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可能仍有零售,去搜搜看吧
¥165.0¥4553.6折
已售18

“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研究”全9册,30余位史学专家及学者联合编著,耗时四年打造的皇皇巨著,全面系统论证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系列由武汉大学世界史教授胡德坤主编,共计九卷,分别讨论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战时中国外交战略与对外政策、战时美英苏德等大国的对华政策等内容,从不同角度探讨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中国与世界关系,极具史料研究价值。

优惠
满赠

读书月|淘书团会场满80/200送餐垫/杜邦纸包

超值换购

满42.3元可1元起换购文创

本书看点

16开平装,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卷一】探讨了中国抗日战争对日本世界战略制定与实施的影响作用
【卷二】主要探讨中国抗战与美英东亚战略的演变
【卷三】主要探讨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卷四】【卷五】主要探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国民政府外交战略与对外政策
【卷六】至【卷九】分别探讨战时美、英、苏、德四国对华政策

友情提示:本套书因年版久远,品相自然旧,书页侧边有黄斑,介意的读者请慎拍

商品评论(1) 查看全部>>
头像 笑靥未*** 三星用户
2022/7/30 9:28:05

团购很划算















分册介绍

《卷一:中国抗日战争与日本世界战略的演变》

运用丰富的日文资料,系统探讨了中国抗日战争对日本世界战略制定与实施的影响作用。主要内容是:一、论证了中国抗日战争开启的时代意义。中国抗战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1枪,开辟了世界上早期、持续时间较长的反法西斯战场,代表了世界历史的前进方向。二、中国抗战对日本侵华战略的影响,中国战场打破了日本对华速战速决战略,使日本陷入中日持久战泥潭,导致侵华战争的失败。三、中国抗战阻止了日本北进战略的实施,使苏联避免了同德日法西斯两线作战的困境,有利于集中力量打败德国法西斯。四、中国抗战对日本南进战略的影响,使日本错过千载难逢的南进时机,一再推迟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在太平洋战争期间,由于中国的持久抗战,使日本被迫进行两线作战,从而加快了日本失败的步伐,有力地支援了美英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作战。五、中国抗战牵制了日本攻占印度和印度洋与德意在中东会师的西进战略。六、中国抗战制约着日本外交战略的展开,使日本与德意结盟有名无实,对苏美外交未能奏效。总之,本卷通过探讨中国抗战对日本世界战略的影响,深入论证了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具有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此外,本卷还登载了著名世界史专家齐世荣教授为《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研究(第1卷):中国抗日战争与日本世界战略的演变》提供的代序——《论中国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全书主编胡德坤教授所撰写的《总论》。

作者简介

胡德坤,1946年3月生,湖北省随州市人。196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并留校任教。1980年至1981年,日本京都大学访问学者,1991年至1992年,日本创价大学访问学者。1988年晋升教授,1993年任世界史博士生导师。1997年至2007年任武汉大学副校长。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学会会长等职。先后出版《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合著)、《中日战争史(1931-1945)》、《七七事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纲》(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性社会进步》(主编)、《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合著)等著作和教材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担任马克思主义工程《世界现代史》教材项目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等10余项。


《卷二:中国抗战与美英东亚战略的演变》
本卷考察与论证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抗战对美英东亚战略的影响。
主要内容包括:*一,日本开始侵略期间中国局势向全民族抗战方向发展,中国抵制美英奉行的对日绥靖妥协政策,是促使美英改变东亚战略的前期准备。
第二,中国全面抗战推动了美英东亚战略向援助中国、制约日本侵略方向发展,美英迈出了抗衡日本侵略的*一步。
第三,中国抗战推动了美英确立制衡日本的战略,中国也促使美英坚持援助中国和经济制裁日本的立场和措施。中国抗战是美英制定欧亚战争战略的前提条件。
第四,中国抗战为美英摆脱太平洋战争初期的战略危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稳定了世界反法西斯战略局面。
第五,中国抗战支持美英成功地实施了首先战胜德国的战略。中国在战略投入极端不足的困难条件下坚持牵制与打击日本陆军主力,维护亚太战场的格局。
第六,中国抗战是反法西斯盟国*后反攻的重要一环,为盟国对日*后反攻创造了条件,并且中国直接参加了太平洋反攻中的缅甸作战。
总之,中国抗战是推动美英东亚战略转变、支持美英战时战略成功运行的关键性因素,是战时中美英建立战略关系的坚实基础,为当代中美英关系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深刻的启示。
作者简介
韩永利,1954年2月生,湖北沙市人。197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并留校任教。1985年师从张继平先生获武汉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2000年师从胡德坤教授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0年在美国研习。现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学会、湖北省世界史学会理事。长期从事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国际关系与中外关系史的研究和教学。出版专著译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专著《战时美国大战略与中国抗日战场》获教育部第四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合著)获武汉大学2008年、湖北省2009年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卷三: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本书全方位剖析了“九一八”事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时段内,中国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联盟建立后为巩固和发展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并较好地兼顾本国利益,与反法西斯联盟其他三大盟国之间的密切合作与利益纷争并存的复杂关系。
本卷特别对“七七”事变前中国政府和民众有关建立国际反日同盟的思想和实践活动,以及中国民众关于建立战后国际和平组织的理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弥补了目前国内学界有关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之作用的研究的不足。
作者简介
关培凤,1980年2月生于山西省五台县。2001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系;2004年、2007年先后在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取得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与中外关系史。现任职于武汉大学中国边界研究院,主要从事外国边界史的教学和研究,并对新中国的边界政策和边界谈判史也有涉猎。迄今已经在《世界历史》、《民国档案》、《兰州学刊》、《武汉大学学报》、《理论月刊》、《法国研究》、《现代国际关系》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卷四: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国民政府外交战略与对外政策》
“九一八”事变至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政府外交战略和对外政策扑朔迷离,变化复杂。
本卷分六章梳理了这一时期国民政府面对日本侵略中国所采取的外交战略和对外政策的变化,其内容包括“九一八”事变时期外交政策及其困境的形成、国民政府摆脱对日外交困境所采取的各种政策、遏制日本进一步分裂中国的外交措施、和战转换与国民政府抗战初期的外交政策、走向长期抗战的外交战略与对外政策、苦撑待变与欧战爆发后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等。
在勾画这些变化的同时,本卷还对每项政策变化形成的外交理念、战略思路、政策前因后果做了具体分析。
作者认为:这一时期国民政府的外交战略和对外政策,以民族自存与国家之间平等的共存为基点,以争取大国援助和建立国际反日阵线、*大限度地孤立日本为目标。在外交的具体运筹中,国民政府能够坚持对日基本立场,坚决站在民主阵线一边,并依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对外政策。而从发展过程来看,国民政府由“七七”事变前以日本作为主要交涉对象,经过抗战初期在国际上普遍争取支持和援助的政策阶段后,逐渐形成了以欧美尤其是以美国为战略重点的对外政策,并奠定了抗战胜利的基础。

《卷五: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外交战略与对外政策》
珍珠港事件后,中国积极推动反法西斯军事同盟的建立,并派遣远征军出国作战。中国还积极扶助周边国家的抗日活动。*一次缅甸作战失败后,又努力推动缅甸反攻战。缅北作战揭开了亚洲地区盟军对日反攻战的序幕。中国顺应形势变化,适时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要求,一举废除旧约,订立新约,取得平等地位。此后,历经签署莫斯科宣言、参加开罗峰会、创建联合国等重大国际活动,中国进人四强之列,并*终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通过抗战,中国从国际政治舞台的边缘地带进入到中心区域,逐步成为政治大国。
抗战后期,美国积极扶植中国进入四强,但在若干问题上与国民政府也发生了冲突。美国对中国的介入由军事而政治,越来越深地卷入到中国内政中。中苏关系则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正式成型,中共试图改善与美国的关系,但美国*终仍选择了扶蒋政策,错失了机会。战争结束后,盟国间关系发生微妙变化。受降权之争,便反映了盟国在战后远东的利益冲突。
作者简介
王建朗,1956年11月生于江苏姜堰。1983年于复旦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6年获硕士学位,1991年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主任,兼任中国史学会秘书长、武汉大学讲座教授。主要从事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先后出版《抗战初期的远东国际关系》、《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程》等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卷六:战时美国对华政策》
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从“九一八”事变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美国对华政策。以太平洋战争爆发为标志,这十五年可以分为两段。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对中日战争的政策总的说来是由*初的置身事外逐渐向着援华制日转变。这一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受到国内国际多种因素的牵制:美国的大萧条、笼罩国内的孤立主义、西方世界普遍的对法西斯绥靖,等等。尽管如此,美国对华政策仍然在发生曲折的变化。
作者简介
陶文钊,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中美关系史研究会会长、武汉大学珞珈讲座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长期从事近代中国对外关系史研究。1982年至1984年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在美国乔治敦大学、斯坦福大学以及国家档案馆等处做学术进修和研究。1993年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公共档案馆等处做学术访问和研究。曾任美国研究所副所长、中华美国学会秘书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9年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主要著作有《中美关系史(1911-2000)》(三卷本),《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华政策》(主编),《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对外关系》(合著),《日本侵华七十年史》(合著),《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三卷六册,主编)等。

《卷七:战时英国对华政策》
本卷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对华政策,其重点在揭示英国对华政策的基本内容、制定过程、实施过程,及其对战后英国对华政策的影响。
本卷内容丰富多彩,较为生动地反映了英国如何从牺牲中国,执行对日绥靖政策,到援华抗日,*后与中国结成盟国的对华政策的曲折变化。
本卷的研究表明,战时英国与中国是盟国,同中国在抗日问题上具有一致性,因此,英国的对华政策总体上是支持中国的,同中国的合作是有一定成效的。本卷特别肯定了英国对中英科学文化合作的政策。
作者简介
李世安,1948年1月13日生。曾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历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7年,获英国前首相张伯伦奖学金攻读博士学位,1989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获博士学位。1989——1992年先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做博士后,后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并担任美国杂志《AmericaAbstracts》的特约撰稿人。1993年起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副系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欧美史研究中心主任等,现为河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主要学术方向为世界近现代史、欧美史、国际关系史、人权史。社会兼职有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会长、中国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会执行副会长等。

《卷八:战时苏联对华政策》
反法两斯战争时期的苏联对华政策,内容千头万绪,其中,同美国、日本、中国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等问题相互交织,构成了多国多方关系;在中苏关系中,新疆问题、外蒙古问题和东北问题层出不穷,错综复杂。
本卷以反法两斯战争时期的中国与世界为背景,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俯瞰苏联在此期间对华政策的方方面面,就上述这些盘曲扭结的关系和纷繁复杂的问题予以细致分析和判刖,努力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使人们能够正确地了解这段曲折的历史。
作者简介
汪金国,1971年出生,甘肃省甘谷县人。民盟盟员。1993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俄罗斯语言文学系。1993-1996年在甘肃省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从事外贸翻译。1996-1999年在兰州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99以来,在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从事俄罗斯东欧中亚问题研究和教学工作。2000-2003年,在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学习,获博士学位。2002-2003年,在哈萨克国立大学访学。2004-2007年,在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2006-2007年,在哈萨克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任中方院长。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译著1部:《阿富汗焦点和中亚安全问题》(合译),专著2部:《哈萨克跨国民族社会文化比较研究》(合著)和《多种文化力量作用下的现代中亚社会》(独著);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规划项目1项,承担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子项目1项,获博士后流动基金资助项目1项。

《卷九:战时德国对华政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中外关系中,德国与中华民国的关系是重要而秘密的一章。为了迅速改变*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败国的屈辱地位,德国共和政府以及后来的纳粹政权,出于战略原料的贸易需求,对中国采取了比较友好的外交政策,而中国国民党及其领导人出自对德国人和德国精神的崇拜,一向持着“联德”方针,希望得到德方对其统一和建军的帮助。
于是,围绕德国军事顾问来华、原料和军备的易货贸易及经济建设等多方面,中德开展了实质性的外交,取得了重要成就。德国人参与了中国的内战及后来的全面抗战,其中许多内幕鲜为人知。德国的对华外交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纳粹德国因全球战略的需要,逐渐弃华联日,而中国则*终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德中被迫决裂。一段外交隐密归入历史。
作者简介
马振犊,江苏南京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副馆长,研究馆员。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新世纪“333工程”学科带头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研究方向为民国档案与民国史,先后独著及合著出版《惨胜——抗战正面战场大写意》、《蒋介石与希特勒——民国时期的中德关系》、《国民党特务活动史》、《百年沧桑——中国国民党史》等学术专著12部,在国内外发表民国史论文60余篇。曾赴英国剑桥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做访问学者。现任中国档案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史学会理事、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历史学会副会长、江苏省近现代史学会副会长、南京民国史研究会副会长等,兼任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

本单详情

《中国抗战与美英东亚战略的演变-第一卷》
作者:胡德坤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073203
出版时间:2010-01
开本:16开
页数:390
定价:57.00

目录

论中国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代序)

总论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世界历史的转折点

二、中国抗日战争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中华民族走向崛起的开端

引言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状况与文献资料

三、本卷的主要创新与结构

第一章 中国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第一节 日本东亚霸权战略与侵华战争

一、东亚华夷体制的崩溃与日本在华优势地位的形成

二、华盛顿体系危机与日本走上侵华道路

第二节 中国抗日战争代表了世界历史前进方向

一、20世纪30年代的时代特征与世界主要矛盾

二、中国抗战代表了世界历史的前进方向

第三节 中国抗日战场的开辟及其国际影响

一、中国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

二、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

三、中国抗日战场开辟的国际影响


第二章 中国抗战与日本侵华政策的演变

第一节 中国抗战与日本对华“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

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与中国全面抗战局面的形成

二、中国全面抗战与日本对华“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

第二节 中国持久抗战与日本对华长期战的失败

一、中国抗战与日本“政略攻势”的破产

二、中国抗战与日本对华“长期战”战略的失败

第三节 中国敌后战场的抗战与日本“治安战”的失败

一、中共敌后战场的开辟及其发展

二、日军对敌后战场空前残酷的“治安战”

三、敌后战场的反攻与日本“治安战”的失败


第三章 中国抗战与日本北进战略的演变

第一节 中国抗战与日本北进战略的尝试

一、“九一八”事变与日本北进战略的提出

二、中国抗战与日本北进战略尝试的失败

第二节 中国抗战与日本北进战略的破产

一、苏德战争爆发前中国抗战对日本北进战略的遏制

二、苏德战争期间中国抗战对日本北进战略的制约


第四章 中国抗战与日本南进战略的演变

第一节 中国抗战与日本南进战略的延期

一、日本南进战略与侵华战争

二、中国抗战与日本南进战略的延期

第二节 中国抗战对日本南进、西进战略的牵制

一、中国抗战与日本在太平洋战场的失败

二、中国抗战与日本西进战略的夭折


第五章 中国抗战对日本外交战略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抗战与日德意轴心同盟

一、欧洲战争爆发前中国抗日战场对日德关系的牵制

二、欧洲战争爆发后中国抗日战场对日德关系的制约

三、中国抗战与日德意貌合神离

第二节 中国抗战与日苏、日美关系的演变

一、中国抗战与日苏关系的演变

二、中国抗战与日美关系的演变

本卷综论

一、中国抗战使日本法西斯本身走上了崩溃的道路

二、中国抗战极大地制约了日本世界战略的展开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抗战与美英东亚战略的演变-第二卷》
作者:韩永利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074231
出版时间:2010-01
开本:16开
页数:418
定价:54.00

目录
引言
一、学术前史介绍
二、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三、总体构思与基本结构
第一章中国抗战全面爆发前的美英东亚绥靖战略
第一节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与美英的妥协绥靖
一、华盛顿体系下的东亚政治格局
二、日本侵略中国初期美英消极维护东亚权益的战略
第二节中国反对美英妥协与美英东亚战略转换的潜在因素
一、中国反对美英对日妥协绥靖政策
二、美英东亚战略转换的潜在因素
第二章中国全面抗战与美英东亚战略的转换
第一节中国抗战与美英社会援华制日呼声
一、中国全面抗战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二、中国全面抗战引起美英社会的同情与支持
第二节中国抗战推动了美英东亚战略开始改变
一、中国抗战推动美英向援助中国方向发展
二、中国抗战推动美英向制约日本侵略方向发展
第三章中国抗战与美英制衡日本南进战略
第一节中国推动美英确立援华并制衡日本南进的战略
一、中国推动美英加强援华与战略合作
二、中国促进美英坚持经济制裁日本
第二节美英全球战略的制定与中国战场地位
一、美英全球战略的制定对中国的战略需求
二、中国抗战以延缓日本南进支持美英战略
第四章中国战场与美英对日战争初期的战略
第一节美英应对太平洋危机与全球战略的调整
一、日本太平洋战争初期胜利对美英全球战略的冲击
二、美英应付太平洋危机的全球战略调整
第二节中国在挽救美英危机中的战略地位
一、美英对中国战场的战略需求
二、中国对挽救美英危机的战略贡献
第五章中国抗战与美英成功实施“德国第一”战略
第一节美英实施“德国第一”对中国的战略需求
一、美英正式开始推行包围德国的战略
二、美英实施“德国第一”对中国的战略需求
第二节中国稳定东亚抗战格局对“德国第战略的贡献
一、中国战场支持了“德国第一”战略
二、中国战场为“德国第一”战略付出的代价
第六章中国抗战与美英全面反攻日本的战略
第一节美英全面反攻德国与日本的战略
一、美英制定德国失败后对日反攻战略
二、美英反攻日本计划对中国的战略需求
第二节中国在全面反攻日本战略中的地位
一、中国战场在反攻日本中的战略地位
二、中关英联合实施对日反攻的缅甸作战
本卷综论
一、中国抗战推动了美英东亚战略的转换
二、中国抗战支持了美英战时战略的成功
三、中国抗战确立了中美英战时战略关系
四、中国抗战奠定了中美英全新关系的基础
参考文献
出版后记


《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第三卷》
作者:关培凤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073746
出版时间:2009-11
开本:16开
页数:308
定价:39.00

目录
引言
一、学术前史介绍
二、本卷的研究意义
三、基本思路和研究计划
第一章 中国努力推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第一节 建立反日**同盟思想的发端
一、“九一八”事变后民众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预测
二、民众对中国应战方针的讨论
三、国民政府的反应和对策
第二节 建立反日**同盟思想的确立
一、建立反目同盟思想的确立
二、早期的外交努力
第三节 努力推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一、抵制西方**对日本的妥协
二、谋求并推动联盟的建立
第二章 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巩固
第一节 中国对盟国的军事配合
一、具体的军事作战
二、服从盟国先德后日大战略
第二节 加强与盟国的外交合作
一、蒋介石调解英印关系
二、宋美龄访美与中美合作的加强
第三节 中国赢得大国地位
一、中美、中英平等新约的签订
二、参加签署《普遍安全宣言》
三、出席开罗会议
第三章 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维护
第一节 中苏分歧及其处理
一、新疆问题与中苏关系转冷
二、中苏关系跌入低谷
三、中苏分歧的处理
第二节 中英分歧及其处理
一、中英两国间的主要分歧
二、中国努力化解中英分歧
第三节 中美分歧及中国的应对
一、分歧初现与中国的对策
二、纷争再起与中国的反应
三、史迪威事件与中美关系的调整
第四节 中国与联合国的成立
一、中国民众关于建立战后**和平组织的讨论
二、中国政府关于建立战后**和平组织的主张与实践
三、中国在联合国成立过程中所作的贡献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第一节 积极推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一、大力呼吁建立**反法西斯联盟
二、揭露和抵制远东慕尼黑危险
三、西方远东绥靖政策对中国共产党联盟思想的冲击
四、积极推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第二节 努力巩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一、加强与关、英、苏等国的联系
二、全力支持盟国先德后日战略
第三节 努力加强与盟国的关系
一、建立与美国官方的联系
二、赫尔利调解国共关系
三、密切与苏联的关系
本卷综论
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二、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和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历史的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国民政府外交战略与对外政策-第四卷》
作者:彭敦文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073463
出版时间:2010-01
开本:16开
页数:391
定价:50.00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九一八”事变时期国民政府外交策略及其困境
第一节 申诉政策与依赖国联
一、不抵抗政策的实施与申诉政策的确立
二、国联和英、美处理事变的立场
三、国民政府坚持申诉政策
第二节 申诉政策与直接交涉
一、事变处理初期的中、日直接交涉主张
二、申诉政策的困境和中、日直接交涉主张的再度抬头
三、申诉政策的继续实施与上海停战交涉
第三节 外交的困境与申诉政策的终结
一、李顿调查团及其报告书
二、国际和中国对《国联调查团报告书》的基本反应
三、《国联调查团报告书》的审议与国民政府申诉政策的终结
第二章 国民政府摆脱外交困境的各种方案及其实施
第一节 有限抵抗与军事停战
一、有限抵抗政策的形成与实施
二、有限抵抗的失利与直接交涉政策的抉择
三、国民政府的妥协政策与停战交涉
第二节 退让政策及其影响
一、《塘沽停战协定》签订后的善后交涉
二、《敌乎?友乎?》与对日亲善政策
三、亲善政策的实施与华北“纠纷事件”交涉
第三章 阻止日本分裂和控制中国的强硬外交政策
第一节 阻止华北分治的外交运筹
一、国民政府阻止分治的对内政策
二、国民政府阻止分治的外交运筹
第二节 中日关于“广田三原则”的交涉
一、“广田三原则”的提出及其交涉过程
二、国民政府应对“广田三原则”的外交策略
第三节 推动国际合作以抑制日本侵华的外交举措
一、国民政府的大国合作思想
二、华北事变前的中外经济合作
三、华北事变后国民政府对中外经济、政治合作的推动
第四章 抗战初期的外交战略与对外政策
第一节 和战转换与外交运筹
一、“七七”事变前夕国民政府的交涉政策
二、从交涉政策到积极应战的转变
三、积极应战中的其他外交运筹
第二节 增强抗战实力的外交举措
一、加快发展中苏关系
二、陶德曼“调停”前后中立德国的举措
第五章 走向长期抗战中的外交战略与对外政策
第一节 国民政府立足于长期抗战的外交政策
一、全球视野下的外交思考
二、国民政府应对日本诱和、诱降的政策
第二节 加强对欧美国家的外交
一、争取英、美、法等国的支持与援助
二、重点推动国联和英、美、法转变对华政策
第六章 苦撑待变与欧战爆发后的对外政策
第一节 苦撑待变
一、坚持抗战与揭露日本扩张政策的图谋
二、外交因应与逐渐以美国为外交战略重点
第二节 欧战爆发后国民政府的外交战略与对外政策
一、欧战爆发之初国民政府的外交抉择
二、困境中的外交筹划与实施
三、争取援助与积极推动反法西斯国际合作
本卷综论“自存”与“共存”
主要征引及参考资料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外交战略与对外政策-第五卷》
作者:王建朗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075306
出版时间:2010-01
开本:16开
页数:331
定价:43.00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第一节 联盟的建立与中国军队入缅作战
一、中国积极推动军事合作
二、争取苏联对日宣战
三、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与中国战区的成立
四、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第二节 支持周边国家的抗日活动
一、扶助朝鲜抗日力量
二、支持越南独立运动
三、调解英印纠纷
第三节 争取战略优先与争取经济援助
一、力劝盟国改变欧洲第一战略
二、美国提供5亿美元借款
三、英国借款姗姗来迟

第二章 中国争取国家平等地位
第一节 废除不平等条约问题的重新提出
一、重新考虑废约问题
二、决定提前废约
第二节 平等新约的订立
一、中关谈判率先达成共识
二、中英谈判进展缓慢
三、订立平等新约
第三节 九龙租借地问题
一、英国不同意谈判九龙问题
二、中方决定留待战后解决

第三章 中国大国地位的确立
第一节 签署莫斯科宣言
一、中国“四强”意识的出现
二、中国签署莫斯科宣言
第二节 开罗会议决定战时方略及战后处置
一、蒋介石对首脑会晤的复杂心态
二、中国关于战后处置计划的设想
三、开罗会议有关中国及远东问题的讨论
第三节 筹建联合国
一、中国对战后组织的构想
二、参与创建联合国

第四章 中美英盟国关系下的暗流涌动
第一节 缅甸反攻作战方案的变迁
一、缅甸反攻作战方案的提出
二、缅甸作战方案被一再改变
三、缅北反攻作战
第二节 史迪威指挥权问题
一、史蒋关系的恶化与中关间的猜忌
二、美国提出指挥权要求
三、蒋介石要求美国召回史迪威
四、指挥权危机中的内政因素
第三节 中英关系在低位运行
一、英国不欢迎中国进入大国行列
二、国民政府对中英关系的发展持谨慎态度
三、中英在西藏问题上的冲突

第五章 中共外交政策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中共对美英政策的调整
一、确定建立反日统一战线的方针
二、争取美英牵制国民党
第二节 美军观察组访问延安
一、中共积极争取美国派出观察组
二、美军观察组的活动与报告
第三节 赫尔利介入国共问题
一、美国与民主宪政运动
二、赫尔利与延安协定草案
三、赫尔利公开宣布扶蒋政策

第六章 中苏关系的曲折发展
第一节 新疆问题与中苏关系
一、中国新疆当局与苏联关系发生突变
二、国民政府确定扶盛方针
三、苏联势力撤出中国新疆
四、盛世才调离新疆
第二节 改进中苏关系的设想与挫折
一、中方关于改善中苏关系的讨论
二、苏联的中国观与对中国权益的索求
三、中国对雅尔塔协定的反应
第三节 中苏订立友好同盟条约与苏联出兵东北
一、中苏第一阶段的谈判
二、中苏第二阶段的谈判
三、苏联出兵东北

第七章 接受日本投降
第一节 日本宣布受降
一、盟国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
二、日本决定投降
第二节 受降权之争
一、中英香港受降权之争
二、中国军队在越南受降
第三节 战争的善后处置
一、中国提出“以德报怨”政策
二、遣返日俘日侨与审判战犯
本卷综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战时美国对华政策-第六卷》
作者:陶文钊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074392
出版时间:2010-01
页数:477
定价:61.00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九一八”事变与美国对华政策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与“不承认主义”
一、美国对事变的判断
二、日本轰炸锦州与美国的反应
三、国联会议与李顿调查团的成立
四、“不承认主义”声明
五、“一·二八”事变与列强调停
第二节 棉麦借款
一、借款的磋商
二、美国国内的不同意见
三、中国的反应
四、日本的反应
五、《天羽声明》及赫尔照会
第三节 《中美白银协定》
一、美国的白银政策
二、中国的反应
三、中国酝酿币制改革
四、美、英的干涉
五、《中美白银协定》的订立

第二章 突破孤立主义的桎梏
第一节 “七七”事变与罗斯福的芝加哥演说
一、赫尔声明
二、国联会议
三、罗斯福芝加哥演说
四、布鲁塞尔会议
第二节 道义禁运
一、中立法与中日战争
二、道义禁运
三、格鲁照会反驳“东亚新秩序论”
第三节 桐油借款·美国修改中立法
一、桐油借款的达成
二、美国废止《日美商约》
三、美国修改中立法
第四节 华锡借款与钨砂借款
一、华锡借款
二、钨砂借款
三、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支持中国抗战

第三章 太平洋战争前夕的美国对华政策
第一节 美国开始对华租借援助
一、居里访华
二、《租借法》与中国
三、飞虎队的组建
第二节 美日谈判
一、日本的南下方针与美日谈判
二、美国冻结日本全部资产
三、美日谈判的破裂
第三节 美国与中共关系
一、斯诺与《西行漫记》
二、美国记者在苏区
三、卡尔逊访华
四、美国与皖南事变

第四章 太平洋战争与美国对华军事合作与援助
第一节 美中军事合作关系的确立
一、军事合作主张的提出
二、重庆军事会议的召开
三、中国战区的建立
第二节 第一次缅甸战役与史蒋分歧
一、第一次缅甸战役与美国的对策
二、“保持中国于战争之中”及其困境
三、居里第二次访华
第三节 缅甸反攻与史迪威的召回
一、缅甸反攻与盟国内部的纷争
二、对华空军援助与陆战、空战之争
三、中国正面战场的溃败与史迪威的指挥权问题

第五章 美中特殊关系的形成
第一节 美国对华贷款、租借援助与修约
一、五亿美元贷款
二、美国对华租借援助
三、美中新约的缔结
第二节 开罗会议与美中特殊关系的形成
一、罗斯福关于战后世界的设想与开罗会议的酝酿
二、美中的“开罗构想”
三、美国废除《排华法》
第三节 美国在联合国问题上的对华政策
一、罗斯福关于联合国的构想
二、莫斯科外长会议与普遍安全宣言
三、美国支持中国参与联合国创建

第六章 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
第一节 美军驻延安观察组
一、美国派观察组赴延安
二、观察组与中共领导人
三、观察组的报告
第二节 赫尔利调处与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形成
一、赫尔利介入国共调处
二、赫尔利出尔反尔
三、美国使馆人员的不同意见
四、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
第三节 结束战争及战后的安排
一、美国与雅尔塔会议
二、美国与中苏条约的谈判
三、战争结束与杜鲁门一号命令
本卷综论:中美特殊关系与美国关于战后国际格局的构想
参考文献
后记


《战时英国对华政策-第七卷》
作者:李世安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074613
出版时间:2010-01
开本:16开
页数:410
定价:52.00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英国对华政策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与英国对华政策
一、20世纪20年代英国对华政策的转变
二、“九一八”事变后英国的对华政策
第二节 英国对“七七”事变的反应
一、英国政府对“七七”事变的态度
二、英国舆论对“七七”事变的看法
第三节 “七七”事变后的英国对华政策
一、“七七”事变后的英国对华政策
二、英国舆论对“七七”事变后英国对华政策的影响
第二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至珍珠港事变前英国的对华政策
第一节 珍珠港事变前英国的援华抗日政策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对英国的政策
二、珍珠港事变前英国的对华政策
第二节 珍珠港事变前英国援华抗日政策产生的原因
一、美国对英国对华政策的影响
二、英国公众和民间组织对英国对华政策转变的影响
三、日本扩大侵略迫使英国改变了其对华政策
第三章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英国对华政策
第一节 珍珠港事变后英国的对华战略
一、“先欧后亚”战略指导下的对华政策
二、英国政府利用舆论宣传英国的对华政策
三、英国对华宣传计划
四、重庆国民政府反对英国“先欧后亚”战略的斗争
第二节 英国对战时中国国际地位的否定
一、英国对中国世界“四强”地位的否定
二、丘吉尔贬低中国抗日的贡献
第三节 英国实施“先欧后亚”战略的策略
一、拖延缅甸战役
二、在援华问题上制造障碍
第四章 战时英国的对华殖民主义政策及其失败
第一节 英国对我国西藏、新疆和东三省的殖民主义政策
一、英国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阴谋
二、英国对我国新疆的反动政策
三、英国对我国东三省的殖民主义政策
第二节 英国关于废除在华不平等条约的政策
一、1942年10月9目前英国关于废除在华不平等条约的政策
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谈判和九龙问题
三、1943年条约签订后的英国对香港政策
第五章 战时英国对重庆国民政府的政策
第一节 英国与重庆国民政府
一、充满矛盾的英国政策
二、蒋介石访问印度与英国的对策
三、英国与暗杀蒋介石的阴谋
第二节 英国政府援助重庆国民政府抗日的政策
一、英国援助重庆国民政府抗日政策的确立
二、英国援助重庆国民政府抗日政策的反复
三、英国援助重庆国民政府抗日政策的结束
第六章 战时英国对中国共产党的政策
第一节 英国对中国共产党政策的变化
一、从传统到现实
二、从敌视立场到中立的转变
第二节 英国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的起源
一、英国错失与中国共产党建立联系的时机
二、英国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的起源
第七章 战时英国对国共斗争的政策
第一节 战时英国对国共斗争的基本政策
一、太平洋战争时期英国对国共斗争的基本政策
二、战时英国对国共斗争前景的分析
第二节 英国对战后国共斗争的政策
一、英国对战后国共斗争的分析
二、英国对战后国共斗争“不干涉”政策的内容
第三节 战后英国“不干涉”政策的实施
一、战后初期英国“不干涉”政策的实施
二、从不干涉到承认新中国
第八章 战时英国与中国进行科学技术合作的政策
第一节 战时英国对华科学技术合作政策的产生
一、英国文化协会驻华办事处的设立
二、英国对华文化政策的演变
第二节 李约瑟与中英科学合作馆
一、李约瑟科学代表团访华
二、中英科学合作馆的成立
三、英国工商业界与技术援华问题
四、李约瑟对中华文明的宣传
本卷综论
参考文献
出版后记


《战时苏联对华政策-第八卷》
作者:汪金国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074699
出版时间:2010-01
开本:16开
页数:327
定价:43.00

目录
引言
一、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本书的相关思考
第一章 苏联对华政策的修好与波折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与苏联的反应
一、“九一八”事变前的苏中关系状况
二、“九一八”事变后的苏联对华政策
第二节 苏联对华政策的调整与苏中复交
一、苏联对华政策的调整
二、苏中关系的重新恢复
第三节 苏中复交后的波折
一、从苏联方面看复交后的波折
二、从中国方面看复交后的波折
第四节 《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与苏中结盟
一、关于条约的谈判与条约的签订
二、《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影响

第二章 苏联援助中国制衡日本政策
第一节 苏联对中国的政治和道义支持
一、政治上的支持
二、道义上的支持
第二节 苏联对中国的军事援助
一、军事贷款与物资援助
二、军事顾问援助
三、空军援助
第三节 苏联援华制日政策的评价

第三章 苏联对华政策的逆转与恶化
第一节 苏中两国在苏联对日参战上的分歧
第二节 《苏日中立条约》与苏联对华政策
一、《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
二、《苏日中立条约》对苏中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 美国介入、国共摩擦与苏联对华政策
一、美国介入与苏联对华政策
二、国共冲突与苏联对华政策
三、新疆问题与苏联对华政策

第四章 苏联对华政策的改善与重建
第一节 苏联对华政策的改善
一、苏联对华政策改善的历史背景
二、德黑兰会议――苏联对华政策的转机
第二节 苏中关系的重建
一、苏联在雅尔塔会议上的对华政策基调
二、苏中谈判与两国关系的重建

第五章 苏联、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政策
第一节 “保卫苏联”与中国革命
一、“九一八”事变苏联、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
二、“九一八”事变后苏联、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
第二节 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一、共产国际“七大”的召开
二、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第三节 苏联偏袒国民党与中苏两党关系紧张
第四节 国际形势的变化与中国共产党的完全自主
一、苏德战争的爆发及苏共对政策
二、延安整风与中国共产党取得完全自主
三、战争后期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

第六章 苏联对华政策中的新疆问题
第一节 杨增新、金树仁时期的苏联与中国新疆的关系
第二节 苏联与中国新疆的“同盟”关系
一、苏联与中国新疆的“同盟”关系的表现(1933-1941年)
二、苏联与中国新疆关系密切的原因
第三节 苏联与中国新疆关系的破裂与修复
一、苏联与中国新疆关系的破裂(1942-1944年)
二、苏联与中国新疆关系的修复(1945-1946年)
三、苏联与中国新疆关系转变的原因

第七章 苏联对华政策中的外蒙古问题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对苏联与外蒙古关系的影响
一、“九一八”事变对苏联利益的影响及苏联的反应
二、外蒙古情势与苏联的远东政策
第二节 七七事变后苏联与外蒙古关系的深化
一、诺门坎战争
二、《苏日中立条约》中的外蒙古问题
三、苏联吞并唐努乌粱海
四、苏联对外蒙古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三节 苏联与外蒙古的独立
一、外蒙古的独立
二、苏联的民族利己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
三、美国因素的作用
四、中国的抗争、妥协及原因

第八章 苏联对华政策中的东北问题
第一节 战争前期苏联与东北的关系
一、日本入侵东北与苏联的国家安全
二、苏联谋求对日和解
三、苏联出售中东铁路
第二节 抗战全面爆发后苏中在东北的合作
一、《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二、苏联对中国东北抗战的援助
第三节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
一、苏联出兵东北对日作战
二、苏联出兵东北与对华政策
三、新中国成立后苏联对东北的政策
本卷综论
一、战时苏联对华政策的发展历程
二、战时苏联对华政策中的诸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出版后记


《战时德国对华政策-第九卷》
作者:马振犊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074088
出版时间:2010-01
开本:16开
页数:441
定价:56.00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的德国对华政策与德中关系
第一节 德中关系的历史回顾
一、德中两国的历史关系渊源
二、中国国民党及其政府与德国的历史关系
第二节 “单纯而完美”——九一八事变前的德中关系
一、《中德关税条约》的签署与中德苏三国同盟的设想
二、全德工业联合会访华
第三节 国民政府成立初期的德国军事顾问团
一、德国军事顾问团的缘起
二、鲍尔在华组建顾问团引起德中交涉
三、内外交困——克里拜尔顾问团引起的外交波折
第二章 德国与伪满洲国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与德国的态度
一、九一八事变与德国的态度
二、德国不承认伪满洲国
第二节 希特勒上台后与德国对华政策
一、希特勒对中日两国的看法
二、海耶事件与德国对伪满洲国政策
第三节 德国与伪满洲国关系的升温
一、德国远东经济考察团访问伪满洲国
二、《德“满”贸易协定》的签订
第四节 德国与伪满洲国关系的加强
一、德日结盟与德“满”关系的发展
二、德国承认伪满洲国
三、建交后的德国与伪满洲国
第三章 九一八事变后的德国对华关系
第一节 德国政局的变化及其对华政策的调整
一、纳粹党上台
二、法西斯主义对中国政坛的影响
第二节 德国与德国赴华军事顾问团
一、佛采尔赴华
二、德国顾问团的扩大与改组
三、德国顾问团对中国军事的渗透
四、德国政府与德国顾问团
五、德国顾问团的困扰
第三节 德国与中国国防
一、德国“国防军之父”的来华使命
二、塞克特设计的中国军事整顿方案
三、法肯豪森与对日作战方案设计
第四节 抗战爆发前的德中日关系
一、九一八事变后的德中日三角关系
二、德国重整军备及其对华政策
三、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与中德交涉
第四章 德国与中国对日抗战准备
第一节 合步楼计划
一、德国与两广当局的军工合作
二、围绕两广方案而引发的中德交涉
三、克兰的广东计划
第二节 中德易货通道的建立
一、克兰与孔祥熙签署《中德易货合同》
二、广州风波的平息
三、克兰与翁文灏的会谈
四、顾振代表团访德与《德华信用借款》的签署
第三节 德国抗战爆发前的中国国防
一、德国与中国重工业
二、德国与中国兵工制造业
第四节 抗战爆发前的德国军火输华
一、《德华信用借款合同》签署前的德国军火输华
二、德国国家资本与德国军火输华
第五章 抗战爆发后的德国对华政策
第一节 德国对中日战争的态度
一、德国面对中日战争左右为难
二、陶德曼调停
第二节 德国与中国全面抗战
一、德国军事顾问团与中国抗战
二、孔祥熙访德及其成果
三、德国军事顾问团引发的德中日交涉
四、德国军火物资继续输华
第六章 德中断交及德国与汪伪政权的关系
第一节 德中断交及中国对德宣战
一、德国开始疏远中国
二、德国承认汪伪政权
三、德中断交及中国对德宣战
四、断交宣战后的中国对德事务
五、遗留的特别通道——韦尔纳在重庆
第二节 德国与汪伪政权的交往
一、汪伪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及追随德国对英美宣战
二、德国与汪伪“收回租界和撤销治外法权”
三、德汪关系的终结
本卷综述
参考书目
出版后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