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可能仍有零售,去搜搜看吧
¥180.0¥422.84.3折
已售28

小切口,大历史!“海外中国研究文库”6册,荟萃何兆武、伍安祖、沙培德等现当代世界知名汉学家的代表著述,国内众多优秀学者翻译,言语通俗易懂,诙谐风趣亦穿插其中

本套书包括《中国印象:外国名人论中国文化》《世鉴:中国传统史学》《到民间去: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战争与革命交织的近代中国(1895-1949)》《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第2版)》《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1919-1937)》,六部著作的译者皆是正在从事学术研究的专业学者,将细腻深刻的描写与宏大的学术视野完美结合,铸成一套了解近代中国史的上品佳作。

优惠
满赠

读书月|淘书团会场满80/200送餐垫/杜邦纸包

超值换购

满42.3元可1元起换购文创

本书看点

16开平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荟萃何兆武、柳卸林、伍安祖、洪长泰、沙培德、石约翰、叶文心等现当代世界范围内知名汉学家的著述,国内优秀学者翻译

原版著述一经出版,即在学界产生很大影响,且经久不衰

《中国印象》收录62位外国名人对中国文化的论述,从各自的角度论述了中国文化的各个侧面
《中国传统史学》是英文世界首部较完整的中国史学史著作,论述先秦到十九世纪中叶,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状况与主要特征
《到民间去》使用民间文学和民俗学资料,探讨20世纪初五四运动至抗战前的民间文学运动及其影响
《战争与革命交织的近代中国》结合政治学、社会学以及文化研究的视野与方法,阐述1895-1949这半个世纪转型的方方面面
《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在肯定西方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重要影响的同时,侧重对中国社会的内部演变作理论上的综合理解,提出了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独到见解
《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主要分析民国时期的清华北大、上海圣约翰大学、上海交大、上大、复旦和中国公学等京沪大学方方面面的异同,及其与国民政府的关系等

商品评论(2) 查看全部>>
头像 mor*** 三星用户
2021/12/28 10:25:18

这个系列的书都很好,站在一个特殊的视角看中国的一个可能宏大可能狭小的部分,值得阅读

头像 cjz*** 三星用户
2021/11/25 16:10:12

内容厚实,中图价格公道。














分册介绍

《中国印象:外国名人论中国文化》
本书收录62位外国名人对中国文化的论述,作者都是世界文化的杰出创造者,其论述具有常人所不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散发出人类智慧的光辉,从各自的角度论述了中国文化的各个侧面。
他们又都处在不同的时代,使读者可以从他们对中国的论述中,了解到中国形象在世界历史上的变化。不少论述超越了本民族文化的限制,从全人类的角度出发论述中国,有助于人们把握中国应如何走向世界与进行文化反思。
编者简介
何兆武,1921年9月生于北京,原籍湖南岳阳。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先后就读土木、历史、哲学、外文系。1956~1986年任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员,参加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的撰写工作。1986年至今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兼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教授和德国马堡大学客座教授。长期从事历史理论与中西思想史的研究,同时致力于西方学术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主要译作有卢梭《社会契约论》、帕斯卡尔《思想录》、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罗素《西方哲学史》等,著述先后结集为《历史理性批判论集》、《历史与历史学》、《历史理性的重建》、《中西文化交流史论》等数种,近期作品为口述回忆录《上学记》。
柳卸林,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信息管理与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1982年获北京大学学士学位,1985年获中国科学院硕士学位,1994年获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1985~1996年,清华大学任教,1996~2006年,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1995年2~8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访问教授,1997年4~8月,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访问教授,2002年11月~2003年1月,日本一桥大学创新研究所JSPS访问教授,2005年1~3月,日本一桥大学创新研究所客座教授,2006年9~12月,瑞典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访问教授。2000年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研究领域为技术创新的管理、科技政策、产业政策。代表作有《全球化、追赶与创新》、《技术创新经济学》、《知识经济导论》及Innovation,Technology and Regional Policy: Evidence from China andAustralia等。在Research Policy等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篇。

《世鉴:中国传统史学》
本书在中外相关研究论著的基础上,论述了从先秦到十九世纪中叶,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状况与主要特征,是英文世界*一部比较完整的中国史学史著作。全书着重探讨两方面问题:关注每个时代官方与私家史书的编撰;重视史学思想与历史观念的探讨。既给读者提供了系统的中国史学史知识,又给读者呈现出中外学术界当下的研究信息。兼有中英文史学史著作之长。该书英文版由著名史学大师余英时先生题写中文书名,进入美国2006年*有价值人文图书排行榜。
作者简介
伍安祖(On-cho Ng),出生于中国香港,夏威夷大学博士,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华帝国晚期的思想史,儒学在明清时期的社会意义等。代表作《清代早期的程朱理学》(Cheng-Zhu Confucianism ithe Early Qing: Li Guangdi and Qing Learning)、《世鉴》(Mirroring the Past: The Writing and Use of History iImperial China)等。
王晴佳(Q. Edward Wang),祖籍苏州,生于上海,曾任华东师范大学,美国新泽西州罗文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为国际史学史、史学理论委员会理事兼秘书长,北京大学历史系长江讲座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客座教授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访问研究员。主要研究兴趣为中外比较史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和中国思想文化史。

《到民间去: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1918-1937(新译本)》
本书从文化思想史的角度,使用民间文学和民俗学资料,探讨20世纪初五四运动至抗战前的民间文学运动及其影响。这场运动由北京大学的几位青年民俗学者发起,他们批评封建儒家传统及贵族文化,认为它们是中国现代化的绊脚石。他们主张“到民间去”,找寻中国文学的真正宝藏。他们认为民歌、传说、儿童文学和谚语等是平民的“真声”,也是中国文学的精粹部分。他们还认为,这些平民文学种类长期受到上层儒家精英文化的轻视和压制,正在迅速消失,故应该抓紧抢救,努力搜集,恢复它们原有的光彩。民俗学者把中国文化划分为泾渭分明的两个阶层:平民文化与贵族文化。他们大部分人认同平民文化,主张要向老百姓学习。这不仅代表了他们要重新评估中国文化的决心,也标志着他们反思自己的社会角色的转向,以及希望参与改革社会的抱负。这场民间文学运动为后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文化下乡”运动开启了先河。
作者简介
洪长泰(Chang-tai Hung),早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获哲学学士学位(1973),旋即赴美国哈佛大学深造,获宗教学硕士学位(1975)和历史学博士学位(1981)。美国卡尔敦大学副教授、教授(1984-1998),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教授(1999 至今)。主要著作有Going to the People: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Folk Literature, 1918-1937 (Cambridge, Mass.: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1985) ,War and Popular Culture: Resistance in Modern China, 1937-1945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4) ,Mao’s New World, Political Culture in the Early People’s Republic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 University Press, 2011),《新文化史与中国政治》( 台北:一方出版有限公司,2003),《地标:北京的空间政治》( 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11) 等多种。

《战争与革命交织的近代中国(1895-1949)》
1895年,清朝被日本击败,在中靠前部引发爆炸性回响,激进变革随之次第展开。在更一般意义上,这也是之后半个世纪中国巨变与革命的开始。以一场场内外战争与革命为背景,中国各阶级不断试图变革政体,改造社会与文化,其目标则是重塑国族,挽救危亡。
全书以时间为经,主题为纬,以叙述史学为基干,结合政治学、社会学以及文化研究的视野与方法,次第阐述这半个世纪转型的方方面面,为我们展示出近代中国复杂而痛苦的诞生过程。本书充分吸收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成果,注重通史与专题研究的平衡,可看作新世纪中国近代史撰述的综合性成就。
作者简介
沙培德 (Peter Zarrow) 教授,1953年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曾任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现为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对中国近代无政府主义的起源与演变、晚清至民国的知识与政治转型等问题有专精研究。已出版英文著作Anarchism and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New York: Columbia Un iversity Press,1990),China in War and Revolution, 1895-1949 (London: Rout ledge, 2005),After Empire: The Conceptu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State, 1885-1924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发表中、英文专题论文近四十篇,书评及书评论文近六十篇,在海内外中国近代史学界有广泛影响。

《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第2版)》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1800年以前的中国”,努力回溯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1800 年的中国历史,着重考察反对派传统、儒学传统、大同理想及与之紧密联系的其他历史传统,从社会内部寻求中国革命的原动力。下篇“革命”,从19、20世纪中国革命这一普遍的社会现象出发,分别叙说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清议运动、自强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乃至70、80年代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等一系列革命史实,在肯定西方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重要影响的同时,侧重对中国社会的内部演变作理论上的综合理解,提出了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独到见解。
作者简介
石约翰(John E.Schrecker),布兰代斯(Brandeis;)大学历史系教授,同时在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除本书外,尚著有Imperialism and Chinese Nationalism: Germany in Shantung, Reformin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 (与Paul A.Cohen合编)等。

《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1919-1937)》
本书以时期的大学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了北京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的圣约翰大学、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公学等京、沪两地大学不同的办学风格、校园文化,及其与上海经济、政治、国民政府教育政策的互动关系,叙述了都会学院精英在政治、学术的交互拉力中虽取得国际化,但在国内环境中却无所适从、渐入颓唐的艰难过程,是作者在中国近代教育史和上海都市文化史领域研究多年的一部力作。
作者简介
叶文心,早年毕业于大史系,后赴美深造,1984年获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史学博士学位。1994—2000年任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现任该校历史系讲座教授暨东亚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社会史、上海都市文化史等方面的研究。英文著作有:TheAlienatedAcademy:CultureandPoliticsinRepublicanChina,1919-1937(1990),ProvincialPassages:Culture,Space,andtheOriginsofChineseCommunism(1996),ShanghaiSplendor:EconomicSentimentsintheMakingofModernChina(2007)等等。

本单详情

《中国印象:外国名人论中国文化》
作者:何兆武 柳卸林 主编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39289
出版时间:2011-09
开本:16开
页数:646
定价:88.00  

目录
[意大利]
利玛窦
  论中国性
  论中国思想
  论中国政治
维科
  论中国的文字及其他
[法国]
尼古拉·马勒伯朗士
  一个教哲学家和一个中国哲学家的对话
孟德斯鸠
  论中国的政体、法律、道德及其他
魁奈
  中国的自然法
  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法律
  就的弊端问题与孟德斯鸠对话
伏尔泰
  中国
  中国的历史
卢梭
  中国的科学艺术并不有助于敦风化俗
雨果
  圆明园
罗曼·罗兰
  《约翰·克利斯朵夫致中国兄弟们》的
  对中国的看法
  评《阿Q正传》
瓦莱里
  中国和西方
里奈·格鲁塞特
  佛教的启迪
  中国思想的确定
马尔罗
  中国印象
萨特
  对新中国的看法
波伏娃
  中国印象
[德国]
莱布尼茨
  致德雷蒙先生的信:论中国哲学
沃尔夫
  关于中国人道德学的演讲
康德
  中国(口授记录)
赫尔德
  中国
歌德
  论中国传奇
黑格尔
  历史开始于中国所在的东方
  中国的道德和法
  中国的哲学和
  中国的科学
谢林
  中国——神话哲学
韦伯
  儒教和清教
施韦策
  中国思想与西方思想
  自我完善和自我奉献的伦理
  中国人为什么会接受佛教
马丁·布伯
  道教
赫尔曼·凯泽林
  中国人的生命力
  中国人的道德
  中国人的礼节
  土地与农民
  儒教与新教之异同
  中国人的理想范式
施本格勒
  文化形态与中国文化
卡尔·雅斯贝斯
  孔子
  老子
[英国]
培根
  论印刷、火药和磁石的发明
休谟
  中国的科步为何如此缓慢
  为什么欧洲的白银往中国流动
  弃婴对中国的早婚影响
亚当·斯密
  论中国人的生活
  中国和印度金银价值高于欧洲的原因
  中国轻视对外贸易
  中国制造业不发达的原因
  其他
马尔萨斯
  论中国人口的控制
卡莱尔
  论中国皇帝
  论中国科举制度
弗雷泽
  中国的民俗
萧伯纳
  论中国文化
弗赖
  中国的艺术
威尔斯
  论中国语言文字对中国文明的影响
  论孔子和老子——两位伟大的中国导师
  论中国官吏制度
  关于同罗马帝国兴衰的比较
  论中国智慧受束缚的原因
罗素
  我为什么要研究中国
  中西文明的对比
  中国入的性格
托尼
  中国和西方的比较
汤因比
  文明的自我中心论和东方不变论
  古代中国文明的起源
  复古主义
 代中国文明
  中国的官制
  东亚的任务
  中国与
李约瑟
  科学与中国对的影响
贝尔纳
  中国的科学
[比利时]
普里高津
  中国思想对的贡献
[俄国]
托尔斯泰
  中国的变革与中俄关系
  中国人不应当模仿西方
  日记中有关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的材料
[美国]
爱迪生
  致赵元任的一封信
杜威
  中国和日本的差别
  中国的联邦主义
白璧德
  浪漫主义与东方
爱因
  西方的科学基础和中国古代的文明
  对上海的印象
赛珍珠
  中国的文化
诺斯罗普
  儒家与道家的思维方式及审美
帕森斯
  中国
摩尔
  农民、地主、阶级与农业、商业
默顿
  庄子之道
白鲁恂
  和中国传统
[日本]
福泽谕吉
  中国文明开化不可期
  不可根据孔孟之道寻求政治途径
  中日文明的某种差异
  儒学与佛教共同的弊病
桑原骘藏
  中国人的文弱与保守
铃木大拙
  中国的“无心”思想
  佛教思想在中国
江上波夫
  8世纪的欧亚大陆
中村元
  论中国文化在亚洲的意义
[印度]
泰戈尔
  讲演录
拉达克里希南
  论孔子
  人本主义的不足
  关于道教的一般评价
  中国的佛教
巴克奇(师觉月博士)
  道家与印度思想
  中国与印度
[以色列]
艾森斯塔特
  的文化取向和适应性变化
附录


《世鉴:中国传统史学》
作者:【美】伍安祖 王晴佳 著;孙卫国 秦丽 译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81004
出版时间:2014-01
开本:16开
页数:308
定价:52.00

目录
导言
第一章孔子时代
——史学的起源
一、 史之起源
二、 史学的产生
三、 史书体裁与史学观念
第二章从战国到两汉时期的史学
——史学的形成与成熟
一、 叙述与诠释
二、 历史预知与政治合法性
三、 司马迁与《史记》
四、 班固和断代史的出现
五、 今文经学传统下的历史架构与哲学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
——史学的繁荣与多样化
一、 正统史学
二、 有关汉朝历史的著述
三、 史学变化与多样化
第四章唐代史学
——史馆与史学批评
一、 唐代史馆
二、 正史的撰修
三、 刘知幾与史学批评
四、 通史撰述
第五章宋代史学
——文化繁荣与史学的蓬勃发展
一、 欧阳修与宋代史学的成熟
二、 司马光与宋代史学的顶峰
三、 历史的教化与类比功能:鉴往知来
四、 生机勃勃的南宋史学
五、 朱熹和道学:理学化史学
六、 地方志类著作的涌现
第六章金元史学
——征服王朝的史学与正统观
一、 金朝对官方史学传统的继承
二、 金代士人的历史观与道学观
三、 元代史学与正统之争
四、 私家学者的史学贡献
五、 典章制度史
六、 马端临对私家史书的创新
七、 历史和道学
第七章明代史学
——私家史学的繁荣与创新
一、 明代官方史学与类书的撰修
二、 明王朝掌管的官方史学
三、 明代私家史学
第八章清代史学
——史学与经学
一、 清初私家史学与历史考据学观念的出现
二、 儒教化满人统治下的清代官方史学
三、 考据学方法论与清代史学
四、 历史时期与分期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关键词索引


《到民间去: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1918-1937(新译本)》
作者:【美】洪长泰 著;董晓萍 译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19073
版次:2015年8月第1版

印次:2017年3月第2次印刷

开本:16开
页数:317
定价:49.00

目录
绪论
第一章民间文学的发现
民间文学的含义
“到民间去”运动
对农村生活的浪漫向往
民族主义
外来影响
历史先驱
李调元
冯梦龙
第二章开拓者
刘复
周作人
顾颉刚
《歌谣》周刊与《民俗》周刊
搜集方法

第三章歌谣
新文学运动
方言文学
情歌
妇女遭遇歌
生活歌
猥亵的歌谣
歌谣征集运动与政治

第四章传说
故事与传说
风流才子徐文长
孟姜女
祝英台
传说、历史与民众的价值观

第五章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与儿童问题
批评儒家的儿童观
西学的启迪
儿童文学的意义
童话的价值与不足
教育与训诫
儿歌与儿童教育

第六章谚语

谚语研究
谚语与格言
谚语与文学
农谚
训诫谚语
风土谚语
知识分子与民众言语

第七章知识分子与民众

社会压力与政府压力
两个需要澄清的问题
两层文学的理论
两种民间文学观
反传统与反儒学
民俗学者的民粹主义

主要引用期刊名称缩略语
参考文献综录与引得

词汇表
索引
译后记


《战争与革命交织的近代中国(1895-1949)》
作者:【美】沙培德 著;高波 译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88874
版次:2016年5月第1版

印次:2018年1月第3次印刷

开本:16开
页数:466
定价:96.00

目录
序言
致谢
第一部 通向革命之路(1895―1919)
第一章 儒家激进主义的兴起
制度变革的要求
政治语境中的儒家激进主义
文化语境中的儒家激进主义
意识形态革命
第二章 1911年:历史与历史叙述
作为序幕的辛亥革命
作为阶段的辛亥革命
作为保守社会变革的政治革命
清朝的结构性崩溃
革命氛围
第三章 清朝覆灭过程中的观念与理想
帝国与国家
民族主义与国家建设:梁启超
汉民族主义:种族与革命
第四章 从军事独裁者到军阀
早期民国政治
外交与君主制
军阀主义与军阀时期(1916―1927)
军阀主义的动因与影响
第五章 乡村社会状况
乡村生活的基本样式
乡村社会的解体
农民:抵抗、造反与革命
定义
第六章 城市社会变化
城市发展:市民社会与资产阶级
新兴社会力量:工人
新兴社会力量:学生、妇女
第七章 知识分子、民国与新文化
立宪主义、联邦主义与改革
新文化运动
孔教在现代中国的命运
民国早期的无政府主义与社会主义
第二部 民族主义与革命(1919―1937)
第八章 五四运动中的政治与文化
五四运动(1919―1921)
帝国主义与自由主义
五四运动的政治意义
文化革命与社会变革
现代国家与变革的限度
第九章 国家认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正义
“问题与主义”、自由主义与马列主义
“科玄”论战与现代中国保守主义
无政府主义者与共产主义者:界定马克思主义
五四话语中的共同主题
第十章 政党政治的兴起
广州与早期国民党
中国共产党与第一次国共合作
“五卅”运动(1925年)
第十一章 国民革命中的意识形态与权力
意识形态与国民党
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激进主义:农民阶级
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激进主义:妇女
第十二章 北伐与蒋介石的崛起
北伐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国民革命与权力的巩固
第十三章 南京十年(1928―1937):国民党时期
南京十年的国家建设
蓝衣与新生活:国民党的法西斯主义?
经济、国家与社会
正当性、民族主义与异见
第十四章 农民与共产党人
求生存:中国共产党
中央苏区
富田事变与游击战的经验教训
知识分子与对群众的发现
第三部 战争与革命(1937―1949)
第十五章 抗日战争(1937―1945)
日本侵华
战争中的国民党人
战时的重庆与南京
第十六章 、主义与中国共产党
走向1949年的主义
整风
群众路线
第十七章 革命与内战
政治抗争与内战
共产党人与农民(1937―1946)
农民与政治:激进化
结语
索引


《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第2版)》
作者:【美】石约翰 著;王国良 译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40032
版次:2011年7月第1版

印次:2018年7月第2次印刷

开本:16开
页数:249
定价:58.00

目录
上篇 1800年以前的中国
第一章 古代中国与中国思想的发展
历史背景与基本观念
儒学
其他哲学学派;大同观念
秦:第一个郡县制国家
第二章 郡县制的中国
汉、分裂与封建制的复活
隋唐与郡县制的复兴
由宋到清:郡县时代概览
社会、政府与经济
新儒学
反抗的传统
第三章 外国人与西方
背景
中国的态度与政策
反抗与民族主义
西方

下篇 革命
第四章 反叛与西方压力
问题出现了
鸦片战争与西方帝国主义
大规模反叛
精英稳住阵脚:同治中兴
第五章 清朝的覆亡
导论:反对派的胜利
自强运动
精英加入反抗队伍
辛亥革命
第六章 分裂、民族主义和共产党的胜利
分裂
五四运动及其与传统的决裂
马克思主义
20年代的国民党与共产党人
南京十年
共产党的胜利
第七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
引言
效仿苏联模式
中国式道路的艰难探索
改革年代
脱离毛泽东主义,1976~1989
当今中国,1989年到现在

附录 中国历史传统中的封建、郡县概念
世袭贵族的分权制与非世袭官僚的集权制
宗教精神与世俗观念
非市场经济与市场经济
军事精神与人文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版译后记


《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1919-1937)》
作者:【美】叶文心 著;冯夏根 胡少诚 田嵩燕 等译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61273
版次:2012年8月第1版

印次:2018年7月第3次印刷

开本:16开
页数:418
定价:79.80

目录
写在书前
导言
第一章语文与学识
一、中国高校中英语的使用
二、翻译与写作:文化优先性问题
三、内地的英语教学
四、20世纪20年代北京的国学
五、北京以外的国文教学
六、雅文化与朴学的严谨
七、解读国学家:文化、民族与考证
八、清华大学1933年国文入学考试公案

第二章圣约翰大学与上海资产阶级文化
一、上海:社会景观
二、上海:文化环境
三、圣约翰大学的成立:宗教的还是世俗的?
四、英语压倒汉语:“商业和科学的基督教文明”
五、圣约翰大学的社会成分
六、“团队精神”:上海资产阶级的文化风格
七、民族主义的挑战

第三章从地方士绅书院到中产阶级大学
一、交通大学与技术官僚精英的崛起
二、工科学校中国学的地位
三、上海的本国私立大学之起源
四、中国公学和私立学校的商业化
五、复旦公学
六、南京与高等教育的政治气候
七、知识分子圈的政治
八、对抗南京:中产阶级学校和自由主义政治
九、中产阶级大学的两难困境

第四章上海大学和革命理想
一、上海大学:神话与现实
二、激进大学的诞生
三、大革命前革命实践活动的经费筹措
四、连接教室与街头
五、对学问的激进批评
六、革命的学业规划
七、通俗社会主义及其激进追随者
八、事后追忆与历史过程的比较
九、暴力的结局

第五章党化教育
一、自由放任、欣欣向荣:国民党统治前的上海
二、和调配:国民政府在高等教育中的角色
三、党化和中山大学模式
四、党化和政府对大学的渗透
五、南京与省城文化

第六章大学生活之代价
一、大萧条后的失业及大学生缺乏就业能力
二、学杂费
……
第七章“异乡”:后五四时期的校园思潮
注释
文献缩略语
参考文献
专业术语
索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