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契文集·增订版》全11卷,布面精装,既收录专深的学术著作,也汇集大量通俗性佳作。作者冯契师从金岳霖、冯友兰、汤用彤等哲学大师,著作还曾受到毛主席推荐。
冯契是当代中国为数不多的有着自己理论体系的哲学家之一,留下了数百万字的哲学著作,这些丰富的学术遗产,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中国哲学的瑰宝。
本书是1996至1998年出版10卷本的增订版,在收录“智慧说三篇”“哲学史两种”等代表性哲学论著的基础上,广泛搜集原未编入的文学作品、政论短文、理论札记及部分学术论文,并作了精心校勘,为学术界研究冯契哲学思想提供一套更好、更完备的文本。
- 优惠
- 超值换购
冯契先生是20世纪中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早年师从金岳霖、冯友兰、汤用彤。经过一生的沉思,建构了“智慧说”的哲学体系,成为新中国极少数具有自己理论体系的哲学家之一。继冯友兰之后,以一己之力完成了两种中国哲学通史著作。代表作有“智慧说三篇”(《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和“哲学史两种”(《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
1996至1998年间,冯契先生的著作、论文、讲演录和哲学通信等汇集成十卷本的《冯契文集》,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相继出版。近20年来,冯契的哲学思想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为了给学术界研究冯契哲学思想提供更好、更完备的文本,2014年开始,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发起并承担了文集增订版的整理工作,对前十卷精心校勘,订正错漏;并搜集、整理了原先没有收入文集的有关作品,编为第十一卷,除哲学著作外,还包含了先生早年创作的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
分册介绍
《冯契文集 第一卷: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
本书为文集新增内容,包括作者早年发表的书评、诗歌、为他人撰写的序或跋、作者同友人通信中与哲学有关的一些内容,以及散见各处未收入文集中的文章等。时间跨度很长,内容丰富,从中可一窥作者广泛的学术兴趣和不断发展的思想路径,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史料价值。
《冯契文集 第二卷:逻辑思维的辩证法》
通过本书,读者能较真实、全面地了解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已经达到了怎样的水准。
本书共有九章,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逻辑思维过程的 辩证法和逻辑思维形式的辩证法。作者冯契对逻辑思维过程的考察的主要内容是对他后来所说的“广义认 识论”的四个问题的讨论:感觉能否给予客观实在?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何以可能?逻辑思维能否把握 具体真理?如何培养理想人格?
《冯契文集 第三卷:人的自由和真善美》
本书系《智慧说三篇》的第三篇,主旨在于讨 论化理论为德性,所涉及的主要是价值论问题。统贯 全书上下的基本观点是:人类的自由,就在于达到真 、善、美的统一。认识的辩证法贯彻于价值论领域, 便表现为在创造真、善、美等价值的活动中,培养自 由人格的德性。全书分为两部分:前四章从社会实践 的观点出发来阐明人要求自由的本质,以及它如何通 过评价和创作而展现于价值领域;后六章分别考察文 化各领域(神话、哲学、科学、道德、艺术等)的价 值理想,再综合起来讨论真、善、美统一的自由境界 和人类走向这一境界的道路。真、善、美以及功利等 价值构成了统一的价值体系,认识的辩证法贯串于其 中,*主要的是两条: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天与人、 性与天道的统一;而劳动则是这两个统一的桥梁。合 理的价值体系的原则包括:自然原则与人道原则在自 由劳动基础上达到辩证统一;人的本质力量,亦即理 性与非理性(情、意)的全面发展;自由个性和集体 精神互相促进,以达到个性解放和大同团结相统一的 理想目标。人类在创造文化的同时培养自己,提高了 自身的价值,并形成自由的人格。
《冯契文集 第四卷: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
本书分“绪论”和“第*篇(先秦)”两部分。首先论述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提出哲学史的定义;其次论述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第*正式表述了作者的广义认识论。
本书由“绪论”和“第*篇(先秦) ”组成。“绪论”首先论述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提 出哲学史的定义:哲学史是“根源于人类社会实践主 要围绕着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而展开的认识的辩证运 动”。其次论述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首次正式表述 了作者的广义认识论。以为从广义认识论来考察中西 哲学的特点,可以看到:在逻辑学上,中国传统哲学 擅长辩证逻辑,而在自然观上,则发展了气一元论, 这与西方人发展形式逻辑和原子论颇为不同;在伦理 学上,中国传统哲学注重自觉原则,而在美学上则较 早提出了言志说和意境理论,这和西方人高扬自愿原 则和较早提出模仿说及典型性格理论也是旨趣不同的 。“第*篇(先秦)”论述了先秦哲学围绕“天人、 名实”之辩而展开的矛盾运动,认为这是中国哲学发 展的第*个大圆圈:孔子尊重人的理性,但导致先验 论;墨子注重经验,以此反对孔子;《老子》提出“ 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原理,企图超越孔墨,但走向 唯心论。之后,《管子》用直观唯物论克服了《老子 》的唯心论,是唯物论的唯理论;孟子发展了孔子的 思想,是唯心论的唯理论;他们和早期法家都是独断 论。《庄子》用相对主义反对独断论,惠施和公孙龙 则是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的对立。后期墨家进而建立 了形式逻辑体系。*后由荀子对“天人、名实”之辩 作了比较正确的总结,达到了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 法的统一。之后,韩非强调斗争,《吕氏春秋》则强 调统一,《易传》有丰富的辩证法,却又开了汉代神 学唯心论的先河。
《冯契文集 第五卷: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中)》
本书论述秦汉至隋唐的中国哲学发展过程。在汉代,哲学论争的中心是宇宙论上的“或使”、“莫为”之争和“形神”之辩。到了魏晋时期,围绕着“有无(动静)”之辩而展开本体论的探讨。魏晋南北朝以后,“心物”之辩成了论争的中心。
《冯契文集 第六卷: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下)》
本书论述宋至清代(鸦片战争前)的 中国哲学发展过程。 宋代以降,儒学主要以理学的形式重新取得了独 尊的地位。在这总趋势下,存在着不同学派的争论。 既有理学内部不同的派别之争,又有与理学相对立的 学派——从王安石的“荆公新学”到陈亮、叶适的“ 事功之学”,直至明清之际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 等批判宋明理学的思潮。这些不同学派的争论,是围 绕着这一时期哲学论争的中心“理气(道器)”之辨 和“心物(知行)”之辩而展开的,对于哲学论争中 心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三个主要哲学派别:以张载、 王夫之为代表的气一元论,以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理 一元论,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一元论。 张载在气一论的基础上总结了魏晋以来的“有无 (动静)”之辩,同时开启了“理气(道器)”之辩 。佛学在讨论“空有”关系时,总是涉及到“心”和 “物”(法)的关系。到宋代,“心物”关系越来越 同“知行”关系结合在一起。程朱理学讲“理在气先 ”、“知先于行”,是先验论;陈亮、叶适讲“事功 之学”,提出“理在事中”,强调“行”,有经验论 倾向。陆王心学讲“心即理”,“知行合一”,也是 先验论,但不同于程朱,特别夸张了主观能动性。王 学向左发展,产生了李贽的异端思想,他用相对主义 反对独断论。*后,王夫之对“理气(道器)”之辩 和“心物(知行)”之辩作了批判的总结,达到了朴 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统一。而同时的黄宗羲和 顾炎武对宋明理学的总结则分别具有唯心辩证法和直 观唯物论的色彩;之后的戴震对理学的批判则有更多 的直观唯物论和形而上学的倾向,这预示着类似西方 机械唯物主义阶段的近代哲学即将到来。
《冯契文集 第七卷: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
本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的续篇,论 述了中国近代哲学(1840—1949年)的发展历程。这 实际上是整个中国哲学史上继先秦和秦汉至明清之际 以后的第三个大圆圈。论证了中国传统哲学不同于西 方哲学的民族特点,以及中国近代中西哲学合流的趋 势。 本书由冯契著。
《冯契文集 第八卷:智慧的探索》
本书是作者“文化大革命”以后发表的论文、发言稿、序跋的汇集。全书以智慧学为中心,各篇都围绕知识与智味慧的关系而展开。从内容看,收入的这些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对知识与智慧关系的理论探讨;(二)关于逻辑与方法论的问题;(三)关于价值论和自由学说以及伦理学、美学问题;(四)会通古今与比较中西。本书可以看作是《智慧说》的外篇。
《冯契文集 第九卷:智慧的探索补编》
本书主要收录了《智慧的探索》之外的公开发表的主要论文和两本小书——《谈谈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怎样认识世界》。
本书收录了《智慧的探索》之外的公开发表 的主要论文和两本小书——《谈谈革命的乐观主义精 神》、《怎样认识世界》。这些论著写作和发表的时 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从20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 但在内容上并非散沙一盘,而是有机地联结在一起的 。这就是以“智慧的探索”为中心,以“化理论为方 法”(方法论)和“化理论为德性”(价值论)为其 两翼,力求会通“古今”和比较“中西”而达到新的 哲理境界。因此,本卷在内容上不仅和《智慧的探索 》有着一致性,而且是对后者的丰富和补充。 这种丰富和补充主要表现为展示了作者“智慧的 探索”的历史轨迹,即从《智慧》到《智慧说三篇》 。从本卷中可以看到:作者对智慧的探索始于40年代 ;在50、60年代,这种探索虽然不免受到当时“左, ,的思想影响,但作者依然表现出独立思考的爱智者 的本色;这样的本色使作者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形 成了探索智慧的理论结晶。
《冯契文集 第十卷:哲学讲演录哲学通信》
本书收录了辩证唯物主义问答录、金岳霖《知识论》讲课提纲、金岳霖《论道》讲演录、专题讲演、哲学通信五部分内容。
本书收录的文字均为首次发表,其中包括作 者生前所作部分哲学讲演的记录或提纲,以及作者同 友人通信中与哲学有关的一些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问答录》与收在文集第9卷的《 怎样认识世界》一书大致同时形成,从中可以看出作 者50年代中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和发挥,也可 以看出作者在处理哲学教学中难点和重点方面所具有 的深入浅出的才能。从50年代中期系统讲授辩证唯物 主义,到60年代初主持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一 直到晚年撰写《智慧说》,作者一直致力于结合本民 族传统文化、本世纪科学成果和我们时代的实践需要 来阐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收入本卷的这个问答 录和另外一些讲演,较好地反映了作者在这方面的努 力和思考。 作者的哲学思想发展深受金岳霖的影响。在其* 后10年中,作者化了大量精力来重新整理金岳霖的哲 学遗产,通过为博士生和青年教师讲解金岳霖著作的 形式来评价金岳霖的哲学贡献,并进而确定他自己在 此基础上做的新的工作。收入本卷的《金岳霖<知识 论>讲课提纲》和《金岳霖<论道>讲演录》记录了作 者这些讲课的主要内容。 收入本卷的71封书信基本上都写于80年代和90年 代。这正是作者撰写并完成其哲学史著作和《智慧说 》的时期。这些著作的读者或许可以从这些书信中得 到很有启发的背景信息。
《冯契文集 第十一卷:智慧的探索补编续》
本书包括作者冯契早年发表的书评、诗歌、为他人撰写的序或跋、作者同友人通信中与哲学有关的一些内容,以及散见各处未收入文集中的文章等。时间跨度很长,内容丰富,从中可一窥作者广泛的学术兴趣和不断发展的思想路径,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史料价值。
冯契(1915年-1995年),原名冯宝麟,出生于浙江诸暨。中国现当代著名哲学家与哲学史家。 1935年,冯契考入清华哲学系,师从金岳霖、冯友兰等中国现代哲学最有影响力的清华学派代表人物,1940年代在西南联大清华文科研究所完成硕士论文。1950年代初,冯契来到刚成立的华东师范大学,成为该校哲学系创始人,并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后半生,其著作曾受毛泽东主席推荐。
他的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底蕴与造诣极深,创造性地建构了中西马融合的"智慧说"哲学思想体系,深刻揭示了中国哲学精神的特点,其哲学创慧反映了时代精神,其哲学成果提升了现当代中国哲学的水准。
《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
作者:冯契 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36524
出版时间:2016/1/1
开本:32开
页数:424
定价:68.0
目录:
《<智慧说三篇>导论》
一、时代的问题
1.“古今、中西”之争
2.知识与智慧的关系问题
3.知识与智慧关系问题的时代意义
二、沿着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路子前进
1.毛泽东著作的启发
2.始终保持心灵的自由思考
3.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
三、从比较哲学看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1.佛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2.近代中西哲学的冲撞、会通及哲学革命的不足之处
3.在方法论和价值观上比较中西哲学传统
四、在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过程中转识成智
1.以得自现实之道还治现实
2.思维由抽象到具体
3.转识成智的飞跃
五、《智慧说三篇》的基本思想
1.《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
2.《逻辑思维的辩证法》
3.《人的自由和真善美》
《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
**章 心物、知行关系
**节 中国哲学**的心物、知行之辩
第二节 从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来考察心物、知行关系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形和神、能和所的关系
三、主体的能动性
第三节 认识论的主要问题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
第二章 感性直观
第三章 理论思维
第四章 科学知识和逻辑
第五章 一致而百虑
第六章 具体真理和辩证思维
第七章 自然界及其秩序
第八章 心灵与人性
第九章 智慧和自由
冯契传略
本卷征引文献要目
索引
初版整理后记
增订版整理后记
《逻辑思维的辩证法》
作者:冯契 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34384
出版时间:2016/1/1
开本:32开
页数:412
定价:58.0
目录:
第一章 绪论——逻辑是“对世界的认识的历史的总计、总和、结论”
第一节 研究辩证逻辑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辩证逻辑是认识史的总结和客观现实的辩证运动的反映
一、客观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的统一
二、辩证逻辑是认识史的总结
三、辩证逻辑是客观现实的辩证运动的反映
第三节 研究辩证逻辑的途径和方法
第二章 逻辑思维与实践经验
第一节 “能”“所”、“知”“行”关系
第二节 感觉能否给予客观实在?
一、过去哲学家对感觉的种种责难
二、唯物主义的感觉论
三、实践与感性直观的统一
第三节 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何以可能?
一、休谟、康德的问题
二、概念的形成过程
三、概念的双重作用
第四节 辩证法是普通逻辑思维所固有的
第三章 意见与真理
第一节 对“疑问”的分析
第二节 意见(以及观点)的矛盾运动与辩证逻辑的开始
一、真理和谬误的矛盾
二、意见的矛盾
三、观点的争论
四、辩证逻辑的开端
第三节 实践检验与逻辑论证
第四节 逻辑思维能否把握具体真理?
一、过去哲学家对逻辑思维提出的责难
二、关于具体真理的学说
三、关于具体概念的学说
第四章 哲学、科学和逻辑的历史联系
第一节 哲学发展的逻辑
一、哲学达到批判总结的历史条件
二、哲学围绕思维和存在关系而展开的螺旋形发展
第二节 科学发展的逻辑
一、科学革命
二、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及各门科学之间又分化又综合的发展
第三节 辩证逻辑的历史发展
第四节 辩证逻辑将取得新的面貌
第五章 由自发到自觉
第一节 自在和自为、自在之物和为我之物
第二节 关于异化
第三节 如何培养自觉的人格
第四节 理想与现实
第五节 辩证思维由自发到自觉
第六章 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
第一节 逻辑思维的内容与形式
第二节 事实和理论
一、事实
二、理论
三、事实和理论的统一
第三节 不能否认辩证逻辑
第四节 不能贬低形式逻辑
第五节 形式逻辑的客观基础
第六节 辩证逻辑关于具体概念的学说
第七节 概念展开为判断、推理的运动
第七章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思维的根本规律
第一节 概念的对立统一与判断的矛盾运动
第二节 分析和综合的结合
第三节 观点的批判和实践的检验
第八章 逻辑范畴
第一节 范畴的一般涵义
一、范畴是哲学和科学的基本概念
二、范畴的辩证本性
三、逻辑范畴的特点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与逻辑范畴的体系
第三节 关于“类”的主要范畴
一、同一和差异
二、个别、特殊和一般
三、整体和部分
四、质和量
五、类和关系
第四节 关于“故”的主要范畴-
一、因果关系和相互作用、条件和根据
二、实体和作用
三、内容和形式
四、客观根据和人的目的
第五节 关于“理”的主要范畴
一、现实、可能和必然
二、必然与偶然
三、目的、手段和当然
四、必然和自由
第六节 逻辑范畴体系的统一性和无限前进运动
第九章 方法论基本原理
第一节 辩证方法的基本环节
第二节 观察的客观性(从实际出发)
第三节 从分析与综合的结合谈抽象与具体
第四节 归纳、演绎与类比
第五节 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
第六节 假设和证明、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本卷征引文献要目
索引
初版整理后记
增订版整理后记
《人的自由和真善美》
作者:冯契 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36333
出版时间:2016/1/1
开本:32开
页数:324
定价:58.0
目录:
第一章 自由作为哲学范畴
第一节 现实、理想和人格
一、人生(人类的社会生活)
二、理想
三、人格
第二节 自在和自为
第三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自由概念和“力命”之争
第四节 自由和必然的辩证法
一、必然、偶然和现实的可能性的关系
二、自由在不同领域的不同意义
三、自由是历史的产物
第二章 人的本质
第一节 中国哲学第一的性习之争
第二节 人的本质力量
第三节 劳动的异化及其克服
第四节 个性与共性
一、个体与社会的联系
二、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
第三章 评价和价值
第一节 认识与评价
一、认识包含评价
二、认知与评价的区分
三、评价在认识运动中的作用
第二节 评价的机制
一、利害和苦乐
二、权衡和选择
三、评价的标准
第三节 评价的发展
一、“手段价值”(InsttaJmental Value)与“内在价值”(Intrinsic Value)
二、精神价值和功利的关系
三、评价主体——良心、良知
第四节 意蕴、创作与价值界
一、语言的意义
……
第四章 价值体系
第五章 神话与智慧
第六章 真与人生理想
第七章 善与道德理想
第八章 美与审美理想
第九章 理想人格的培养
第十章 人类走向自由之路
本卷征引文献要目
索引
初版整理后记
增订版整理后记
《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
作者:冯契 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34391
出版时间:2016/1/1
开本:32开
页数:376
定价:58.0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
一、把握哲学历史发展的根据
二、历史的方法与逻辑的方法相结合
三、运用科学的比较法
四、站在发展的第一阶段回顾历史
第二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一、从近代哲学革命回顾传统哲学
二、哲学第一的认识论问题
三、在逻辑学和自然观上的特点
四、在考察人的自由问题上的特点
五、形成中国传统哲学特点的原因
第一篇 先秦
第一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第一节 原始的阴阳说与五行说
第二节 “古今”、“礼法”之争与“天人”之辩的开始
第二章 儒、墨、道、法诸子的兴起
第一节 孔子的仁智统一学说
一、保守的政治态度和创造性的教育实践
二、仁与忠恕之道
三、认识论与伦理学的统一
四、“敬鬼神而远之”与“畏天命”
第二节 墨子以及儒墨之争——经验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一、平民的哲学家
二、“兼爱”与功利主义
三、“名实”之辩的开始
四、“非命”与“天志”
第三节 《老子》:“反者道之动”——辩证法否定原理的提出
一、“礼法”之争中的否定态度和复古主张
二、“天人”之辩上的“无为”
三、“名实”之辩上的“无名”
四、辩证法发展第一的一个重要阶段
第四节 《孙子兵法》以及法家之初起
第二章 百家争鸣的高潮
第一节 《管子》和黄老之学
一、法家和黄老之学的合流
二、在哲学上对《老子》的改造
三、《管子》为“法”提供了哲学基础
第二节 儒法之争与孟子性善说
一、儒法之争与子思、孟子
二、“王霸”、“义利”之辩
三、性善说与先验主义
四、“养浩然之气”与天人合一论
五、“知言”
六、孟子对“性”(本质)范畴的考察
第三节 庄子:“万物一齐,孰短孰长”——相对主义反对独断论
一、道家学派的分化与“避世之士”庄子
二、具有泛神论色彩的天道观
三、用自然原则反对人为
四、以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
五、对言、意(逻辑思维)能否把握道(宇宙发展法则)所提出的责难
六、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哲学发展的一个环节
第四节 名家“坚白”、“同异”之辩
一、惠施:“合同异”
二、公孙龙:“离坚白”
三、相对主义和第一主义的对立
第五节 后期墨家论名实关系
一、继承和发展墨子的功利主义
二、“以名举实”的认识论
三、科学的形式逻辑学说
四、自然观上的原子论和经验论倾向
第四章 先秦哲学的总结阶段
第一节 荀子对“天人”、“名实”之辩的总结——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的统一
一、“古今”、“礼法”之争中的进步立场
二、“明于天人之分”——天道观
三、“明于天人之分”——社会历史观
四、“性伪之分”与“化性起伪”
五、“制名以指实”——关于认识过程的理论
六、“制名”以“辨同异”——辩证法是普通逻辑思维所固有的
七、“符验”、“辨合”和“解蔽”——客观地全面地看问题
八、关于“成人”(培养理想人格)的学说
第二节 韩非:“不相容之事不两立”
一、韩非反对“杂反之学”
二、法治思想与历史进化观念
三、“缘道理以从事”与“因人情”
四、“因参验而审言辞”
第三节 《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朴素的对立统一原理的确立
第四节 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辩证逻辑的比较法运用于具体科学
第一篇小结
本卷征引文献要目
索引
初版整理后记
增订版整理后记
《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中》
作者:冯契 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40026
出版时间:2016/1/1
开本:32开
页数:392
定价:58.0
目录:
第二篇
秦汉——青代(鸦片战争以前)(上)
第五章 独尊儒术与对儒家神学的批判
**节 独尊儒术以及哲学论争中心的转变
第二节 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天”——神学目的论的“或使”说
一、“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二、天人感应论与“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
三、“顺命”、“成性”与“防欲”
四、“形神”之辩上的“尊神”
第三节 《淮南子》与西汉儒道之争——机械论与目的论的对立
第四节 《易纬》与杨雄的象数之学
第五节 王充对谶纬神学的批判——唯物主义的“莫为”说反对“或使”说
一、《论衡》的批判精神
二“自然之道,非或为之”
三、关于必然、偶然以及“命有二品”
四、“性有善恶”与学以“成德”
五、“精神依倚形体”和“知物由学”
六、“不徒耳目,必开心意”
第六节 张衡和王符的宇宙论
第六章 玄学盛行与儒、道、释的鼎立
**节 名教危机与玄学之兴起
第二节 王弼:“贵无”说
一、“崇本举末,形名俱有”
二、“以无为本”和“体、用”范畴的提出
三、“天命无妄”,“圣人有情”
四、“寻言观意”,“得意忘言”
第三节 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
一、“非汤武而薄周孔”
二、论“自然之和”
三、对宿命论的挑战
四、“得意忘言”,“越名任心”
第四节 裴颁“崇有”论以及辩析名理的思潮
一、裴颁“崇有”论反对“贵无”说
二、欧阳建“言尽意”论反对“言不尽意”说
三、辩析名理的思潮与鲁胜《墨辩注序》
四、刘徽《九章算术注》中的逻辑思想
第五节 向秀、郭象论“有而无之”——“独化”说反对形而上学的本体论
一、向秀、郭象与《庄子注》
二、有无统一,“独化而相因”
三、“遇”即是“命”
四、关于人的自由(逍遥)以及质用(性能)的统一
五、“体与物冥”与“因彼立言”
第六节 葛洪的道教哲学
第七节 佛学的玄学化
一、僧肇:“非有非无”,“即动求静”
二、僧肇:“般若无知”
三、竺道生:“一阐提人皆得成佛”和“顿悟成佛”
第八节 范缜对“形神”之辩的总结——唯物主义的质用统一原理的运用
一、战斗的无神论者
二、“森罗均于独化”
三、“形神相即”,“形质神用”
四、《神灭论》的“穷理”逻辑
第九节 贾思勰《齐民要术》的科学方法
第七章 儒、道、释的相互作用与合流
**节 儒、道、释合流的趋势及其对哲学的影响
第二节 天台宗论“三谛圆融”
第三节 法相宗论“一切唯识”与华严宗论“法界缘起”——唯心主义的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一、玄奘的“法相唯识”学说
二、法相宗与因明
三、法藏关于“理、事”的学说
四、宗密的“判教”理论
第四节 禅宗“顿悟”说
一、“凡夫是佛,世间即出世间”
二、“自心是佛”与“顿悟成佛”
三、“对法”——相对主义反对烦琐哲学
四、关于“传法”(传授世界观)的方式
第五节 李筌论“盗机”
第六节 韩愈、李翱:理学的先驱
一、韩愈:以儒排佛
二、韩愈:“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
三、李翱:《复性书》
第七节 柳宗元、刘禹锡:“天人不相预”与“天人交相胜”——对“力命”之争的唯物主义的总结
一、对儒、道、释的分析批判态度
二、对气一元论的发展
三、在*高阶段上向“明于天人之分”的论点复归
四、柳宗元论历史演变的“势”
五、柳宗元关于“成人”(培养理想人格)的理论
本卷征引文献要目
索引
初版整理后记
增订版整理后记
《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下》
作者:冯契 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36548
出版时间:2016/1/1
开本:32开
页数:404
定价:68.0
目录:
第二篇 秦汉——青代(鸦片战争以前)(下)
第八章 理学盛行与对理学的批判
第一节 理学的兴起与哲学论争的发展
第二节 正统派理学的奠基
一、周敦颐的宇宙论以及“主静”说
二、邵雍的先天象数之学
三、程颢、程颐的天理观与“复性”说
第三节 张载对“有无(动静)”之辩的总结——以气一元论阐发对立统一原理
一、保守的理学家和勇于追求真理的学者
二、“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
三、张载和二程的“理气(道器)”之辩
四、“变化之理须存乎辞”
五、“知礼成性,变化气质”
第四节 王安石“荆公新学”与理学的对立
一、反对复古主义和天人感应论
二、“耦中有耦”——运动变化的源泉
三、在“心物(知行)”、“天人(性习)”之辩上反对先验论
第五节 沈括《梦溪笔谈》中的科学方法
第六节 朱熹:正统派理学的完成——客观唯心主义的理一元论体系
一、“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二、“理在气先”
三、“理一分殊”与“物无无对”
四、“性”、“命”的双重涵义与“复性”说
五、“即物穷理”与“铢分毫析”
第七节 朱陆之争与陆九渊的心学
第八节 朱陈之争与陈亮、叶适的事功之学
一、朱陈“王霸”、“义利”之辩
二、叶适:“物之所在,道则在焉”;“以物用而不以己用”
三、叶适论“势”
第九节 王守仁的“致良知”说——主观唯心主义的心一元论体系
一、破“功利之见”,倡导“狂者”学风
二、“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三、“知行合一”,“格物”即“格心”
四、“理一而已”,展开为过程
五、种树之喻和“人要随才成就”
六、泰州学派的异端倾向
第十节 王廷相:“元气之上无物、无道、无理”
第十一节 李贽的异端思想
第九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总结阶段
第一节 封建社会的自我批判与古代哲学的总结
第二节 王夫之对“理气(道器)”、“心物(知行)”之辩的总结——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统一的气一元论体系
一、“均天下”的社会理想与反“孤秦、陋宋”的批判精神
二、从气一元论出发总结“理气(道器)”之辩
三、从气一元论出发总结“心物(知行)”之辩
四、揭示“名”(概念)、“辞”(判断)、“推”(推理)的辩证性质
五、“言、象、意、道”的统一
六、“微言以明道”——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七、理势合一的历史观
八、“性日生而日成”的人性论
九、“成身成性”与“循情定性”的“成人之道”
第三节 黄宗羲的启蒙思想与历史主义的方法
一、《明夷待访录》的民主思想
二、“心即气”的泛神论
三、“工夫所至,即其本体”——关于认识过程的理论
四、历史主义的方法论
五、理想人格(豪杰)的精神及其表现
第四节 顾炎武以科学方法治经学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二、为“修己治人之实学”提供认识论的基础
三、科学的治学方法
第五节 颜元论“习行”
第六节 戴震论“知”
第二篇小结
一、以社会实践为根源来考察这一时期的哲学发展
二、这一时期哲学的主要论争与认识发展的环节
三、这一时期哲学发展的积极成果
四、两个重要的理论思维教训
五、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现实意义
后记
本卷征引文献要目
索引
初版整理后记
增订版整理后记
《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
作者:冯契 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34964
出版时间:2016/1/1
开本:32开
页数:720
定价:98.0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古今中西”之争与中国近代哲学革命
一、“古今中西”之争制约着中国近代哲学的发展
二、西方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国近代哲学的影响
第二节 中国近代哲学的主要论争
一、从道器之辩演变到进化论和唯物史观
二、关于认识论上的“心物(知行)”之辩
三、关于逻辑和方法论的问题
四、关于人的自由和理想问题
第一章 中国近代哲学的前驱
第一节 龚自珍:“众人之宰,自名日我”——近代人文主义的开端
一、对“衰世”的揭露批判——近代“古今”之争的开始
二、“天地,众人自造”——从哲学的高度推崇“自我”
三、“自尊其心”与历史变易观
四、要求个性解放的人生理想
第二节 魏源:“善言我者,必有乘于物”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近代“中西”之争的开始
二、“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
三、“我有乘于物”和“及之而后知”——在“心物(知行)”之辩上的近代命题
第三节 洪秀全、洪仁歼:神学外衣下的革命世界观
第四节 “中西”论争中的“道器”、“本末”之辩
第二章 哲学革命的进化论阶段
第一节 康有为的“三世”说——历史进化论的提出
一、为变法维新提供哲学根据
二、破“天地”旧说
三、历史进化论和大同思想
四、“以智为先”的先验主义和对方法论近代化的初步探索
第二节 谭嗣同:“冲决网罗”之仁学
……
第三章 新旧思潮之激战和哲学革命开始进入唯物辩证法阶段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专业哲学家的贡献
小结
后记
本卷征引文献要目
索引
初版整理后记
增订版整理后记
《智慧的探索》
作者:冯契 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35350
出版时间:2016/1/1
开本:32开
页数:561
定价:78.0
目录:
作者弁言
对历史上的哲学思想要具体分析
对庄子的相对主义作一点分析
研究辩证逻辑的途径与方法
中国古代辩证逻辑的诞生
论真、善、美
论真、善、美的理想
论王夫之的辩证逻辑思想
发展逻辑学和研究科学方法论
批判继承中国古代哲学遗产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美学基本原理》序
先秦儒家和道家关于人的自由和美的理论
论中国古代的科学方法和逻辑范畴
金岳霖先生在认识论上的贡献
论“以得自现实之道还治现实”
中国近代对方法论的探索
中国近代美学关于意境理论的探讨
黄宗羲与近代历史主义方法
青年梁启超的自由学说
《罗素哲学》跋
《古代基督教史》序
哲学要回答时代的问题
从书中汲取智慧
《价值与评价》中译本序
“千古不可无之同异”——《朱熹王守仁哲学研究》序
“五四”精神与哲学革命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序
关于中国近代伦理思想研究的几个问题
……
分类目录
索引
补版整理后记
增订版整理后记
《智慧的探索·补篇》
作者:冯契 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35718
出版时间:2016/5/1
开本:32开
页数:504
定价:78.0
目录:
智慧
中西文化的冲突与汇合
论自由主义的本质与方向
知识分子的彷徨
《谈谈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一、从平凡而动人的事例谈起
二、我们的时代是充满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的时代
三、只有革命的乐观主义者,才能愉快胜任地担负起建设***的重任
四、必须克服盲目乐观情绪与动摇心理
五、资产阶级的庸俗的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
六、旧时代的正义的战士们和劳动人民的“上下而求索”的过程
七、只有工人阶级才具有**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八、辩证唯物主义是革命乐观主义的理论基础
九、明确生活的目的,培养***的理想和信念
十、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意志
十一、正确地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培养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
十二、为达到党员标准而奋斗
论单一、特殊和一般
附:林山《读冯契同志“论单一、特殊和一般”一文的意见》
冯契同志的答复
《怎样认识世界》
一、引言
摆在青年面前的问题
要找开动脑筋的窍门
二、人类能不能认识世界?
应该从什么观点出发?
各人心目中的世界不一样吗?
“行为在先”
什么是革命的实践?
三、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劳动怎样使得感觉发展起来
只有人类才有理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从理论再回到实践
科学的思维和观察的相互作用
科学的认识方法
四、思维的矛盾运动
无知和知的矛盾——思想之母
错误是人人难免的
意见的矛盾斗争
“歧途亡羊”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科学方法和革命观点的统一
五、科学的真理是怎样发展的?
知识的内容和形式
实践和逻辑
相对真理和**真理
“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
科学发展史的轮廓
论所谓“科学与玄学的论战”
论真理发展过程
坚持实践标准,**拨乱反正
孔子哲学思想分析
对迷信作一点分析
要研究中国古代的辩证逻辑
谈谈宗教研究的重要性
哲学要回答现实问题
对哲学工作的瞻望
中国近代哲学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胜利
关于研究中国哲学史范畴的方法和途径
必须坚持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古今、中西之争与中国近代哲学革命
《中国佛教》序
中国古代哲学与科学有三个主要交接点
功利与精神价值
“五四”精神与反**主义
《中国历代哲学文选》前言
《马克思主义文化范畴论》中译本序
《中国近代哲学史史料学简编》序
《马克思主义在上海的传播(1898—1949)》序
《孟子性善论研究》序
访谈录
冯契教授谈我国哲学研究的任务和发展趋势
冯契同志谈编写《中国近代哲学史》的构想
哲学王国的求索者——访冯契教授
关于儒家与教育的谈话——访**哲学家冯契教授
要重视哲学的科学性质——访哲学家冯契
智慧的探索——冯契教授访谈录
本卷征引文献要目
索引
初版整理后记
增订版整理后记
《哲学讲演录·哲学通信》
作者:冯契 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34971
出版时间:2016/1/1
开本:32开
页数:392
定价:58.0
目录:
辩证唯物主义问答录
一、意识对物质、思维对存在的关系
二、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三、哲学**的一些问题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关系
五、世界的统一性
六、物质的运动
七、时间和空间、有限和无限
八、物质世界的规律性
九、意识的形式和发展
十、关于范畴的一般问题
十一、单一、特殊和一般
十二、因果关系,内因和外因
十三、内容和形式
十四、必然性和偶然性
十五、关于认识论和辩证逻辑的一些问题
金岳霖《知识论》讲课提纲
**讲 感觉和实践
第二讲 概念的双重作用
第三讲 知识经验的必要条件
第四讲 本然、自然和经验
第五讲 时空和度量
第六讲 有关“类”和“故”的一些范畴
第七讲 事与理、语言和哲学
第八讲 知识的主体和知识的真假
金岳霖《论道》讲演录
**讲 如何担保科学规律的普遍有效性
第二讲 道——元学的题材
第三讲 道是式一能
第四讲 本然世界与可能底现实
第五讲 现实并行不悖
第六讲 现实底个体化
第七讲 共相底关联与逻辑秩序
第八讲 关于时空与特殊
专题讲演
一、中国近代哲学**的社会理想和自由人格
二、中国近代哲学中的心物之辩
三、关于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关系的几个问题
四、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三个层次
五、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和内容的一些设想
哲学通信
一、致邓艾民(1980年1月—1984年7月,18则)
二、致左启华(1984年8月—1989年10月,7则)
三、致董易(1973年1月—1995年1月,46则)
冯契年表
本卷征引文献要目
索引
初版整理后记
增订版整理后记
《智慧的探索·补编续》
作者:冯契 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41641
出版时间:2016/1/1
开本:32开
页数:812
定价:98.0
目录:
第一辑 诗与文
少年习作
妄想(短论)
牡蛎生珠(译文)
摇磨刀石(译文)
三等分任意角之曲线解法(数学论文)
诗歌
等候
蚕娘歌
春游
白雁
里莎
白鸟之歌(其三)
老太婆许宝英
小说
哥哥
拖油瓶
大毛狗之死
散文
我爱北平
我的故乡
第二辑 时与文
学生运动是季世现象吗?
政治的心理谈(一)
……
第三辑 学而思
第四辑 史与思
-
《印度五千年史》精装,厚达460页,日本著名印度史学者山泽种树代表作,采用现代史学观点,全面概述印度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脉络,史料丰富、见解独到,展现印度各个王朝的历史变迁。
¥37.0 -
普利策奖得主埃里克·方纳《自由之路:“地下铁路”秘史》精装,一部美国奴隶制与逃奴问题简史,再现万千逃奴追寻自由的故事,众多“为奴十二年”的真实呈现。豆瓣8.2分
¥18.9 -
《近代传媒与中国西藏的社会变迁》精装全3册,1725页,汇编清末民初国内报刊上公开发表的时论、要闻、电报等资料,透过对近代传媒的分析,揭示西藏在近代史上争端的历史成因,阐明西藏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68.0 -
《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全5册,150余万文字,1600余幅插图,特种纸印刷,雅昌印制。聚焦汉唐胡人迁徙引发的文明交融,及其对汉地思想、文化、艺术、风俗的影响。
¥199.0 -
著名民俗学家娄子匡力作《新年风俗志》礼盒,刷边图书+门神+福字+对联+藏书票+杯垫+红包……中国节庆研究领域的里程碑之作,详尽介绍中国21个省份的近464种年俗。
¥89.9 -
《冯契文集·增订版》全11卷,布面精装,既收录专深的学术著作,也汇集大量通俗性佳作。作者冯契师从金岳霖、冯友兰、汤用彤等哲学大师,著作还曾受到毛主席推荐。
¥530.0 -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梅里维尔《罗马三巨头》精装,图文并茂,史料翔实,生动讲述从苏拉到屋大维,罗马前、后三巨头的崛起与瓦解,剖析罗马由共和国向帝国演变的原因与路径
¥24.0 -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拉塞尔·赫尔曼·康维尔《海斯总统传:南北战争与美利坚统一的再造》,以全新的视角,图文并茂地解读海斯总统跌宕起伏的人生和美利坚硝烟弥漫的历史。
¥27.0 -
国学专家摩罗“经史子集”分级读本《国学梯级公开课》第1-5册,凝聚多年一线教学经验,精选200篇备受中高考文言文青睐的“冷门”经典佳作,由浅入深,轻松进阶。
¥39.9 -
著名学者陈寅恪的绝笔鸿篇《柳如是别传》全3册,“秦淮八艳”之柳如是的传记,总达1088页。中国中古史的传世杰作,陈寅恪的史学代表作。专业勘校,宜读宜藏。
¥45.0
★ 中国哲学界素有南北二冯之说,北有冯友兰,南有冯契
★ 本文集是先生尤为全面的著作结集,既收录专深的学术著作,也汇集大量通俗性佳作
★ 全书内容丰富、观点明析,读者可从中一窥冯契广泛的学术兴趣和思想路径,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史料价值
★ 冯契的独特贡献在于:对如何促进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作了系统反思,在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体系方面作了新的尝试,从多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有关问题作了专门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