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可能仍有零售,去搜搜看吧
¥58.0¥199.22.9折
已售93

文化名家写名城!“老城影像丛书”4册,著名作家叶兆言、文学艺术评论家吴亮、艺术研究学者徐城北,叙写【老南京】【老上海】【老北京】。每册300余幅历史老照片,配合详实而优美的文字,探觅王朝旧事,寻迹古都沧桑,展开一段段被湮没的历史。

荟萃叶兆言《老南京·旧影秦淮》、吴亮《老上海·已逝的时光》、徐城北《老北京·帝都遗韵》《老北京·变奏前门》。紫金山的古树,玄武湖的碧波,风起云涌的上海滩,笙歌鼎沸的十里洋场,壮美的故宫园林,还有那皇家掌故、士女传闻……文化名家写名城,别有一番韵味。

优惠
超值换购

满69元可1元起换购文创

本书看点

16开平装,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
名家写名城,文字洗练畅达、逸趣横生,颇具阅读价值
每册配有三百余幅珍贵的老照片,留下一座城的百年风云,勾起多少记忆与想象
全新装帧设计,全新图片处理,楚尘文化精制珍藏版

商品评论(5) 查看全部>>
头像 tia*** 三星用户
2021/12/25 20:13:25

资料性很强,收藏阅读俱佳

头像 *** 二星用户
2021/12/18 16:36:37

收录了很多老照片,挺有意思的

头像 洛洛洛*** 二星用户
2021/11/27 16:41:50

很厚实,值得收藏

头像 ztw*** 一星用户
2021/11/19 9:40:18

精美!喜欢有空慢慢品味!

头像 can*** 三星用户
2021/6/27 21:08:25

老城,带给人们很多沧桑的回忆和无尽的想念。














编辑推荐

叶兆言《老南京·旧影秦淮》
★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的南京,历史悠久,盛极一时,留下了太多值得回味的东西。
★叶兆言是个“南京通”,在他极富感情的笔下,老南京的人和事显得鲜活生动,跃然纸上。
★三百余幅罕见南京老照片,与叶兆言的文字互为映衬,从多个角度为读者呈现出一个立体、丰满的老南京。

六朝金粉,秦淮艳影;
虎踞龙盘,人文荟萃。
在叶兆言充满感情的笔下,秦淮歌女的命运,文人学者的风貌,紫金山的古树,玄武湖的碧波,抗战烽火,民间生活……南京在沧桑厚重之外,平添了亲切感和真实性。
350幅精挑细选的南京老照片,配以详尽而感性的文字解读,从各个层面对南京进行了直观的呈现,这些永恒的瞬间,使已经逝去的人物、风景、事件,鲜活地再现于眼前。
在叶兆言的文字里,在老照片的画面中,南京的过往,仿佛触手可及。

【作者简介】
叶兆言,1957年生,南京人。1974年高中毕业,进工厂当过四年钳工。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80年代初期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花煞》、《别人的爱情》,《没有玻璃的花房》、《我们的心多么顽固》,散文集《流浪之夜》、《旧影秦淮》、《叶兆言绝妙小品文》、《叶兆言散文》、《杂花生树》等。

【相关书评】
叶兆言是读者公认的写南京多也是好的当代作家。
——《金陵晚报》
《老南京·旧影秦淮》唤起了读者们对于城市的历史怀旧,人们试图在黑白图像世界中,感受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精神。
——《上海文化》
突破历史的藩篱,无意落入窠臼……讲故事的人有想象力,就不难妙笔生花。
——《中华读书报》
通过叶兆言的文字,读者可以重新认识他的这些“邻居”(老南京的人和事)们,掩卷之后,情绪难平,若有所思。
——《北京青年报》
(叶兆言)自己的写作,目的只是提供一个好故事,以此让读者进入真实的历史场景,“了解一些历史教科书上没有的东西。”
——《江南时报》
叶兆言的很多作品都体现出对历史的追溯,微妙地刻画出人性和情感的形态,并加入自己对这段历史看法的主观色彩。
——《青年文学家》

吴亮《老上海·已逝的时光》
★以珍贵历史老照片,重现清末民初“真实的上海记忆”。
★沿着当时摄下的照片所指示的方向,逆时间而上,在寻常事物的影像中发现了诗意与悲剧性。
★旧事物,一座旧的城,那些在当初生存着而今已逝去的人影,现在与我的呼吸同在。

本书以随笔的形式图文并茂地讲述了老上海在历史、文化、经济等层面,作为国际大都市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作为一个老上海人,作者并未平铺直叙对于老上海的所见所闻,而是从旁观者的角度解读老上海,带着思考和评论审视上海百年间的变迁。他的视角深入到了老上海的街头巷尾,寻觅那些已经消失的人和事,并结合鲜活、生动的老照片,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业已泛黄却有生命力的上海滩。
在书中,作者吴亮书写了他多年来对城市的持续迷恋、疏离、沉溺以及不合时宜的幻想。进入21世纪以后,有关城市的各类写作层出不穷,吴亮不愿意与那些时髦写作者共同分享这座城市,他谋求用他的文字表明,在他笔下的城市既可能是任何一座城市,又决不是任何别人笔下的某一座城市。本书的五十个章节写的是一个身份不明的人在城市里的游牧式生活,双重地既呈现出一个犀利的批评家所观察到的外部世界,又混杂着一个无所事事者的内面之思。

【作者简介】
吴亮,1955年生,当代文学艺术评论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主要活动于文学批评领域,九十年代后开始将目光转移至当代视觉艺术,其间始终保持着对城市和当代文化的关注。自称城市漫游者、思想鼹鼠和游击队员,行踪不定,凭兴趣写作,点到为止,无恋栈之意。三十多年来,时写时辍,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文学的选择》、《批评的发现》、《画室中的画家》、《艺术家和友人的对话》、《秋天的独白》、《思想的季节》、《与陌生人同在》、《闲聊时代》、《艺术在上海》、《往事与梦想》、《我的罗陀斯——上海七十年代》、《夭折的记忆》、《此时此刻——吴亮谈话录》等;以及城市系列作品:《城市笔记》、《城市伊甸园——漫游者的行踪》、《老上海——已逝的时光》、《没有名字的城市》等。

【相关书评】
见解、雄辩、无可遏止、言论的快感!有如欣悦于吴亮的中低音,我从来不敢怠慢他的文字,每当展读,随之神旺。为什么美术界没有这样令人难堪的辞锋?而当书写城市,吴亮笔端柔肠百转。
——陈丹青(画家)
漫游者吴亮的敏锐经验,成为我们抓握城市灵魂的话语把手。在城市变得越来越陌生的时代,这种零度情感的观察照亮了我们的困顿。
——朱大可(文化批评家)
吴亮堪称告发中国当代城市之诡秘的人。他游走于街道,指点风景和非风景,恍惚如梦。
——陈村(作家)
他将繁杂的世界及对这世界的冷静描绘鎔铸于独特的个人风格,并用不容辩驳的语调将他的沉思默想彰显于世。
——孙甘露(作家)
吴亮的城市随笔给人留下深刻影响,是我记忆中有趣的探索城市密码的文字。
——叶兆言(作家)
我曾向我的学生、朋友和那些依然喜欢阅读的人推荐过吴亮的城市随笔,因为他的这些文字与我们的呼吸和身体贴得很近,充满激情和活力。基于它对日常体验的准确传达,轻而易举跨越了由于知识背景差异导致的阅读困难,它的再次问世是时间的胜利:精品终将是精品,就象山峰终究是山峰一样。
——李小山(美术批评家)
如果说许多中国作家的写作不仅在内容上属于乡村,而且在文字感觉上也属于乡村的话,那么“城市孤儿”吴亮的写作从一开始就是城市的。他的文字闪烁着城市特有的质地与肌理,可以感受到城市的活力与动量。主要的是他用他的文字,同充满了图像的城市展开了一场不分胜负的较量——揭发与转述城市的欲望,摄录与重播城市的景象,确认与扩展城市的经验。城市在他的摄影式的文字中获得了新生。
——顾铮(摄影理论家)
吴亮的《另一个城市》是一部真正的城市史。
——王明贤(建筑评论家)

徐城北《老北京·帝都遗韵》
★帝王将相,宫殿楼阁,北京遍布历史文化遗迹,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都在这里发生,政治、军事风云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
★作者围绕“帝都”这一老北京的关键词,以一个“老北京”的视角和口吻,讲述了皇宫、王府,天子、权臣,仕女、富户,以及其他各个阶层的人物与事迹,有史实,有传说,文字质朴,引人入胜。
★300百余幅珍贵历史老照片,探寻王朝旧事。

宫阙华苑,鳞次栉比;
帝王将相,纵横激荡。
北京是风云际会之所,尤其是近代以来,政权更迭频繁,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始终处于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地带。
故宫的神秘,园林的壮美,城墙的宏伟,街巷的参差,以及皇室变故、士女传闻、百姓趣事,在徐城北朴实而略带京味的语言中,别有一番韵味。
书中所选300余幅老北京照片中,城墙、王府、庙宇、戏院、牌楼,以及当时的人物及景物,其中很多今天已经无迹可寻,幸好还可以在这些文字与旧照中神往与缅怀!

【作者简介】
徐城北,1942年生于重庆,三岁时随父母迁居北京,1965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京剧文化和京城文化,已出版各类著作近百部,主要作品有《老字号春秋》、《品戏斋夜话》、《京剧与中国文化》、《中国京剧小史》及《梅兰芳三部曲》等。

【相关书评】
(徐城北)有的是故事,家庭的背景让他从小小年纪就接触到沈从文、聂绀弩、汪曾祺等人物。后来进入梨园行,又接触李和曾、袁世海等*级人物。所以徐城北随便一说,就是一段掌故;简单一学,就是一个大师级的唱腔,而且惟妙惟肖。
——《新京报》
他的杂(涉猎广泛)、散(散论闲文)、玩(把玩品味)成就了他的非专业写作,更多了读友。于是一发不可收,越发信手拈来……书中说人说事儿,这或许正是读者想看到的。
——《新闻晨报》
徐城北的书,内容一般集中在京剧和城市这两个领域,而这两类的图书也为读者认可和赞誉。
——《太原日报》

徐城北《老北京·变奏前门》
★前门,是老北京的缩影,是老北京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
★徐城北自称“新时期的旧文人”,他独辟蹊径,通过前门来说北京,他对前门、对老北京的掌故了然于心,自然轻车熟路。
★本书为“老北京”三部曲的第三部,名为说前门,实则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比照了北京与国内其他历史古城(如西安、南京、上海等)、世界上其他国家著名的古都(如京都、华盛顿、巴黎等),以前门为切入点,探索了前门与北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思维跳荡,视野宽广。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前门虽小,可观万象。
从明成祖朱棣建北京城,到八国联军的炮火、慈禧光绪的仓皇弃城,直到解放军穿过前门大街……前门始终是北京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作者紧扣“变奏”二字,透过前门的变迁,揭示老北京的历史和变化。前门在军事地位、商业地位、行政区划上的变迁,乃至在老北京人心理位置上的变迁等,折射出一个处于不断变化、进步中的老北京。
作为“老北京”三部曲的压轴之作,本书力求创新和突破,在内容上从纵横两条线展开:纵,即时代的变迁;横,即列举了国内及世界其他名城。视野已越过前门、北京乃至中国,旁征博引,蔚为大观,令人眼界和思维豁然开朗。

【相关书评】
徐城北的身份不好“界定”,京剧研究完了又研究老字号,老北京研究完了又开始研究新北京。
——《大河报》
自己每天置身于高楼大厦之间,目之所及,到处是钢筋水泥铸就的灰色的城市森林,自觉新城市尚有许多不足之处,从而触发了他对城市文化的探索和研究。
——《太原日报》
徐城北是个“活掌故”,随口就是一段掌故。
——《山西晚报》

本单详情

《老南京·旧影秦淮》
作者:叶兆言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482963
出版时间:2014年8月
开本:16开
页数:277
定价:49.8元

目录
自 序
再版序
桨声灯影秦淮
路曼曼其修远兮
中山陵前的仪式
学府梦寻
抗战烽火
家书抵万金
民国官邸
展览馆里的风景
民间的相册
南京大事记

《老上海·已逝的时光》
作者:吴亮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483915
出版时间:2014年8月
开本:16开
页数:237
定价:49.8元

目录

第一章 观览与迷思
支离的旧城图像
只有照片才是贮存一切细节的仓库
城市是一只大沙盘
俯瞰上海
背 时
寻常事物和摄影
停滞和缓慢
事过“镜”迁的趣味
比现实更持久的是照片
第二章  往昔的皮影
肖像照
在照片里梦游,并为之添油加酱
乘坐独轮车的丝厂女工
名人的行迹
西式婚礼
搭乘电车的女人
电台脂粉女郎
无 声
满满的人群
表 情
槛外人
饥 民
赌 博
小摊贩
丰满的女性
四舞女
从前的人打麻将
聚会场面:看热闹
第三章 照片为人世瞬间留痕
空与有
他乡是故乡
不署名的摄影师
许多这样的房子
沙逊大厦和老年爵士乐队
布 景
居家内景
神秘的别墅
图片上的旧马路
药铺和酱园
银色汽车
公用电话亭
盛宣怀的算盘
报业
第四章 留有体温的城
老字号
形同陌路
兰心戏院
片场和舞台
教堂
纸糊的牌楼:老戏院
当铺
地图上的咖啡店
电影院的挑唆
适合当代
过时的旁注
歧义
进步时尚
拆除
遭水淹的街道
第五章 通过印象之门
摄影革命文件
反复引用的照片
抵制的民众
“世上的人生又过了一刻”
上海大事记

《老北京·帝都遗韵》
作者:徐城北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482949
出版时间:2014年8月
开本:16开
页数:278
定价:49.8元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进入北京
  古城,布满岁月的风尘
  幸存的城楼
第二章  帝京气象
  永远的中轴线
  天朝上国,舍我其谁?
  “天子”留下“足迹”
  俯瞰中原
  秦直路
  王气不可泄漏
第三章  破碎王朝
  后的圆明园
  大清皇帝懂得了新名词:租界
第四章  街头巷尾
  照片上的旧牌坊
  胡同情思
  不紧不慢,有板有眼
第五章  晨钟暮鼓
  有声无言
  宗教是统治者手中的一根拐棍
  忍俊不禁的神像
  女性的温柔,男人的仗义
第六章  庙会梨园
  儿时旧梦
  戏园子,名角儿,常座儿。
    挽歌
第七章  大都子民
  羊杂碎、胡椒盐
  衣食住行
  图片上的老北京人
第八章  世俗风景
  “秦直路”远去了
  不折不扣合乎礼仪的废话
  天棚鱼缸石榴树厨子肥狗胖丫头
北京大事记

《老北京-变奏前门》
作者:徐城北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483106
出版时间:2014年8月
开本:16开
页数:272
定价:49.8元

目录

自 序
第一章 变奏的世界
 音乐中的变奏
 大地上的变奏
 都城里的变奏
 心灵中的变奏
第二章 前门忆往
 曾是“南大门”
 外城的建立
 会馆与火车站
 庚子之变
 说不尽的戏园子
 老字号鳞次栉比
 “沦”为文化古城
 终于和平解放
 进入了新时期
第三章 前门区与前门人
 刻意说“城区”
 前门人的扮相
 前门人的内心
 前门人的视野
 前门人的希冀
第四章 国内名城的“准前门”
 天津的“劝业场”
 南京“夫子庙”
 苏州“观前街”
 上海城隍庙
第五章 世界名城文化巡礼
 日本京都好运气
 巴黎的旧与新
 华盛顿建城轶事
 巴西迁都的大手笔
第六章 面对新时期
 纵横交织“大”了北京
 前门:何止是交通拥挤
 中轴线与中轴带
 由前门举一反三
 结束语 还说变奏
 前门大事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