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可能仍有零售,去搜搜看吧
¥39.9¥1412.8折
已售88

中国电影研究5册,聚集专业学者的深度好文,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审视和考察中国电影,视界阔大宏放,论理仰视俯察,是了解中国电影的上佳读物。

本套书包括《新兴电影:一次划时代的运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中国都市平民电影》《苏联影响与中国“十七年”电影》《1977年以来中国喜剧电影研究》,阐述30年代中国电影两大划时代意义,从文艺美学的角度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电影,从都市平民和日常生活角度梳理百年中国电影的发展变迁,讲述苏联电影对中国几代人的理想追求及成长历程的影响以及建国后“十七年”的电影创作,梳理和分析1977年以来中国喜剧电影与社会意识形态变迁之间的隐秘而复杂的关系。

优惠
超值换购

满69元可1元起换购文创

本书看点

16开/32开平装,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
《新兴电影:一次划时代的运动》阐述30年代中国电影两大划时代意义,反映对电影的观念和美学性质的改变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电影作为研究对象,特别着力于“新生代电影”的审视,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中国都市平民电影》并没有选择中国电影宏大叙事的主线索,而是选择了日常生活这条隐线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苏联影响与中国“十七年”电影》从政治、历史、哲学、宗教以及文学和美学等方面,多向度、多侧面、多层次地予以渗透性的审视和考察
《1977年以来中国喜剧电影研究》结合中国近三十年来的社会转型状况,对1977年以来中国喜剧电影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及发展变迁

商品评论(2) 查看全部>>
头像 *** 三星用户
2023/1/3 9:52:20

买的第二套,开卷有益,多多读书~

头像 *** 三星用户
2022/12/14 10:04:41

棒棒哒~非常靠谱~















编辑推荐

《新兴电影:一次划时代的运动》
30年代中国电影开始负载了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历史使命: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义精神是此时期电影的基本主题。30年代中国电影的划时代意义,首先体现在国民党官方意识形态的权力意志和左翼电影在意识形态层面上的努力实现的对电影的占领。30年代中国电影划时代变革的又一意义,有声电影替代无声电影,极大地改变了电影的观念和美学性质。
作者简介
高小健,1955年12月生于北京。电影学博士,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主要专业方向是中国电影史研究,出版著作《中国戏曲电影史》、《新兴电影:一次划时代的运动》、《中国电影史》(撰稿之一,李少白主编)等。在中国电影史、电影理论和文化、电影剧作理论和电影剧作家、电影导演、戏曲电影等研究方面撰写、发表论文数十篇,发表大量影视评论。主要论文有《西风东渐与20年代中国电影价值观》、《30年代电影文化运动产生的历史条件》、《“费穆电影”与中国民族电影的美学风范》、《电影剧作的演进》、《换一个角度看历史――中国30年代电影的商业化复读》、《新中国以来对中国电影历史的复读》、《30年代中国电影对美国电影的态度》及《都市生活的魅力――重读<新旧上海>》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
本书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电影作为研究对象,特别着力于新生代电影的审视,从文艺美学的角度,对主要电影创作现象进行深入的、细致的解读,对新生代电影的演进历程,做了切合实际的评述,介绍了张艺谋的电影创作,而后作者谈到了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应对策略,本书适合电影界相关人士和电影爱好者阅读。
作者简介
朱洁,博士,西南交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4年获得四川大学传播学硕士学位,同年到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任教至今,2012年获得四川大学新闻学博士学位。

《中国都市平民电影》
本书以都市平民群体为切入点,以家庭、情感等平民化叙事为研究对象,以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意蕴与风情神韵为研究目的,从日常生活角度梳理百年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指出“平民化意味着影片创作在内容、题材、主题的选择上贴近平民的现实生活、贴近观众对电影平实易懂的要求”,并进而总结出“平淡自然的影像风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意境化的追求”等平民化特征是中国电影民族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作者简介
楚卫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教授,博士,1995年7月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1998年7月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2002年7月于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艺术与传媒学院获电影学博士学位。主要讲授课程《中外电影史》《电影理论》,专著《中国都市平民电影》,论文《黄建新都市电影:平民的歌者》《生存的尴尬——论中国都市电影中的婚姻》《为当代英雄喝彩——从<惊涛骇浪>谈主旋律电影的创作》《论中国都市电影发展历程》《都市影像:平凡中的感动》《都市与乡村的对立——中国都市电影文化分析》《中国都市电影的喜剧化表现方式》等。

《苏联影响与中国“十七年”电影》
本书讲述了苏联电影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理想追求及成长历程,已是不争的事实,苏联电影对于中国电影的影响,尤其是建国后“十七年”的电影创作,则更是因缘际会,情德交融,谊切苔岑。
作者简介
洪宏,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1972年生,安徽宿松人。1995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戏剧戏曲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戏剧方向),获文学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戏剧戏曲学专业(电影历史与理论方向),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已在《文学评论》、《电影艺术》、《当代电影》、《戏剧艺术》、《文艺争鸣》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多篇,与人合著《西方电影理论史纲》(中华书局2005年版,获江苏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当代戏剧史稿》(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版)等著作。

《1977年以来中国喜剧电影研究》
喜剧是对于较坏的人的摹仿,然而,“坏”不是指一切恶怖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种是滑稽。滑稽的事物是某种错误或丑陋,不致引起痛苦或伤害,比如滑稽面具,它又丑又怪,但不使人感到痛苦。从文化研究的角度,结合中国近三十年来的社会转型状况,对1977年以来中国喜剧电影与社会意识形态变迁之间的隐秘而复杂的关系进行梳理和分析,描述喜剧电影所呈现的文化图景,运用历史考古学方法,对喜剧电影在社会转型中所扮演的文化角色和发挥的意识形态建构作用进行探讨。21世纪,在“发展梦”与“富强梦”的感召下,中国喜剧性地进入了全球化进程,将民族自信重新确立,喜剧电影以中国式的“狂欢”与国际接轨、对话,并见证了社会与时代转型的历史回声。
本书从文化研究的角度,结合中国近三十年来的社会转型状况,对于1977年以来中国喜剧电影与社会意识形态变千之间的隐秘而复杂的关系进行梳理和分析,描述喜剧电影在社会转型中所扮演的文化角色和发挥的意识形态建构作用进行探讨。
作者简介
张冲,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北京电影学院学报》责任编辑,北京电影家协会会员,北京电影学院学科群建设团队成员,并获2011年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
出版著作《感性与理性的思考:北京电影学院留学生谈艺录》《里尔克论艺术》《异域视野——北京电影学院留学生随笔》《1977年以来中国喜剧电影研究》等。曾撰写小说《东方的微笑》《是不是日瓦戈医生》《诗人的爱情》与《童年往事》等长篇小说,百万余字。

本单详情

《新兴电影:一次划时代的运动》
作者:高小健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ISBN:9787106023843
出版时间:2005-09
开本:16开
页数:254
定价:38.00

目录
新中国以来的中国电影历史研究(代序)
第一章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电影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新兴电影运动的产生
 第三节 新兴电影运动产生的历史条件
第二章 电影艺术创作的变迁
 第一节 电影剧作形态和叙事的演变
 第二节 各公司的电影创作
 第三节 从无声到有声
 第四节 30年代电影的商业性特征
第三章 大师风采——电影剧作家
 第一节 夏衍
 第二节 田汉
 第三节 阳翰笙
 第四节 洪深
第四章 大师风采——编导及导演
 第一节 郑正秋
 第二节 蔡楚生
 第三节 沈西苓
 第四节 孙瑜
 第五节 史东山
 第六节 吴永刚
 第七节 费穆
 第八节 袁牧之
第五章 30年代电影理论、批评和论争
 第一节 新兴电影的社会意识形态任务
 第二节 电影与新文学的联姻
 第三节 电影批评的展开与批评理论
 第四节 电影理论与批评的窗口——舆论阵地的建立与掌握
 第五节 官方电影理论和“软性电影”理论及其论战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
作者:朱洁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ISBN:9787106028817
出版时间:2007-10
开本:32开
页数:255
定价:26.00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全球化”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
一、“全球化”的概念
二、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全球化策略
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的创作格局

第二章 “主旋律电影”:世纪之交的变奏与交响
一、关于“主旋律电影”的误读与新解
二、“历史巨片”的史诗化追求与“社会现实片”的情感化处理
三、叶大鹰的“红色系列”影片
四、冯小宁的“战争系列”影片

第三章 商业电影:引领本土电影时尚潮流
一、中国商业电影发展历史回顾及《英雄》的独特意义·
二、冯小刚:从“造梦电影”到“救赎电影”
三、诗意电影《夜宴》的“得”与“失”
四、宁浩:“程式中的作者”以艺术的精神娱乐大众

第四章 艺术电影(上):别开生面的个人电影
一、中国新生代电影的命名与分期
二、创作趋向
三、艺术特征
四、文化阐释

第五章 艺术电影(中):新主流电影的独特景观
一、创作转型
二、存在问题
三、新生代电影的未来走向

第六章 艺术电影(下):新生代电影创作举隅
一、王小帅的《青红》:穿越时代隧道的青春祭奠
二、冯小刚的《天下无贼》与李杨的《盲井》:兼具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好电影”
三、乡关何处?——路学长电影《租期》解读
四、在废墟上重建心灵家园_□005年“怀旧”电影散谈
五、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张杨的《落叶归根》:踏上寻根之旅
六、王全安的《图雅的婚事》:一个有关“生存”
与“爱”的故事

第七章 不老的神话——张艺谋的电影创作
一、从“人文电影”到“世俗电影”再到“戏说电影”
二、从“影像造型”到“情节叙事”再到“画面场景”
三、在“个人化”与“市场化”之间谋求□衡
四、《千里走单骑》、《和你在一起》:回归并非彼岸

第八章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应对策略
一、机遇与挑战并存
二、中国电影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中国电影应对全球化的策略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都市平民电影》
作者:楚卫华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ISBN:9787106029500
出版时间:2008-07
开本:32开
页数:205
定价:20.00

目录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中国都市平民电影概念辨析
第二节 中国都市平民电影历史渊源
第三节 中国都市平民电影发展轨迹

第二章 中国都市平民电影人物形象分析
第一节 中国都市平民电影人物群体分析
第二节 中国都市平民电影人物类型特征

第三章 中国都市平民电影叙事分析
第一节 情节 在叙事中的疏离与回归
第二节 叙事主题的变与不变
第三节 叙事的创造与受众的接受

第四章 中国都市平民电影美学与文化分析
第一节 中国都市平民电影的美学分析
第二节 中国都市平民电影的文化分析
第三节 个案分析:黄建新都市平民电影

第五章 中国都市平民电影的发展趋向
第一节 中国都市平民电影发展现状
第二节 韩国都市电影的启示
第三节 个案分析:冯小刚和他的电影
第四节 平凡中的感动:都市题材电视电影创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苏联影响与中国十七年电影》
作者:洪宏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ISBN:9787106029661
出版时间:2008-09
开本:32开
页数:244
定价:25.00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苏联 响与“十七年”电 的创造机
一、“人 电 ”与“人 美学”:中、苏电 的相 本质
二、中、苏电 的思 、 *差异
三、苏联 响与“十七年”“人 电 ”的创造机
四、苏联 响与“十七年”电 的现 性问题

第二章 苏联 响与“十七年”电 的多重外来 响源
一、苏联 响:“ 向对应”与“逆向错位”
二、50年 :“日丹诺夫 义”与“解冻”思潮
三、“”前的60年 :人 义与“日丹诺夫 义”
四、“十七年”电 与其他 界电 潮流

第三章 “十七年”电 剧作理 与苏联 响
一、“电 剧本是 的基础”
二、电 剧本的“文学性”与“电 性”
三、电 剧本创作的目的、任务与方法
四、电 剧本的编剧技法

第四章 “十七年”电 * 性理 与苏联 响
一、电 性 一:大众性
二、电 性 二:综合性
三、电 性 三:视觉形象性
四、电 性 四:蒙 奇

第五章 “革 化”叙 与历史的重塑——“十七年”“革 历史题材”电 与苏联 响
一、何谓“革 历史题材”
二、“革 化”叙 与历史的重塑
三、英雄形象创造: 像勾勒、性格化与理 化
四、苏联“革 历史题材”电 面 响的整 性缺失

第六章 对现实的讽 与歌颂——“十七年”现实题材喜剧电 与苏联 响
一、“十七年” 流喜剧电 观念:强调歌颂、忌讳讽
二、讽 喜剧:“干预生活”与 判意识的觉醒
三、“歌颂性喜剧”:歌颂现实与“革 的理 义”
四、“十七年”喜剧精 的衰落与“无 ” 响

第七章 “忠实于原 ”与意识形态再创造——“十七年”文学名 改编 与苏联 响
一、名 改编:“十七年”电 对文学性 文学价值的追求
二、“忠实于原 ”:从“再现”到“意识形态再创造”
三、“十七年”名 改编实践与苏联 响
四、名 改编 *个性的缺乏与对苏联 响源的 择

第八章 失衡的银幕:在 治与审美 间——“十七年”电 的银幕美学与苏联 响
一、近景、 镜头与“富 阶 征的脸”
二、“十七年”电 的画面构图与“苏联镜头”
三、“十七年”银幕的蒙 奇美学与苏联 响
四、“十七年”银幕美学的缺失与苏联 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977年以来中国喜剧电影研究》
作者:张冲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ISBN:9787106022471
出版时间:2006-12
开本:16开
页数:226
定价:32.00

目录

导论
一、序言
二、喜剧及喜剧电影
三、单一性、平面化:“十七年”时期喜剧电影状况
第一部分
喜剧性的成长:由单一到复杂的80年代
第一章 融入:国家主义与个人主义
一、国家、集体和个人
二、现代化与知识
三、农民、工人和知识分子
第二章 荒诞:政治权力之身体表达
一、意识形态、身体欲望和身体符号
二、知识分子的“执着”和小丑
三、“民族”等于“民俗”
第三章 对垒: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
一、启蒙与救亡
二、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
三、“二子”的介入
第四章 更迭:崇高与媚俗
一、崇高与媚俗
二、从纯情到矫情
三、性、语言和自我意识

第二部分
喜剧件的转型:90年代的背叛
第五章 公共空间:情感、身体的认同
一、想象现代性的方法:中国与西方
二、90年代的都市与农村描绘
第六章 深度模式消失:消费作为意识形态
一、知识分子的迷茫:文化等于生产
二、消费作为意识形态
第七章 统一性消失:主旋律、精英和大众文化
一、“文革”之后的文化革命
二、多元并存的格局
第八章 多元化的转变:从戴军帽到开奔驰
一、精神追求之物质转变:“阮大伟”们的追求
二、平民主义的追求

第三部分
喜剧性的得意:全球化中的中国新世纪
第九章 新兴阶层:繁多与共存
一、中产阶级之梦想--“大腕”式的笑
二、打工者、下岗“底层”和农民们的美丽追求
……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中国喜剧电影简要目录
后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