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可能仍有零售,去搜搜看吧
¥46.0¥127.53.6折
已售38

另类视角看中国!“国际汉学经典译丛”3种,辑录17世纪传教士安文思和利类思、俄东正教神父阿夫拉阿米,俄罗斯汉学家波兹涅耶娃在历史学界影响巨大的西方著述,由著名翻译家何高济等译文。

《中国新史(外两种)》,收录西方早期汉学的奠基之作《中国新史》、补充张献忠朝廷的珍贵资料《安文思神父传略》《在黄虎穴中》。

《历史上北京的俄国东正教使团》,全面介绍东正教使团在华的交流活动,有助于读者了解中俄关系史、东正教驻北京使团史及中国东正教史。 

《苏联时代的中国文学研究——波兹涅耶娃汉学论集》,对俄罗斯汉学家波兹涅耶娃关于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著述作精准介绍,使得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她的生平与创作。

优惠
超值换购

满69元可1元起换购文创

本书看点

16开平装,大象出版社出版

《中国新史》原名《中国的十二特点》,记述了中国的历史与明末清初时的社会状况,特别对中国社会的礼仪风俗、城镇特点、官僚贵族体制和皇城建筑等作了较为详尽的记述

《历史上北京的俄国东正教使团》,根据驻北京使团多年编辑的《中国福音报》整理、辑录而成,是研究中俄关系的重要史料

《苏联时代的中国文学研究——波兹涅耶娃汉学论集》,集结《鲁迅评传》、论《红楼梦》、中国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学等多篇论述

商品评论(3) 查看全部>>
头像 ztw*** 三星用户
2022/10/27 21:56:18

很好的史料

头像 ztw*** 三星用户
2022/10/16 23:59:30

很满意的一次购书,值得分享!

头像 ztw*** 三星用户
2022/10/14 9:21:45

三本书各有特点,既有难得的史料,又有别样的眼光!













编辑推荐

《中国新史(外两种)》

本书收录了《中国新史》《安文思神父传略》《在黄虎穴中——利类思和安文思在张献忠朝廷(1644-1647)》三部著作。
明末清初之际,耶稣会传教士葡萄牙人安文思和意大利人利类思来到中国,并在这里度过他们的余生。他们是那个时代的目击者及诸多事件的参与者。《中国新史(外两种)》是安文思神父在中国的几十年生活的硕果,是17世纪西方汉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亦是当时西方关于中国知识的*重要来源。作为安文思的伙伴,利类思撰有《安文思神父传略》。二人在四川传教时,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虎”张献忠掳获,在之后的两年多中被迫为其服务。截兰汉学家许理和的《在赞虎穴中》一文,以二神父的著述为原始材料,概述了他们在张献忠朝廷的见闻。

本书译本以689年英文本为底本,个别篇章译自法文本,同时译者也核对了957年版葡文本。虽然英文版和第一版的法文版相比有了不少改动,但英文版有一个优点很值得称道,即在许多章的后面加了注释和说明,将安文思所记的事实和此前在欧洲出版的其他汉学著作进行比较核对,这实际上是把安文思的书放到了西方早期汉学的学术脉络中加以评价,从中我们也看到了西方人在6—7世纪对中国认识的变迁。

作者简介

安文思(1609—1677),本名加伯利埃·麦哲伦,葡萄牙人,天主教传教士。明崇祯七年(1634)申请赴印度传教,两年后去澳门。崇祯十三年(1640)到杭州传教,后去往成都。张献忠攻陷成都后,又服务大西政权,为其制造天文仪器。清顺治四年(1647)被俘,第二年以战俘身份进入北京,后进入钦天监工作。他通晓天文学、算学、地理学,精通机械制造技术,擅长制造天文仪、地球仪、日晷、自鸣钟等西洋器物。在京29年间,安文思建造了北京第二座天主教堂——东堂,撰写了一部讲述清初中国及北京的著作《中国新史》。康熙十六年(1677),在京去世,安葬在阜成门外滕公栅栏西方传教士墓地。

利类思(1606—1682) ,耶稣会传教士。意大利西西里人,贵族出身。1635年4月13日起程赴澳,1636年抵澳门。1638年到中国大陆活动。1640年创建成都教堂。1643—1646年间,与安文思(Gabrielde Magalhes)在张献忠起义军中供职。1647年,为清军所俘。次年与安文思同被押至北京。1651年获释后,设立北京东堂 (Residgnciade Sao Jos),1662年建东堂教堂(1gtedeSaoJos6)。1664年教难中被捕。1669年为康熙帝所赦获释。1682年10月7日卒于北京,赐葬栅栏教堂。在当时耶稣会会士中被公认为汉语造诣*高深者,所遗著作、译作达20余种。
译者何高济,1933年生,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译著有: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利玛窦《中国札记》、曾德昭《大中国志》和安文思《中国新史》等。

《历史上北京的俄国东正教使团》

提到早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就一定绕不过传教士这个群体,他们带着自己的信仰奔赴世界各地布道传教,也将自己的文化带到了不同的地方,对传教地区的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提到这些传教士,提到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更多的人想到的会是利玛窦为代表的天主教传教士亦或是理雅各为代表的新教传教士,但其实对于中西方文化交流曾经通过传教做出过卓越贡献的还有一个个常常被忽视的团体——俄国东正教来华的传教人群。

17世纪末18世纪初,中国在俄国的对外政策中开始占据重要地位。俄国以保证在中国生活的俄俘后裔的东正教信仰为由,在得到清政府的同意后,开始向中国派驻东正教使团。据统计,东正教神职人员来华传教期间,建立教堂37座,神学院1所,学校20所,气象台1座,图书馆、工厂等企事业机构46家,并出版《中国福音报》,为现代报业做出了贡献。

又因为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使团不仅是一个宗教组织,还具有驻华代表处的性质,而且是一个独特的学术机构和汉语、满语实践教学中心。为了更好的做好外交工作,来华传教士们深入学习中国文化,广泛开展汉学研究,从而涌现了包括比丘林在内的卓越的汉学家。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第十八届使团成员阿夫拉阿米神父根据驻北京使团多年编辑的《中国福音报》整理、辑录而成的,这无疑使其成为了解中俄关系史、东正教驻北京使团史及中国东正教史的重要史料。

译者柳若梅,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俄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中俄文化交流史、世界汉语教育史。

《苏联时代的中国文学研究——波兹涅耶娃汉学论集》

俄罗斯汉学家波兹涅耶娃的论文集。俄罗斯汉学家波兹涅耶娃的研究兼及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有大量的著述及译作存世。她是俄国历史上首次完整翻译《列子》和《庄子》的学者。她认为中国的8—12世纪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并撰写了《中国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学》一文。她不仅翻译了丁玲、鲁迅等人的作品,还创作了长达56万字的《鲁迅评传》。作为苏联时代的学者,她的研究不可避免地有那个时期的烙印,然而她对鲁迅的认识不乏真知灼见,而她在分析中国古典文学时所展示出的女性特有的敏锐,使她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他山之石”。
作者简介
波兹涅耶娃(1908—1974),生于彼得堡。1932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1932至1939年,在中国列宁学校及国立远东大学任教。1944年以后,在莫斯科大学历史系任教,为该校附属东方语学院语文学系汉语文学教研室主任(1949—1959)。1946年,以论文《元稹的<莺莺传>》获语文学副博士学位。1957年,晋升高级研究员。1958年,晋升教授。发表有关中国古代文学和哲学的论文多篇;专著有《鲁迅》(1957年)、《鲁迅的生平与创作》(1959年);编译了《古代中国的无神论者、唯物论者、辩证法家(列子、杨朱、庄子)》(1967年);翻译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49年)、《鲁迅讽刺小说集》(1964年)等。
选编李明滨,北京大学俄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著有《中国文学在俄美》等;主编及合著《俄罗斯20世纪非主潮文学》《俄国文学史》《欧洲文学史》等。

本单详情

《历史上北京的俄国东正教使团》
作者:(俄)阿夫拉阿米神父 辑,柳若梅 译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83043
出版时间:2016/12/1
开本:16开
页数:259
定价:48

目录:
米亚斯尼科夫院士为中译本所作序言  
译者序
前言
引言
第一部分 使团的第一时期(1685—1864)
一、雅克萨俄罗斯人的历史
二、雅克萨俄罗斯人在北京的状况,马克西姆神父  
三、第一届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使团(1715—1728)
四、中国东正教的主教地位
五、第二届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使团(1729—1735)  
六、第三届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使团(1736—1743)
七、第四届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使团(1744—1755)
八、第五届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使团(1755—1771)
九、第六届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使团(1771—1781)
十、第七届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使团(1781—1794)
十一、第八届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使团(1794—1807)
十二、第九届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使团(1807—1821)
十三、修士大司祭亚金夫和他的使团
十四、修士大司祭彼得和第十届俄国东正教驻北京
   使团(1821—1830)
十五、第十一届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使团(1830—1840)
十六、第十二届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使团(1840—1849)
十七、第十三届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使团(1850—1858)
十八、第十四届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使团(1858—1864)
第二部分 使团的第二时期(1864—1902)
十九、独立于外交公使馆的东正教使团
二十、第十五届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使团(1864—1878)和
   帕拉季神父的学术著作
二十一、第十六届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使团(1879—1883)
    及其出版活动
二十二、第十七届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使团(1884—1896)  
二十三、第十八届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使团(1896—1902)
第三部分 其他
二十四、中国主教区
二十五、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使团的堂口
二十六、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使团的会馆
二十七、本书参考资料
附录一 俄国东正教驻华使团
附录二 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使团成员名单
附录三 给新一届北京东正教使团团长的工作守则
附录四 俄罗斯东正教驻北京使团成员已出版论著目录
附录五 使团成员的汉译东正教文献
附录六 本书涉及的东正教词汇俄汉对照表


《苏联时代的中国文学研究-波兹涅耶娃汉学论集》
作者:(俄)柳·波兹涅耶娃 著,李明滨 编选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83067
出版时间:2016/12/1
开本:16开
页数:214
定价:40

目录:
波兹涅耶娃教授的学术成就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俄译本(第二版)序言
《丁玲选集》俄译本序言
《鲁迅评传》(选)之一 与传统的决裂
《鲁迅评传》(选)之二 在中国留日学生中间
《鲁迅评传》(选)之三 外国文学研究的开端
《鲁迅评传》(选)之四 从革命浪漫主义到批判现实主义
《鲁迅评传》(选)之五 与民族遗产
《鲁迅评传》(选)之六 杂文中的讽喻形象
《鲁迅评传》(选)之七 与共产党人的联系和左翼作家联盟的建立
论《红楼梦》
中国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学
苏联的中国文学研究
莫斯科大学东方语言学院的汉语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情况
附录一:“中俄文字之交”又一页
  ——关于波兹涅耶娃著《鲁迅评传》的由来及评价
附录二:波兹涅耶娃的中国文学史观、鲁迅论与
  《文心雕龙》论
附录三:波兹涅耶娃与中国的特殊情缘
附录四:波兹涅耶娃主要学术成就
后 记


《中国新史-(外两种)》
作者:(葡)安文思、(意)利类思、(荷)许理和 著,何高济 译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83135
出版时间:2016/9/1
开本:16开
页数:247
定价:39.5

目录:
中文版序言
中译者前言
致崇高的红衣主教德斯特列阁下,法国公爵和贵族
法文版序言
第一章 中国人和外国人给中国取的名字及契丹和蛮子国
第二章 中国的广度和分界:城市和有墙村镇的数目及其他中国作者提到的特点
第三章 中国的古代及中国人对此的高风
第四章 中国的文字和语言
第五章 中国人的智慧和他们的主要典籍
第六章 中国人的礼节、典仪和节日
第七章 中国人的土木工程和建筑,特别是大运河
第八章 这个民族的非凡勤勉
第九章 中国人的船舶
第十章 中国物产的丰富中文版序言
中译者前言
致崇高的红衣主教德斯特列阁下,法国公爵和贵族
法文版序言
第一章 中国人和外国人给中国取的名字及契丹和蛮子国
第二章 中国的广度和分界:城市和有墙村镇的数目及其他中国作者提到的特点
第三章 中国的古代及中国人对此的高风
第四章 中国的文字和语言
第五章 中国人的智慧和他们的主要典籍
第六章 中国人的礼节、典仪和节日
第七章 中国人的土木工程和建筑,特别是大运河
第八章 这个民族的非凡勤勉
第九章 中国人的船舶
第十章 中国物产的丰富
第十一章 中国的贵族
第十二章 这个国家良好的政体、曼达林之间的差异以及朝廷的部门
第十三章 记十一个部,即文官六部、武将五部
第十四章 北京的其他几个部
第十五章 省的几个衙门和曼达林
第十六章 中国的大帝王及其赋人
第十七章 记北京城:皇宫四周的墙及中国主要房屋的形状
第十八章 皇城的二十座宫殿
第十九章 记皇城内的二十座特殊的宫殿
第二十章 同一范围内另外几座宫殿和庙宇
第二十一章 北京的皇家庙宇及皇帝外出进行公祭的方式
安文思传略
鞑靼战纪
安文思神父传略  [意]利类思 著 
在黄虎穴中——利类思和安文思在张献忠朝廷(644—647) [荷]许理和 著 
导 言张献忠(606—647)
利类思和安文思
耶稣会史料
灭种的观念
张献忠和基督教
张和欧洲天文学
后 记
参考书目
附录 利类思、安文思传   何高济 
信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