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荡中国亲历记3册:借助德国军官、飞行员、哲学家的独特视角,结合详实的一手资料与珍贵影像,全景呈现日德战争的起因、发展与终结,见证新旧政权更迭下的中国风貌。
《青岛战时手记》:作者从一个参战者的视角,对青岛日德战事进程做了详尽的叙述,是研究一战的重要文献。
《一个德国飞行员的冒险之旅》:通过普吕肖夫的亲身经历,展现了青岛日德战争的空战场面和传奇逃亡之路。
《另眼看共和》:节选自德国哲学家凯泽林《一个哲学家的旅行日记》之中国篇,记录其在华见闻与深度思考。
- 优惠
- 超值换购
青岛日德战争丛书2册:《青岛战时手记》《一个德国飞行员的冒险之旅》
丛书取自亲身经历过青岛日德战争人士的第一手记录,或是德国驻胶州的军官、士兵,或是德国传教士,或是随军采访的美国记者。通过他们的记述,读者可以了解到,德国人为什么当初一定要占据青岛,而不是将相对容易获取、也为西方人更熟悉的厦门据为己有,可以比较客观全面地了解日德战争的起因、发展和终结的全过程,包括战争的具体真实情景,如首场日德空战的场景。丛书中既有对战事进程的详细叙述,也有对战争给青岛城市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的客观描述,包括当时青岛地区别具风格的地方风土人情等。对于读者研究和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亚洲的唯一战事是不可多得的重要历史文献,也有利于读者重新认识和了解当时的中国社会。正是因为这些亲历者在国籍、职业上的多样性,使得本套丛书极具史料价值。
——马灿荣 中国前驻德国大使
《青岛战时手记》
1914年8月至11月,日本与德国为争夺德国在青岛的殖民地,在我国山东省进行了一场力量对比悬殊的战争。本书是作者在青岛日德战争时期所作笔记,内容生动、翔实,既有对战事进程的详细叙述,也有对战争给青岛城市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客观描述,是研究一战中发生在亚洲战场的一场战事不可多得的重要历史文献。
作者简介
瓦尔德马·福勒屯(Waldemar Vollerthun,1869-1929),德国军官,德国海军元帅蒂尔皮茨的亲信。1888年加入德国海军,1910至1911年担任德军“埃姆登”号巡洋舰舰长。1912年4月至1914年3月担任胶澳总督府海军部指挥官。1914年4月至11月担任胶澳总督府国务部长。1914年青岛战争爆发后,被日军俘虏并被关进战俘营。回到德国后官至海军少将。
《一个德国飞行员的冒险之旅》
青岛日德战争期间,相对于日军四架战机和机动性极强的舰载机母舰,德军飞机势单力薄。原有两架飞机,战前撞毁一架,战时只有一架可以升空作战。
本书系德军飞行员普吕肖夫根据亲身经历所作,讲述他在这场战争中经历的多场空战场面,以及德军战败前夕,他携重要机密文件飞往江苏,历时9个月,经上海、旧金山、伦敦逃到英国的传奇经历。
作者简介
贡特·普吕肖夫,德国海军军官。1904年入伍,后被派往青岛。青岛日德战争期间驾驶鸽式战机与日军作战。日军占领青岛前夕,普吕肖夫驾驶飞机飞往江苏,历时9个月,经上海、旧金山、伦敦逃回英国,并以此传奇式的经历名声大振,成为德国一战后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被誉为“青岛飞行员”。
《另眼看共和:一个德国哲学家的中国日志》
《一个哲学家的旅行日记》成书于1919年,首版后即引起轰动。该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包括埃及、锡兰、印度等,下卷包括中国、日本、美国等。在这本书中,凯泽林以较浓的笔墨叙述了自己在中国的旅行经历及对中国哲学的认识。《一个德国哲学家的中国日志》即摘取了该书下卷第四章《远东行》之中国篇。适值辛亥革命刚刚结束,新旧政权交替之际。大致路径为香港-广州-澳门-青岛-山东其他城市-济南-北京-汉口-长江-上海,即由南至北,再由北至南,最后由上海离开中国,前往日本。
凯泽林初到中国,即感受到了弥漫中国的革命气息。作为出身贵族家庭的保守派人士,他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革命和共和制度的怀疑,以及对席卷世界的民主革命之风忧心忡忡。
纵观凯泽林的整个中国之行,也是他对中国哲学世界由浅入深、不断探索的过程。通过他的日记,不难看出他对中国儒学的极度推崇,认为中国人的道德水准通常是很高的,值得西方人学习。另一方面,他也对中国过分讲求实际的民族性格以及“庸人之气”提出了批评。
作者简介
赫尔曼·凯泽林(1880-1946),旧译盖沙令,德国社会哲学家。出生于爱沙尼亚的世袭伯爵家庭,祖父曾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顾问。在德国受教育,用德语写作,住在巴黎、柏林与爱沙尼亚的庄园里,研究哲学与地理学,1911年开始他的环球旅行,同年岁末到中国。他首创了一种超越国家、民族、文化的松散哲学,兼采众家之长,化为己用。在他看来,哲学并非仅仅为了认知世界,更重要的在于人类自身的完善。通过与各民族文化的直接接触和对话,凯泽林逐渐摈弃了欧洲学者惯有的西方中心主义,能够以平等眼光看待非西方文化中的积极部分。在此次旅行的基础上,他撰写了反映其哲学思想的代表作《一个哲学家的旅行日记》。
刘姝,生于辽宁,华侨大学中文学士。留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和汉堡大学,获日耳曼文学硕士和汉学博士学位。先后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汉堡大学汉学系、贝立兹、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语言文化中心等机构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现当代中德文学比较研究和国际汉学研究。
秦俊峰,南京大学德语系学士,德国汉堡大学国际政治系硕士。1997年进入外交部工作,先后派驻中国驻汉堡总领事馆和驻德国大使馆工作。现主要从事国际关系研究,侧重中德和中欧关系。译有《德国公使夫人日记》《德国孔夫子的中国日志》《瓦德西庚子回忆录》《另眼看共和:一个德国哲学家的中国日志》等。
《青岛战时手记》
作者:(德)瓦尔德马·福勒屯 著,刘姝、秦俊峰 译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74454
出版时间:2016/12/1
开本:16开
页数:257
定价:43
目录:
第一章:逃离
第二章:在军事总动员的最初日子里
第三章:日本发起了进攻
第四章:要塞的加固
第五章:封锁
第六章:日本军事部队的登陆和行军
第七章:前沿地带的战争
第八章:包围
第九章:炮兵的对决
第十章:攻城
第十一章:投降
《一个德国飞行员的冒险之旅》
作者:(德)贡特·普吕肖夫 著,刘姝、秦俊峰 译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71828
出版时间:2016/7/1
开本:16开
页数:205
定价:35
目录:
第一章:飞行员的苦与乐
第二章:青岛的光辉岁月
第三章:战争预警——我的“鸽”式战斗机
第四章:关于日本人的笑话
第五章:我的战斗技巧
第六章:万岁!
第七章:后的时光
第八章:在中国的稻田里
第九章:麦加文先生食鱼中毒
第十章:他们抓住了我!
第十一章:高墙和铁丝网之内
第十二章:逃跑
第十三章:泰晤河上的暗夜
第十四章:自由之路
第十五章:回归祖国
《另眼看共和-一人德国哲学家的中国日志》
作者:(德)赫尔曼·凯泽林 著,刘姝、秦俊峰 译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65421
出版时间:2015/5/1
开本:16开
页数:201
定价:32
目录:
第一章:香港
第二章:广州
第三章:澳门
第四章:青岛
第五章:穿过山东
第六章:济南府
第七章:北京
第八章:汉口
第九章:长江之旅
第十章:上海
附录 北京八月
-
《中古姓氏佚书辑校》精装,总达678页,繁体横排。以“竭泽而渔”的方式,全面辑录考辨先秦到宋元有佚文可辑的50多种古代姓氏佚书文献,汇为一编。
¥59.9 -
《丝路物语》书系第二辑全10册,以丝绸之路为主线,由专业学者撰文记述10座博物馆、400件左右精品文物,用时空线索描绘丝绸之路的卓越风华,梳理丝绸之路的文化影响
¥168.0 -
超低价19.9元!《中国大地震》,以史话的形式选取从古至今33次大地震事件,在尊重史实性,兼具通俗、科普性的基础上,以纪实的笔法,对地震灾害事件做了一次全景扫描
¥19.9 -
《冯契文集·增订版》全11卷,布面精装,既收录专深的学术著作,也汇集大量通俗性佳作。作者冯契师从金岳霖、冯友兰、汤用彤等哲学大师,著作还曾受到毛主席推荐。
¥530.0 -
“看得见的世界史”7种9册,好读、好看、好听的历史读物!引人入胜的故事,色彩斑斓的插图,扫码即听的音频,为读者了解世界历史提供了直观的纲领和精彩的细节。
¥129.0 -
著名民俗学家娄子匡力作《新年风俗志》礼盒,刷边图书+门神+福字+对联+藏书票+杯垫+红包……中国节庆研究领域的里程碑之作,详尽介绍中国21个省份的近464种年俗。
¥89.9 -
“反英雄史”三部曲,美国老牌出版社W.W.诺顿出品的新锐科学史著作。达尔文、哥白尼、拉瓦锡三位大科学家改变世界的另类人生。反套路、反传统、反高大上的英雄叙事
¥45.0 -
《江苏省志·人物志》精装全3册,总达1418页,江苏省人民政府主持编纂的大型地方资料文献,汇集从古至今各领域知名人物,是全面、系统了解江苏地方人物的重要参考书。
¥148.0 -
“中国文化经纬”系列2册:《中国古代婚俗文化》《纬书与汉代文化》。北大中文系著名土家族学者向仍旦、北大哲学系教授李中华著作。汤一介、李学勤、乐黛云等人任顾问
¥29.0 -
《丝路物语》第一辑全10册,由文物考古专家撰写,甄选国宝菁华,讲述国宝故事,配以近600幅图片,使读者在品味和欣赏文物的同时,完善对文物、丝绸之路和历史的认知。
¥189.0
★16开平装,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为一战期间唯一在亚洲的战事,日德战争揭开了东亚地区殖民角力的序幕,是中国近代史上无法绕开的一笔
★从德国军官、飞行员、哲学家的亲历记录,深入了解日德战争的利益争夺与组织动员,透视一战中的动荡中国
★生动描绘当时青岛、香港、广州、澳门、北京、上海等地区的独特风土人情,展现战争给城市与人民带来的深刻影响
★德国哲学家凯泽林的中国之行,带领读者探索辛亥革命后、新旧政权更替下的社会面貌,也有利于读者重新认识和了解当时的中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