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购正在进行
¥35.0¥127.52.7折
距结束
已售33
本书可能仍有零售,去搜搜看吧
¥35.0¥127.52.7折
已售33

“中国学术批评书系”3册:著名学者陈平原《学术随感录》、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杨玉圣《史学评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院长刘复生《思想的余烬》。

书中有对学科评论、文学现象、文化思潮的看法,有对学科建设的总结、对学风问题的关注,也有在学术批评领域中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文章大多短小精悍,可读性强,反映了诸位学者的学养与研究轨迹。

优惠
满赠

淘书团年终盛宴| 满100送冰箱贴,满200元送读书笔记

超值换购

满39元可1元起换购文创

本书看点

16开平装,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陈平原,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北大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杨玉圣,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政法大学美国政治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美国文明史、美国宪政史、美国政治制度史的教学与研究,《史学评论》是国内第*本以史学评论为主题的学术研究成果
刘复生,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院长,《天涯》杂志特约编辑,曾获“海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海南省文艺评论奖”特别奖、海南大学“两吴科研奖”一等奖等

商品评论(1) 查看全部>>
头像 mkm*** 三星用户
2024/8/26 13:07:28

顺藤摸瓜,慢慢学习吧。











编辑推荐

陈平原《学术随感录》
本书选取了近20年来陈平原的100多则学术随感,内容涉及文化、文学、出版、教育、传媒、历史等多种研究领域。文章大多短小精悍,文风活泼,可读性强,适合学术研究者阅读使用。
文章分为三辑:“学界观察”、“出版遐想”和“书林漫话”。作者的关注范围相当宽泛,既有与其专业研究领域直接相关的如文学、教育、出版、清末民初中国社会文化的学术短文,也有旁逸斜出,漫谈北京文化、城市想象、书话典故、报刊研究的闲趣文字,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见证了中国学术文化之变迁。驳杂的文体和分散的论题背后,贯穿着作者对学术和人生的双重关注与思考,而联系两者的,恰是一个人文学者难能可贵的“人间情怀”。
本书在豆瓣网评分8.0。

【作者简介】
陈平原,1954年生。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大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全国高校一、二、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1995,1998,2003)、第一、二届王瑶学术奖优秀论文一等奖(2002,2006)、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6)、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6)等。治学之余,撰写随笔,借以关注现实人生,并保持心境的洒脱与性情的温润。

杨玉圣《史学评论》
本书由河南大学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发行,是国内第*本以史学评论为主题的学术研究成果。
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学术评论”,下编为“学术人生”。探讨了史学评论作为一门学科的可能性问题,更重要的是从史学现象、史学家及其著作的评论和分析入手,身体力行,切实从事史学评论实践。书中有对学科评论、图书评论的呼吁(如《把书评当作学问来做》《史学评论:作为一门学科的可能性》《学术书评与世界史学科建设》等),有对史学学风问题的关注(如《学风建设与世界史学科发展》《端正学风与史德建设》《史学研究应力戒虚骄之气》《应当重视考实性史学成果》),有对学科建设的总结(如《现代化研究:从学科建设的视角观察》《高校世界近代史教材建设的新收获》《美国史研究:回顾与思考》《学术》)。作者主要从事美国文明史、美国宪政史、美国政治制度史的教学与研究,书中收入了多篇美国史研究专题论文以及有关中国美国学的文章,极具参考价值。
本书是在作者多年史学评论实践的基础上,综合相关评论成果而成,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国内在史学评论开拓和研究的状态与成果。
  
【作者简介】
杨玉圣,中国政法大学美国政治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兼任《人文执坛》执行主编、《美国政治与法律》主编。主要从事美国文明史、美国宪政史、美国政治制度史的教学与研究。曾创办并主持学术批评网、美国政治与法律网。主编《学术规范导论》、《美国史研究与学术创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等。著有《中国人的美国观》、《史学评论》、《学术规范与学术批评》等。

刘复生《思想的余烬》
本书是刘复生第一部正式的文集,收录了从事学术研究以来半数左右的论文。读者可从中对刘复生的作品进行较为系统的阅读。
这些论文的写作跨越了作者十余年的不同的生命阶段,分为【思想史与文学史】【文化批评与文本分析】【学人研究与学术评议】【诗歌史论】4个小辑,其实该划分带有很多的随意性,并不能有效地反映文章的性质,只是大体上划定了作者的几个研究领域。【思想史与文学史】更多地体现了近年来作者的学术兴趣,【文化批评与文本分析】则是这种学术兴趣在文化批评领域的拓展与在批评实践上的呈现。【学人研究与学术评议】是作者对一些师友的研究成果的评述,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个案,带出对当代文学研究范式以及它们背后思想史背景的批判性思考。至于诗论,大多产生于偶然的机缘,更多娱情遣兴的色彩。收入本书,也算是一种特殊的纪念。

【作者简介】
刘复生,1970年生,山东菏泽人,北京大学文学博士,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院长,兼任海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天涯》杂志特约编辑。海南省“有突出贡献的青年专家”,海南省作家协会理事,海南省文联文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获第五届“海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首届“海南省文艺评论奖”特别奖、海南大学“两吴科研奖”一等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成果表彰奖等。著有《历史的浮桥——世纪之交“主旋律”小说研究》《海南当代新诗史稿》等,另在《文学评论》《当代作家评论》《文艺争鸣》《天涯》等杂志发表论文8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级及省级课题多项。

本单详情

《思想的余烬》
作者:刘复生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900687
出版时间:2011年6月
开本:16开
页数:320
定价:40.5元
 
目录
思想史与文学史
五四的三个三十年:当代史中的五四叙述
反思八十年代:“新启蒙主义”文学态度及其文学实践
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危机与时代意义
“主旋律”文学:尴尬的文坛地位与暧昧的文学史段落
记忆与变迁:红色娘子军与当代女性的政治策略
蜕变中的历史复现:从“革命历史小说”到“新革命历史小说”
“新革命历史小说”的身体修辞
纯文学的迷思与底层写作的陷阱
“反腐败”小说的表意模式与叙事成规
商业时代的“主旋律”
“主旋律”文学的现状与前景展望
先锋小说:改革历史的神秘化

文化批评与文本分析
另类的宗教写作:张承志宗教写作的意义
罗坎式现代化及其后果
历史的诡计与反讽
耿占春:叙事时代的抒情诗人
历史遗忘症与暖昧的个人记忆
多多诗歌写作的历史演进
无望的反抗

学人研究与学术评议
想象一个新世界
“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批判
文学史复杂性及其解释学
历史规约与文学的自律性
保留差异:文学史阐释的意义
穿越语言图绘历史
启蒙文学史观的合法性及其限度
民族主义与中国文学的百年命运
“草根”诗学的意义

诗歌史论
历史的亡魂还是现代性的幽灵
论20世纪90年代诗学批评中的“身份”问题
南方写作:中国新诗写作的可能性
后记

《史学评论》
作者:杨玉圣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0914093
出版时间:2005年6月
开本:16开
页数:348
定价:42元

目录
把书评当作学问来作(代序)
上编 史学评论
学术书评与世界史学科建设
现代化研究:从学科建设的视角观察
中国人的新发展观——评《现代化新论》
高校世界近代史教材建设的新收获——评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学风建设与世界史学科发展
端正学风与史德建设
史学成果的知识转化问题
史学研究应力戒虚骄之气
应当重视考实性史学成果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不惑之年的省思——评《中国历史学四十年》
对中国世界史研究的初步总结——评《建国以来世界史研究概述》
说三道四——关于北师大历史系的学科发展及其他
开展中国美国学史的研究——几点初步想法
中国美国学史: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兼评李本京先生等的新著
美国书籍在中国:成就与问题
八十年代的中国美国学——回顾与思考
美国史研究:回顾与思考
美国史研究的中国特色刍议
学术史研究的反思与改革——评《美国史纲(1492-1823)》
美国史若干史实辨——对《中国大百科全书》有关条目的商榷
《独立宣言》史事考——兼议美国史考实性研究
尊重学史 敬畏学术——写在《美国史研究与学术创新》面世之际
厚积薄发 历久弥新——评杨生茂著《探径集》
一个美国史研究者的足迹——评邓蜀生著《美国历史与美国人》
对美国的立体研究——《资中筠集》述评
……
下编 学问人生
史学评论:作为一门学科的可能性(代跋)

《学术随感录》
作者:陈平原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0915182
出版时间:2006年12月
开本:16开
页数:360
定价:45元

目录
自序
学界观察
学术史研究及其他
——答秦山问
与学者结缘
《学术史与规范化》序
“学术史丛书”总序
关于学术史研究
——答《文汇读书周报》记者问
有感于“学术腐败”
谁来监督中国学界
“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文存”总序
“学者追忆丛书”总序
“未刊稿”及其他
“当代学术”能否成“史”
《新时期学术发展的回瞻》序
探究“文学史”的形成
——答秦山问
“文学史”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
走出“现代文学”
反思“文学史”
文学史家的报刊研究
——以北大诸君的思路为例
《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二编》后记
我看俗文学研究
《现代学术史上的俗文学》序
俗文学研究的精神性、文学性与当代性
《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序
《早期北大文学史讲义三种》序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史”小引
评价的标准与研究者的心态
文化思维中的“落后情结”
——答李春林问
传统文化的复兴及其面临的困境
学会做梦
与对话者同在
——关于会议论文的写作策略
坦然面对新世纪
哪个“东方”?谁在“崛起”?
读书无诀窍
同一个舞台
——在2004北大中文系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学问不是评出来的
南洋大学的故事
现代史视野中的教育与文化
知识生产与文学教育
出版遐想
给人民文学出版社出谋划策
’96大陆图书掠影
如何面对先贤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丛书”简介
杂志与时代
——为《读书》20周年而作
三联的学术使命
关于《书评周刊》
兼及“青少年”与“非专家”
“学术之窗”小引
“书评网站”开场白
关于“批评”的随想
编辑的“积极”与“消极”
——读《散文小说志》原稿有感
从“世纪人文”看中国出版的变革
《读书》的文体
关于“小引”
“文学史研究丛书”总序
“台湾学术丛书”总序
“20世纪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丛书”总序
书的命运与人的精神
——答《中华读书报》记者问
“曾经北大书系”总序
《现代中国》编后(六则)
关注《现代中国》
——答《中华读书报》记者张洁宇问
“学术叙录丛刊”缘起
“尝试论丛”总序
“中国现代学术文化随笔丛书”序
君子方正,未必可欺
——关于“随笔丛书”的随想
学问家与舆论家
——“回眸《新青年》丛书”序
“寻踪丛书”总序
书画争夸点石斋
——“晚清写照丛书”总序
“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笔谈”编后
从“议程表”说起
——在“晚明与晚清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发言
《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小引
《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序
图像的北京
——在“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
发言
《北京研究书目》缘起
想象北京城的前世与今生
——答新华社记者刘江问
“教育”的边界与魅力
“左翼”、“时代”及“文学”
——在“左翼文学的时代”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与鲁迅进行精神对话
——答《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问
书林漫话
“读书俱乐部”开场白
读书与知书
——读《书林清话》
藏书楼与学术史
——读《清代藏书楼发展史》
学者与书局
——读《回忆亚东图书馆》
书肆与文人
——读《琉璃厂小志》
畅销书的学问
——读《畅销书》
书札中的文人与书局
——读《中华书局收藏现代名人书信手迹》
我爱读的书
“书信作家”胡适之
——关于《胡适书信集》
关于建立“胡适文库”的设想
建设者的姿态
——读北大版《胡适文集》有感
“大家”与“全集”
——《胡适全集》出版感言
研究视点与理论设计
——关于《十九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史》
文学意趣与史学品格
——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
“从鲁迅出发”
——读《鲁迅比较研究》
汉学家眼中的中国学者
众声喧哗与想象中国
“为了蔡先生的嘱托”
——《蔡元培年谱长编》读后
仪态万方的《点石斋画报》
书品二则
民间的记忆
文史的北京
《晚清社会与文化》序
《新世纪中国大学生(文科学士)毕业生论文精选精评文学卷》序言
《诗界革命与文学转型》序
学者也诗人
——《钟敬文遗作诗文诵读选录》序
《北大段子》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