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可能仍有零售,去搜搜看吧
¥88.0¥8810.0折
已售330

[2022年新书]中图网定制版!精装花口本《希特勒的末日》,历史学家×情报人员H.R.特雷弗-罗珀掌握希特勒之死的一手资料,记录“暴君”走向众叛亲离、凄惨败亡的真相。【每个账户限购1本,取消订单后无法再次购买】

本书详细记录了希特勒生命终结前10天及其自杀身亡的历史,因其史料详实、布局合理、文笔生动,甫一出版,即轰动世界。《第三帝国的兴亡》一书作者威廉·夏伊勒曾说,所有撰写希特勒*后生涯的著作,都绕不开罗珀的这本书。

本书中文版已绝迹近四十年,此次再版做了全书的重新翻译,再配上精美花色的装帧,更具收藏价值。

优惠
满赠

读书月|淘书团会场满80/200送餐垫/杜邦纸包

超值换购

满42.3元可1元起换购文创

本书看点

32开精装,汉唐阳光出品

希特勒之死与随之而来德国的分裂,是20世纪历史的重大转折点。关于这一事件的书籍数不胜数——历史学家研究的,亲历者回忆的,小说家演绎的,而能融合历史学家、亲历者、小说家三种视角于一体的著作却少之又少,《希特勒的末日》就是其中的代表

作者H.R.特雷弗·罗珀原为英国情报官,曾受命揭露希特勒末日所犯罪行的任务,因此接触了大量一手资料

1947年3月,《希特勒的末日》出版,一经面世就大受欢迎,成为当时的畅销书

本书为中图网定制花口本,书口精美花色,装帧上乘,宜读宜藏

商品评论(10) 查看全部>>
头像 hnz*** 三星用户
2023/6/16 17:13:23

希特勒的末日-花口本收到及时完整。《希特勒的末日》一书,详细记录了希特勒生命中的*后10天及其自杀身亡的历史。在书中,罗珀为广大读者勾勒了一幅希特勒末日的完整图景。其中,有两条主要线索贯穿始终,一条是政治、军事形势的快速变化,另一条是希特勒本人对此做出的近乎于歇斯底里的反应,这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快速、起伏地向前跃进着、发展着,指向的终点就是第三帝国的覆灭和希特勒的自杀身亡。很好的书籍。

头像 LZY*** 三星用户
2023/1/1 11:51:15

小开本,还行吧

头像 E62*** 三星用户
2022/11/18 14:08:17

冲着特装买的

头像 ztw*** 二星用户
2022/10/28 10:34:53

非常好的卖家

头像 542*** 三星用户
2022/9/23 12:59:08

淘书团特装团购不多。抢到一本算支持一本

头像 305*** 二星用户
2022/9/20 11:32:27

挺好的,书不厚

头像 *** 二星用户
2022/9/15 10:35:34

值得一看的书,包装可以再加强。

头像 mus*** 三星用户
2022/8/19 11:33:09

书制作精良,开本小点

头像 lin*** 三星用户
2022/8/19 11:24:52

抢上了这本书,本人对特装书不感兴趣,但是对此题材感兴趣

头像 ztw*** 二星用户
2022/8/19 7:32:15

不错就是塑封破了,其他都好



















编辑推荐


H·R·特雷弗-罗珀,二战前是英国牛津大学的青年历史讲师。二战期间,罗珀在英国的秘密情报部门服役,专门负责侦听、截取纳粹反间谍机关发出的无线电密报。

二战后,罗珀受到英国情报部门的委托,赶赴柏林调查希特勒死亡的真相。因为当时谣言四起,说希特勒还活着,并且已经逃往西方,这无疑给西方盟国造成了很大的政治压力。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尽快查明真相,罗珀化名奥顿,以英军少校的身份出现在柏林。

在1945年的9、10月间,罗珀走访、讯问了不少当事人,主要包括那些在帝国末日来临之际,和希特勒一起在地堡中生活过的人们,诸如政治家、军人、秘书以及勤杂人员各色人等。他们之中不乏关键证人,像帝国青年团首领阿图尔·阿克斯曼,以及希特勒的司机肯普卡。阿克斯曼在希特勒死后曾进入自杀现场,他和肯普卡均参与了焚烧希特勒尸体的行动。

1945年11月1日,罗珀在柏林举行了记者招待会,公布了他的调查结果。1947年3月,罗珀出版了《希特勒的末日》一书,详细记录了希特勒生命中的*后10天及其自杀身亡的历史。在书中,罗珀为广大读者勾勒了一幅希特勒末日的完整图景。其中,有两条主要线索贯穿始终,一条是政治、军事形势的快速变化,另一条是希特勒本人对此做出的近乎于歇斯底里的反应,这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快速、起伏地向前跃进着、发展着,指向的终点就是第三帝国的覆灭和希特勒的自杀身亡。

作者简介

H.R.特雷弗-罗珀(H.R.Trevor-Roper),牛津大学历史学钦定讲座教授、英国科学院院士,堪称研究希特勒的权*。二战前,罗珀是英国牛津大学的青年历史讲师;二战中,服役于英国秘密情报部门,专门负责侦听、截取纳粹反间谍机关发出的无线电密报;二战后,受英国情报部门委托,赴柏林调查希特勒死亡的真相。

1945年9、10月间,罗珀走访、询问了不少当事人,诸如那些和希特勒一起生活在地堡中,见证了希特勒末日的人们——政治家、军人、秘书,以及勤杂人员等各色人等。

1947年3月,《希特勒的末日》一书出版,详细记录了希特勒生命中*后10天及其自杀身亡的历史,因其史料详实、布局合理、文笔生动,甫一出版,即轰动全球。《第三帝国的兴亡》一书作者威廉·夏伊勒(William L.Shirer)曾说,所有撰写希特勒*后生涯的著作,都绕不开罗珀的这本书。

精彩书摘

希特勒和他的王庭

希特勒所宣传的“新秩序”已成过眼云烟,他的“千年帝国”也在短短十年中土崩瓦解,现在,我们终于能够在这片硝烟尚未散尽的瓦砾废墟之中,寻找那场荒诞悲剧的真相。这是一项十分有趣,也能令人懊悔的研究,因为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发现真相,还能发现自己犯过多大的错。要了解希特勒末日的惊奇故事,理解纳粹政治的真实特性,就必须先纠正那些错误。我们必须认识到,希特勒不是一颗棋子;那个纳粹政权不是极权主义(totalitarian,它与该词的任何重要词义均不相符);领导它的政客们组建的不是一个政府,而是一个王庭(court)。这个王庭与东方的任何苏丹国一样,统治的能力不值一提,但玩弄阴谋诡计的能力不可估量。此外,我们必须了解纳粹学说的真正政治意义,以及它在最后几日中还保留着多少的纯洁性和坚决。我们还必须了解希特勒与陆军总参谋部之间的斗争是何种性质。陆军总参谋部与他政见不同,但他既不能将其解散,也无法消灭,曾有一次还差点被它消灭。如果不能理解这些政治事实和政治关系,那么,要理解1945年4月的那些事件就会非常困难,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为收集和整理那些庞杂证据所付出的努力都会付诸东流:因为当我们解开一个谜团,带来的可能是另一个更大的谜团。

有些证据中的说法可能自相矛盾。在过去的这些年里,有多少人曾在不知不觉中被纳粹的政治宣传洗了脑,相信纳粹德国是一个极权主义国家——完全整合、全体动员、中央控制!如果真是这样,德国也许已经赢下了这场战争,毕竟当时的它在时间、资源和准备方面拥有巨大优势。事实上,德国的极权主义与真正的极权主义截然不同。真正有效实现中央控制的只有政策(policy),并非行政(administration)。对我们来说(可能也只是对我们来说),全面战争意味着集中举国之力参战,暂停一切无关产业,但在德国,许多无关紧要的奢侈品仍在继续生产。全面战争意味着用尽一切方法和要素,且不顾后果的战争。在纳粹德国,军工生产、人力、行政和情报均未得到合理集中;里宾特洛甫曾在纽伦堡审判中坚称,所有的外国情报都不是来自他们的外交部,而是来自三十家相互竞争的机构,此言基本为真。德国的政治和行政结构并不是纳粹党人所说的“金字塔式”和“大一统式”,而是由私人企业集团、私人军队和私人情报机构构成的一团乱麻。其实,不负责任的?绝对主义(absolutism)与极权政府是不相容的;因为面对政治的不确定性、随意改变的危险和对个人报复的恐惧,所有人,无论地位高低,要保护自己,避免意外,都必须尽可能保住自己想方设法从公共资源中获取的权力。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公共资源不复存在。统治者的不负责任会导致国民的不负责任;联合体(Commonwealth)这一概念将仅存在于政治宣传中;政治将变成封建无政府状态,一个毋庸置疑的暴君或许可以利用个人权力隐瞒这一状态的存在,但无力改变它。

许多人对这一暴君的了解也大错特错,常常将他当作工具,然而事实是,他的个人权力之大毋庸置疑,在死之前,他一直牢牢掌控着自己创造的这场混乱,并隐藏了它的真实本质——甚至在死后,他仍然能从坟墓中操纵那些站在纽伦堡被告席上软弱又不中用的下属们!如果没有任何外部力量来约束、控制这种绝对主义,那么我们也无法指望其内部的抵抗能够纠正它了。没有人能逃脱绝对权力的腐蚀。当权力受制于不安全感或竞争时,才会产生可能影响权力行使的自我抑制、谨慎和自省;在希特勒的最后几年中,你是不可能找到他在职业生涯初期用过的那些外交手腕和做出的妥协退让的,也不可能找到《我的奋斗》中提及的他的有所保留和偶尔谦逊。

还有纳粹主义本身,它是这场德国巨变?的信仰,为它取得短暂但轰轰烈烈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激励,它在德国政治中的重要性不亚于加尔文主义在早期动荡时代中的重要性。许多值得敬重的学者研究过这个充斥着野蛮的北欧式荒诞的庞大体系,分析了它的组成部分,找到了它遥远的起源,解释了它的意义,并纠正了它的错误。不过在我看来,关于这一令人沮丧的主题,最好、最有启发性、最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并非来自勤奋的学者,也不来自该运动中善良的受害者,而是来自一个失望的纳粹党人(因为失败往往是比勤奋和美德更好的政治教育)。赫尔曼?劳施宁(Hermann Rauschning)是东普鲁士的一名产业大亨,也是在该运动初期加入的军事贵族之一。这些军事贵族希望利用这一运动达成自己的目的,他们为该运动的成功做出了贡献,但却被窃取了应得的回报,还见证了他们这一阶级在1944年大清洗中的最终毁灭。比其他人更聪明的劳施宁早早地就从这场他既无法控制也无法阻止的运动中逃了出来,他还写了两本书,在书中用清晰到可怕的描述揭露了这场纳粹运动的真正意义。他无论是入党还是退党,动机都不单纯。他不是民主主义者,不是和平主义者,也不是殉道者(如果这些身份代表动机单纯的话);他的头脑之所以能清醒过来,不是因为清晰了解了痛苦,而是因为清晰看到了自己理想的破灭。不过,真理与激励人们发现真理的因素无关,也与指导表达真理的环境无关;“劳施宁也不比他这一阶级的其他人优秀”,不该成为批评他所写书籍的理由。他在这些书中展示了纳粹哲学虚无主义的本质,这是开了先河的。这种虚无主义是在表达对现存世界的失望,它促进了初期纳粹运动的发展。在运动的全盛时期,它被其他更积极的利益遮掩了光彩,这些利益渐渐寄生在它身上;但在该运动的末日,也就是本书所探讨的这一阶段,所有的希望和利益都已消失,所有的竞争对手都被消灭或都已逃离,这个拥有着毋庸置疑的权力的党派再也没有任何积极的东西可以提供,这时,虚无主义再度登场,成为这场运动的终极哲学和告别致辞。在1944年那个萧瑟的冬天和1945年春,柏林变成了一座死气沉沉的城市,这时的它所发出的声音,才是真实的纳粹主义的声音,失去了所有附属的魅力和全盛时期的特权,再一次欣然接受了它原始公式的计算结果——成为世界强国或走向彻底毁灭。

因为到1944年冬,除了少数仍然盲目的信徒外,所有人都知道该公式已经不可能实现那个好的结果。该结果通常被称为“世界强国”或“历史性的伟大”;更具体地说,它只意味着一件事——征服苏联、灭绝斯拉夫人、殖民统治东欧。这才是纳粹主义的真正要旨,也是《我的奋斗》的主题思想;它被掩盖在“毁灭”这个更普遍的术语之下,但贯穿于劳施宁所记录的所有对话之中;当苏联人来到柏林总理府门口时,希特勒写下了最后的遗言,在这份遗言中,他留给自己人民最后的、也是唯一积极的目标仍然是“征服东欧的领土”。这一东欧政策是纳粹主义的本质所在;其他所有积极的目标——征服法国或英国——都只是次要的和它所附带的。法国的罪行在于它传统的东欧联盟政策,这一政策使得法国对德国进行了长达三个世纪的干预。英国的罪行在于它拒绝满足于已经拥有的海上霸权,且它一贯坚持阻止欧洲被单一大陆强国支配。而苏联的罪行在于它的存在本身。由于它们各自的罪行不同,德国的应对方式也不同——至少在希特勒被成功冲昏头,抛弃一切区别对待和外交手腕之前是这样。法国将不再是一个强国,它将被削弱成一个二等国家,可能成为西欧的克罗地亚或斯洛伐克,独立,但无法左右欧洲政策。英国将成为一个纯粹的海上强国,希特勒一直打算“保证大英帝国的地位”,认为没必要把它也降到二等地位,但它绝不能再干预欧洲大陆的政治。因此,纳粹的西欧政策就是要确保德国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不受妨碍地处理东方的根本问题。对苏联就没有这样宽容了。苏联的存在即犯罪,因此给它的判决是灭绝。对西欧的战争是传统的,是带有外交目的的有限目标战争,仍然会遵守部分国际公约;对东欧的战争是一场“十字军东征”,一场“意识形态的战争”,一切公约都会被无视。我们必须记住纳粹主义的反苏性质,这是它的基本原则。这一可怕信条的所有一般性概念都隐含着特殊的反苏意味。种族主义意味着德国人对斯拉夫人的霸权;“生存空间”和“地缘政治”意味着征服他们的领土;“优等民族”的统治意味着奴役他们的幸存人口。要开展“十字军东征”就必须有“十字军”,正是在纳粹主义的反苏特性中,我们发现了党卫队的意义:党卫队是这一新信仰最狂热、最神秘的传道士。正是他们,在宣扬种族主义和“生存空间”,在实行灭绝和奴役;正是他们,将外国的“日耳曼人”也组织到了反苏军团中,让这场“十字军东征”的规模不断壮大;正是他们,不遗余力地贯彻北欧神秘主义,投入到连希特勒都嘲笑的地步;最终仍是他们,准备以向西欧投降为代价来开展这场东欧的“十字军东征”,这个代价是希特勒所拒绝的。将这一北欧信仰以最骇人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不是希特勒,而是党卫队的“大祭司”希姆莱,关于苏联的部分尤其骇人。对纳粹主义反苏特性的理解不仅是理解纳粹主义本身的必要条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希特勒在德国国内遭遇的最大反对——来自陆军总参谋部的反对。

希特勒与陆军总参谋部之间的斗争是二战期间纳粹历史的最有趣特征之一。陆军总参谋部是一个反希特勒的中心,尽管他成功摧毁了它,但却永远无法征服它。1924年,希特勒在写《我的奋斗》时,回忆称该德军总参谋部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存在”;但一掌权,他就深感厌恶地发现,陆军总参谋部并不满足于做他实施政策的强大工具——它有自己的政策。就像它曾对旧时德国皇帝发号施令一样,它也试图对元首希特勒发号施令。希特勒不费吹灰之力地清算了工会,通过恐吓让中产阶级屈服,贿赂了实业家,也没有遭遇任何来自教会的阻碍;至于共产主义者,由于他们很久之前就已经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性,也就成了所有人中最容易被改变的。但陆军拒绝改变信仰,拒绝被贿赂和恐吓。希特勒需要陆军,因此既不能无视它,也不能清算它,还得强化它。有一次,在1934年,陆军甚至迫使希特勒镇压了他自己的激进的羽翼,并公开声明自己与“毁灭革命”无关。由于无法攻占这座最后的堡垒,希特勒开始削弱它,并给它埋下了“地雷”。通过对陆军人员的强制任免,他取得了部分成功,但也只是部分而已。1938年,慕尼黑阴谋(Munich Crisis)期间,哈尔德麾下的总参谋部决定推翻这个疯狂的政府,但张伯伦接受邀请,要访问慕尼黑的消息突然传来,打掉了他们准备用来进攻的武器。从短期来说,希特勒在慕尼黑的功对陆军领导者们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他们从未获得任何外部支持,他们只代表自身,面对一个能取得这类胜利的独裁者,他们根本无力反抗。有一段时间,来自总参谋部的阻力再次变得微不足道。不过,德国政府未来三年的政策与他们的政策本来也并不矛盾。

本单详情

《希特勒的末日(花口本)》
作者:(英) H.R.特雷弗-罗珀 著,石雨晴 译
出版社:郑州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587468
出版时间:2022/8/1
开本:32
页数:341
定价:88

目录:

第七版前言 / 01

第三版引言 / 15

第一章 希特勒和他的王庭 / 001

第二章 身陷败局的希特勒 / 057

第三章 即将战败的王庭 / 097

第四章 危机与决策 / 137

第五章 围攻地堡 / 185

第六章 “连你也背叛了吗” / 212

第七章 希特勒之死 / 250

后 记 / 293

资料来源 / 309

索 引 / 3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