郑州人。博士学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在日本九州大学文学部任教。现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戏曲研究室主任。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戏曲史。近年来侧重从戏剧与民俗、宗教的关系方面入手,探讨古代戏剧形态的演变。出版著作7部,古籍整理6部,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

《滦州影戏研究》
学术界对影戏的关注和研究始于1920年代,滦州影戏成为他们第一个研究对象,滦州影戏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和探讨。另外还有许多报道和介绍性文章,对滦州影戏进行宣传和推广。《中国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滦州影戏研究》从中国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入手系统全面的研究了滦州影戏。
本书基本上以滦州影戏的历史发展为经,以滦州影戏的艺术嬗变为纬,对前人关注较少的一些问题进行具体的研究。在具体问题上,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破有立,较好地解决了影戏历史上的一些悬案,通过分析影戏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教训,为影戏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作者简介
张军

《中国影戏特征及其姊妹艺术》
本书是“中国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之一,全书共分7个章节,主要对中国影戏特征及其姊妹艺术知识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我国影戏艺术形态及其流变、影戏的功能与艺术的雅化趋势、我国影戏与傀儡戏、物质载体与影戏艺术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作者简介
郑劭荣,湖南隆回人,2002年获湖南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2004年考入中山大学,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07年获文学博士学位。2008年晋升副教授,并遴选为硕士导师。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主管学科与研究生工作。在教学方面,为本科生开设了专业基础课《宋元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讲》以及《戏剧鉴赏》等课程,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有:《中国古代戏曲史》、《戏曲与民俗》、《中国古代文学史料学》等。
在科研方面,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中国传统戏曲口头剧本研究》,2011年立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项:《记忆·编创·表演——传统戏曲口述剧本研究》,2010年立项;主持湖南省教改课题1项:《后戏剧时代高校传统戏曲教育创新研究与实践》,2009年立项;主持完成教育部重大课题子课题1项:《中国影戏的审美特征及其与姊妹艺术的关系研究》,2007年结项;主持完成湖南省教育厅课题1项:《湖南民间小戏的历史及其濒危现状》,2009年结项。出版学术著作1部:《中国影戏特征及其姊妹艺术》,编著1部:《古代社会群落文化丛书——侠客》;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中国影戏的演出形态》
本书对该课题作了探讨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影戏的演出场所和戏台、影戏的行当角色及其造型、影戏的唱念艺术、影戏的声腔音乐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从演出的角度,对影戏艺术形态及其特征所作的探讨,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影戏”之名,出于宋代。北宋《事物纪原》一书就载有“影戏”一条。
作者简介
张冬菜,博士,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古代戏曲,论文著作
《中国影戏的演出形态》,大象出版社;2009年出版
《中国隐士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
《中国影戏音乐形态综述》,《戏剧艺术》2011年第1期;

《中国影戏的剧本形态叙论》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是《中国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系列丛书的其中之一。主要围绕着三种形态的演变以及各自的历史与现状,运用整体观照、旁证和对比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文献资料和田野资料展开细致的研究,对于丰富中国皮影戏的研究极具意义。
作者简介
卜亚丽

本单详情

《关中影戏叙论》
作者:梁志刚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63236
出版时间:2013-04
开本:16开
页数:380
定价:68.00

目录
绪论
一、中国影戏的流派划分与“关中影戏(系)”的界定
二、“关中影戏(系)”研究综述
三、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关中影戏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关中影戏的自然人文环境
第二节“中国影戏源于陕西说”补证
第三节关中影戏的形成及发展

第二章关中影戏的传播与分布
第一节关中影戏诸声腔在陕西的传播与分布
第二节关中影戏诸声腔在其他省区的传播与分布

第三章关中影戏的剧本剧目
第一节关中影戏剧本剧目体系的构成
第二节关中影戏剧本的形态特征
第三节碗碗腔影戏剧作家李芳桂及剧目剧本考辨
第四节关中影戏剧本剧目

第四章关中影戏的音乐声腔
第一节关中影戏声腔的类型及其源流
第二节关中影戏诸声腔

第五章关中影戏的班社组织
第一节关中影戏班社的组织结构与内部分工
第二节关中影戏班社的经营运作
第三节关中影戏班社的技艺传承、著名班社及传承人

第六章关中影戏与民俗
第一节戏神崇拜
第二节“请戏”习俗
第三节演出程序
第四节行规行话
第五节禁忌

第七章关中皮影的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
第一节关中皮影的造型艺术及其种类
第二节关中皮影的制作工艺
第三节当代关中皮影雕刻主要艺人及其技艺传承
第四节当前关中皮影的生产经营活动
余音关中影戏的衰微原因与保护现状
参考文献
后记


《海峡两岸潮州影戏研究》
作者:邓琪瑛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59055
出版时间:2010-04
开本:16开
页数:331
定价:49.00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潮州影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潮州影与关中影的渊源关系
第二节 潮州影直接来自南宋说补正
第三节 明清时期潮州影的流传情况
第四节 近代以来海峡两岸潮州影的分途演进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潮州影的生存环境与艺术氛围
第一节 潮州影的地理人文环境
第二节 潮州影与剪纸、灯影、纸影、铁枝本偶戏
第三节 潮州影与潮州歌册
第四节 潮州影与佛曲、白字戏、潮调
第五节 潮州影与官音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潮州影与民俗
第一节 潮州影与驱邪
第二节 潮州影与巫术
第三节 潮州影与佛教
第四节 潮州影与禁规
第五节 潮州影的戏神崇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潮州影的艺术形态
第一节 陆丰影戏的演出形态
第二节 陆丰影偶、制皮技术与技艺传承
第三节 陆丰影戏的剧本
第四节 潮州铁枝木偶戏的源头与雏形
第五节 潮州铁枝木偶戏的戏班组织
第六节 潮州铁枝木偶戏的艺术形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潮州影在大陆的唯一遗存——陆丰影戏
第一节 陆丰皮影剧团的发展与现况
第二节 民间业余戏班的发展概况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台湾影戏史略
第一节 潮州影向台湾的传播
第二节 明清时期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日据时期的历史发展
第四节 光复后外台戏的发展与没落
第五节 光复后内台戏的发展与没落
第六节 年后的发展与现况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台湾影戏的艺术形态
第一节 传统影戏的演出形态
第二节 传统影戏的演出程序
第三节 传统影戏的戏场变革
第四节 传统影戏的影具制作
第五节 传统影戏的影偶造型
第六节 传统影戏的操纵技术
第七节 传统影戏的音乐唱腔
第八节 校园纸影戏的开拓
第九节 校园纸影戏的推广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台湾影戏的剧目剧本
第一节 台湾影戏剧本的来源途径
第二节 台湾影戏剧本的保存与传统剧目
第三节 台湾影戏剧本的渊源与分类
第四节 台湾影戏剧本的体式结构
第五节 台湾影戏剧本的情节结构
第六节 台湾影戏剧本的语言使用特色
第七节 台湾影戏剧本的内容取材
第八节 台湾影戏剧本所反映出来的俗民信仰(上)
第九节 台湾影戏剧本所反映出来的俗民信仰(下)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台湾影戏的戏班
第一节 东华皮影戏团
第二节 复兴阁皮影戏团
第三节 永兴乐皮影戏团
第四节 福德皮影戏团
第五节 合兴皮影戏团
第六节 华洲园皮影戏团
第七节 宏兴阁皮影戏团
本章小结
第十章 余论:潮州影发展方向之思考
结论
附录
后记


《中国影戏与民俗》
作者:李跃忠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57167
出版时间:2010-04
开本:16开
页数:331
定价:46.00

目录
绪言
第一节中国影戏与民俗关系概说
第二节中国影戏与民俗研究综述
第三节几点说明
第一章中国影戏的请戏习俗(上)
第一节影戏与民间庙会
第二节影戏与中国传统节日
第三节影戏与农业丰产祭祀仪式
第四节行会戏

第二章中国影戏的请戏习俗(下)
第一节影戏与人生礼仪
第二节其他请戏名目
第三节影戏的“写戏”

第三章中国影戏戏台及其相关习俗
第一节影戏的固定戏台
第二节临时戏台
第三节影戏戏台相关习俗

第四章中国影戏的演出习俗
第一节演出程序
第二节影戏的“例戏”
第三节影戏的散场

第五章中国影戏的行规
第一节师承习俗
第二节戏班习俗
第三节影戏艺人特殊的交流方式

第六章中国影戏起源、形成传说的民俗解读
第一节行业神崇拜
第二节“观音传说”的民俗解读
第三节“王宫传说”的民俗解读

第七章中国影戏与信仰民俗
第一节佛教与中国影戏的发展
第二节道教与中国影戏的发展

第八章中国影戏的民俗文化功能
第一节巫术功能
第二节心理调适功能
第三节教育、教化功能
结束语


《中国皮影戏的渊源与地域文化研究》
作者:康保成 等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60761
出版时间:2011-04
开本:16开
页数:315
定价:50.00

目录
序 康保成
历史源流篇
20世纪中国影戏研究述评 郑劭荣
佛教与中国皮影戏的发展 康保成
几则影戏史料辨析 康保成
傀儡戏、影戏二题 卜亚丽
艺术形态篇
论影戏的行当体制 张冬菜
论信阳影戏剧本创作的“内部知识”
浅析影响套本戏形成的因素 卜亚丽
从“手伎”到影戏 李跃忠
地方影戏篇
潮州影系的个案研究——关于陆丰皮影的田野考察 康保成等
“活化石”——灵宝道情影戏 卜亚丽
湖南影戏的历史与今天 李跃忠
湖南影戏形成时间探考——与凌翼云、李跃忠先生商榷 张军
湖南影戏的历史及其活动现状 郑劭荣
山西影戏研究 孔美艳
湖北云梦茶馆影戏研究 李惠
豫南影戏的愿戏研究 陈燕
传承与保护篇
论中国影戏的生存方式及其变迁 李跃忠
我国影戏的生存现状及保护——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 张冬菜
影戏传承中的互动与变异 张军


《滦州影戏研究》
作者:张军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59307
出版时间:2010-12
开本:16开
页数:390
定价:62.00

目录
绪论
一、中国影戏的流派划分与“滦州影”的名称问题
二、前人相关研究综述
三、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滦州影戏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滦州影源于北宋说补证
第二节 明代以前滦州影戏的流传情况
第三节 黄素志发明滦州影戏说考辨
第四节 清代以来滦州影的发展流变
第二章 滦州影戏的分布与传播
第一节 滦州影戏的分布
第二节 滦州影戏的传播路线和途径
第三节 移民与影戏传播的关系
第四节 商业活动与影戏传播的关系
第五节 政府政令对影戏传播的影响
第六节 庙会为影戏传播的重镇
第三章 滦州影戏的班社与传承
第一节 班社数量与组织经营
第二节 著名班社个案分析
第三节 影戏传承方式的分类及作用
第四节 各种传承方式个案举隅
第五节 剧本、雕刻、演唱、操纵等方面的传承特点
第四章 滦州影戏的剧目与剧本
第一节 滦州影剧本的历史溯源
第二节 滦州影戏的作者
第三节 滦州影戏的剧目
第四节 滦州影戏的情节模式与形式特点
第五节 滦州影卷个案分析
第六节 影戏与宣卷关系考论
第五章 滦州影戏的雕刻工艺
第一节 滦州影的造型特点及其与角色的关系
第二节 滦州影戏的雕刻工序与技艺
第三节 杰出雕刻艺人及其成就
第六章 滦州影戏的操纵艺术与演唱技巧
第一节 滦州影戏的操纵艺术
第二节 滦州影戏的演唱技巧
第三节 著名操纵艺人与演唱艺人
第七章 滦州影戏与佛教的关系
第一节 戏神崇拜与佛教的关系
第二节 演出习俗与佛教的关系
第三节 剧本中蕴含的佛教因子
第八章 滦州影戏对戏曲的影响及其在中国影戏史上的地位
第一节 滦州影戏对戏曲的影响
第二节 滦州影戏在中国影戏史上的地位
第九章 滦州影戏的现状及保护对策
第一节 滦州影生存现状分析
第二节 滦州影戏的保护对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中国影戏特征及其姊妹艺术》
作者:郑劭荣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57174
出版时间:2010-04
开本:16开
页数:350
定价:52.00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我国影戏艺术形态及其流变
第一节 戏剧类影戏的艺术形态及其流变
第二节 非戏剧类影戏形态辨析
第三节 传统影戏的演进与现代转型
第二章 物质载体与影戏艺术
第一节 影戏戏台的流变及其对演出的影响
第二节 影偶体制的流变与审美
第三节 影卷形态与影戏艺术
第四节 影戏的演出设施及其对影戏形态的影响
第三章 影戏的功能与艺术的雅化趋势
第一节 仪式性影戏的演出及功能
第二节 娱乐性影戏的演出及功能
第三节 传统影戏的雅化走向——文人对影戏的影响
第四章 演员与观众共同创造的影戏艺术
第一节 艺人与影戏艺术的生产
第二节 影戏观众的参与和接受
第五章 我国影戏与傀儡戏
第一节 民间影戏与傀儡戏的关系
第二节 影戏与铁枝木偶戏
第六章 影戏与戏曲
第一节 影戏与地方戏的音乐声腔
第二节 影戏舞台演出活动与戏曲的关系
第三节 影戏与传统戏曲的剧本体制、剧目之关系
第四节 影戏与我国影调新剧种的形成
第七章 影戏与说唱艺术、民间剪纸及走马灯的关系
第一节 影戏与说唱艺术
第二节 影戏与民间剪纸
第三节 影戏与走马灯
结论
后记


《中国影戏的演出形态》
作者:张冬菜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55897
出版时间:2010-04
开本:16开
页数:333
定价:49.00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影戏的演出场所和戏台
第一节 影戏演出场所概说
第二节 影戏的戏台

第二章 影戏演出的分工与协作
第一节 演出的分工和职责
第二节 演出现场的协作与交流

第三章 影戏的行当角色及其造型
第一节 影戏的行当角色
第二节 影戏行当角色的造型艺术
第一节 各地影戏流派的造型风格

第四章 影戏的唱念艺术
第一节 影戏的唱词和念白
第二节 影戏唱念的艺术特征
第三节 知名艺人的唱念风格与艺术成就

第五章 影戏的操纵和表演
第一节 基本操纵手法和要求
第二节 影戏的操纵程式和表演
第三节 影戏中的特技表演

第六章 影戏的声腔音乐
第一节 影戏声腔音乐的流变
第二节 各地影戏声腔音乐概况
第三节 影戏专腔概述
后记


《中国影戏的剧本形态叙论》
作者:卜亚丽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77219
出版时间:2013-10
开本:16开
页数:378
定价:61.00

目录绪论
 一、影戏剧本的界定
 二、中国影戏剧本演变简述
 三、影戏剧本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四、研究范围、材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影戏剧本概况
 第一节 无本之本
 第二节 提纲本
 第三节 足本
 第四节 各地影戏剧本掠影及归属
第二章 无本之本研究
 第一节 传统无本之本
 第二节 新影戏剧本研究
第三章 提纲本(上)
 第一节 河南信阳戏路本
 第二节 安徽的“路子”
第四章 提纲本(下)
 第一节 湖南桥路本
 第二节 湖北桥本
 第三节 提纲本总体特征
第五章 直接用于演出的足本影卷(上)
 第一节 各地剧目概况
 第二节 三大影系代表剧目分析
第六章 直接用于演出的足本影卷(下)
 第一节 神戏
 第二节 单出
 第三节 连台本
第七章 影戏剧本的历史回眸
 第一节 三种剧本形态的关系
 第二节 影戏剧本和大戏剧本及说书底本的关系
结语
参考资料
附录
后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