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购正在进行
¥59.9¥1983.0折
距结束
已售38
本书可能仍有零售,去搜搜看吧
¥59.9¥1983.0折
已售38

《中古姓氏佚书辑校》精装,总达678页,繁体横排。以“竭泽而渔”的方式,全面辑录考辨先秦到宋元有佚文可辑的50多种古代姓氏佚书文献,汇为一编。

所谓姓氏书,即记载人物姓氏源流、家族宗支传衍的文献,起源于汉魏,流行于六朝、隋唐,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书按时代先后排列,深入考订,系统整理,为中古文史研究提供一份丰富、可靠的资料。

优惠
超值换购

满39元可1元起换购文创

本书看点

16开精装,凤凰出版社出版。

中古时期姓氏佚书的集大成。

姓氏书虽然看似无关紧要,实则关系到民族史、家族史、移民史、人口史、区域开放史及地方文化史,于文学史研究亦不无关系。

本书以传世文献为基础,利用石刻史料、域外汉籍,将自先秦两汉到宋元文献中有佚文可辑的五十多种古代姓氏佚书,进行全面的辑录考辨。











编辑推荐

所谓姓氏书,即记载人物姓氏源流、家族宗支传衍的文献,起源于汉魏,流行于六朝、隋唐,在中古时期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书以“竭泽而渔”的方式,以传世文献为基础,利用石刻史料、域外汉籍,将自先秦两汉到宋元文献中有佚文可辑的五十多种古代姓氏佚书,进行全面的辑录考辨,汇为一编,并按时代先后依次排列,校勘异文,改正错舛,深入考订,系统整理,从而为先秦到唐宋的文史研究提供一份内容丰富、记载可靠的研究资料。

辑校者

李德辉,湖南科技大学教授,《唐代文馆制度及其与政治和文学之关系》《唐宋时期馆驿制度及其与文学之关系研究》《晋唐两宋行记辑校》《唐宋馆驿与文学资料汇编》《李贺诗歌渊源及影响研究》等专著多种。

前言选摘

姓氏书即记载人物姓氏源流、家族宗支传衍的古书,起源于汉魏,流行于六朝隋唐,在中古时期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此后虽然归于消歇,但继之而起的家谱族谱又蔚为大国,更加壮观,其价值亦不可忽。在传统的四部分类中,姓氏书多被放置在史部谱牒类或谱系类,少数被归类到杂史类,表明为我国图书的固有品种及学术的固有门类。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姓氏书在古籍整理中一向是最受轻视、用力最少的一类,已有的成果多是针对《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辩证》《通志·氏族略》等谱系类专书的辑佚和考证,尚未顾及姓氏书的全体,无论从文献辑佚还是校勘、考证、注释等层面看,都还颇有可为。清人虽有一些姓氏书的辑本,但是一则七零八落,遗漏甚多,二则只辑佚,不校勘,更不考证、注释。今人虽也研究姓氏书,但多数是从姓氏谱牒之学入手的,研究做得专而深,于文献整理及文学研究、其他研究用力较少。打开中国知网检索,可以看到,已有的成果多是关于姓氏文化及人名研究的,针对的也是《广韵》《世本》《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辩证》《姓氏急就篇》等名著,而不是立足于上古中古姓氏书之全体的研究。另一部分成果如虞万里、任国瑞、吴建华、曹涛先生的论文,是研究姓氏谱牒之学的,而不是古籍整理的,这就为我们的进一步探索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姓氏书作为传统文献的一个重要门类,不仅其本身特色鲜明,而且在文献流传、后人征引上也自有特点,不同于其他文献。很显然,作为一类重要古籍,其文献特征及学术价值并未得到充分完满的揭示。由于对其自身特征及文献流传保存的特点都认识不够,这又妨碍了人们对它的科学整理和有效利用。可见无论从文献整理研究还是开发利用方面看,都还是留有余地的。鉴于此类古书过去学界一向用力较少,文献总量较大,学术价值较高,亡书佚书过多,且多数处于未经系统深入整理和开发利用的原始状态,有必要就其文献特点、佚文分布、主要用途及整理方法做一次深入系统的探讨,将其有用之处一一揭示出来,并根据其文献特征,就佚文辑録、文字校勘及资料编纂,提出一整套操作性强的方法,用于指导人们的古籍整理与研究。鉴于文献总量较大,文献整理和专题研究的基础薄弱,必须整合学界力量,策划较大的研究工程,可以考虑从其学术价值的揭示和研究方法的探讨入手,提出开展综合性研究的学术建议,号召国内外学术界尽早集合力量,开展此类文献的综合性的辑佚,早日编出集众多佚书于一编的文献集成。有条件的话,还应开展校勘注释考证工作,让它能够物尽其用。

一、 姓氏书的编撰背景及文献分布

汉魏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世家大族在政治、文化上有很高的地位、很大的影响,夸耀门第,区分郡望,分别士庶,是当时非常浓厚的社会风气。那时候,四方士大夫要在官场和社会上立足,就必须谙练门阀,熟悉族姓。正是适应这一需要,汉唐间士大夫,编撰了数百种姓氏书,供士子研读。学习这类书籍,掌握好这方面的专门知识,遂成为这一时期士人的时代性的选择。自魏晋到隋唐,姓氏书从婚姻到仕宦、家族和门第都派得上用场。在选官、命爵这两件事情上,门第高下都是最重要的考量标准,而门第、郡望,往往又和姓氏谱牒相连接,因此姓氏学在魏晋隋唐,有着非常雄厚的社会基础,并有国家层面的政治制度做保障,这样就确保了不会是一时之制,可以经久。而且这麽做,不仅使得新旧门第士族的地位更高,也提高了姓氏书的政治地位,强化了它的作用。即使到了唐代,门地的地位还是非常重要。那时候,三品以上的官员,或以德行,或以勛劳,或以文学而致位贵显,本来是不全靠门第立身的,门地的地位似乎受到挑战,但是传统的势力、旧有的观念仍然非常强大,那些来自前朝的衰世旧门,仍然以门地自负,依托富贵,弃廉忘耻。由于传统观念的作用,世人也以门第高下为贵,而不以官品勋劳为尚。而且,姓氏学在东晋南北朝是直接为选官服务的,是为了保证士族利益而存在的。因为和政治挂钩,姓氏学在魏晋以后就官制化了,谱系之学、谱系之书,在那一时期有明确的制度保证,风气一直延续到唐末都不曾衰歇。对此,宋儒郑樵《通志·氏族略序》开篇即有十分简明扼要的论述,云:“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历代并有图谱局,置郎、令史以掌之。仍用博通古今之儒,知撰谱事。凡百官族姓之有家状者,则上之,官为考定详实,藏于秘阁,副在左户。若私书有滥,则纠之以官籍。官籍不及,则稽之以私书,此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者也。所以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序》,(南宋)郑樵撰,王树民点校:《通志二十略》,上册,《氏族略第一》,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页。指出正是由于和官制、婚姻相结缘,用来取士和选举,姓氏书的编撰、谱系之学的研究纔能派上实际生活的用场,有了这种鲜明强烈的实用性,这种学问纔能代有传人,生生不息,而且官书和私牒在材料和叙述上可以取长补短,互纠偏失。郑氏的话,也赋予我们的研究以有益的啓发。虽然到了宋代,夸耀门第、炫耀郡望的时代风气转衰,人们已经不太讲姓氏郡望了,但是宋人对于姓氏书的研究兴趣,却反而变得空前浓厚,仍然编撰了不少的姓氏书,其中尤以叙述某个家族姓氏人物的家谱、族谱比较多见,专门的综合性的姓氏书反而比较少见了。家谱和族谱这两种书,代替了从前十分多见的总谱、郡谱、宗谱、韵谱,成为新的时代风尚。需要指出的是,宋人修谱,乃是一种起自民间的自发行为,不是由官方主持,而是由民间文士主事。官方也不再设置什麽图谱局,置郎、令史去掌管,官府不再掌管很多的士族簿状,私家却开始有谱系了。随着士族和门阀的消亡,姓氏谱牒和婚姻、选举脱节,官之选举,不再“由于簿状”;家之婚姻,也不再“由于谱系”,而是各自另有依据,官方主持的谱牒之学失去了社会政治基础,归于消亡,声势不再。民间修谱,秉承和弘扬的乃是一种不忘祖宗的宗族文化观念,而不是汉唐式的士族、门阀观念,更无官学色彩可言。虽然在性质上别是一系,但汉唐的谱牒和宋明的家谱是一脉相承的。若是忽略其差异,而专从文献渊源和流变上去辨析其承传变异之点,发掘其前后联系,则对于文献辑佚和校勘注释将大有好处。宋人尽管热衷修谱,但也面临资料缺失,叙述无由的苦恼。出于对相关史料的需要,他们常常必须根据新的编撰目的和要求,对前代流传下来的旧谱改编节録,征引称述,让它以不同的面貌存在,因此姓氏书的辑佚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应做综合的考察,知道还有名亡实不亡的情况存在,并非尽是亡书。这些特点,应该引起充分的注意,不能将二者割裂。

此外,宋人还特别喜欢综辑文献,分门别类编撰出大大小小的类书,将前代及本朝的同类文献,集中编排,分条摘引,以见其源流演变之迹。故在宋代,类书是保存前代及本朝姓氏书的佚文最多的文献门类。十多种宋人编撰的类书中,都设有“姓氏”一门,广引古书,叙述姓氏之事。从材料来源看,显然都是辑録前代和当代的姓氏书而编成,并非都是编者的新撰,但是因成书年代较早,故里面还是保存了很多今天所不传的古姓氏书的文字,只是未能一一注明出处而已。宋代还特别喜欢刊刻不同种类的诗文总集及文人别集,这两类文献之中,也有宋人编撰的大量的家谱、宗谱、族谱,或作者代为他人撰写的家谱、族谱的序跋或题记。此外,宋人编撰的晋唐文人别集、总集的注解中,也引用有为数不等的姓氏书的文字。宋人还特别喜欢考证辩论,不少宋代文人学者都长于文献考据之学,为此而编撰过很多的野史、笔记、杂考、杂纂,而以考证和评论文字居多,其中也有不少属于姓系谱牒之学的内容。上述这些子史杂着,林林总总,每一小类的内部都各有数十种书,其中也有一些引及姓氏书的佚文或是相关考证文字的。

前文所述,还仅仅是就宋代姓氏书的文献分布而言,尚未顾及姓氏书在古籍中的文献分布这个大问题。至于宋代以前及以后的五经古注、字书韵书、正史和编年史的旧注、子书古注、类书杂纂、说部之书里面,可供辑録的姓氏书的文字就更多了,乃至集部的文学类书籍里面,都有文可辑。唐宋以下的数十种专门的姓氏书,多数内容都是来自前代及本朝的姓氏书,其文字本身就是从摘録和辑佚而来。后来,这些书又成为更晚的姓氏书及家谱族谱、经史古注及类书的摘録和征引对象。像这様的书,更是辑佚的渊薮,当善加利用。

以上论述了姓氏书的编撰由来、文献分布及流传特点,表明关键的朝代在于唐宋,特别是宋代,无论从文献种类、性质还是姓氏谱牒之学的具体内容看,宋代都是从上古、中古的古典时代过渡到近世的关键朝代。由宋而下,风气演进,至于元明,民间仍然十分重视编撰家谱、族谱,只是综合性的叙述一国一地姓氏家族人物的总汇式的姓氏书,已经十分少见了,族谱、家谱则到处都有,沿袭的仍是宋代风尚。直到清代,类似的著述仍然不时可见,都是起自民间,自发自愿,从南到北,全面开花,数量和种类多得难以计算。南宋初,郑樵编《通志》,其中《艺文略四》“谱系类”,汇总历代的姓氏学著作,不论存亡,兼收并蓄,蔚为大观。下设帝系、皇族、总谱、韵谱、郡谱、家谱等六个小类,共辑出姓氏书一百七十部,二千四百一十一卷。其中帝系十九部、七十二卷。皇族戚里二十部、百五十三卷。总谱四十三部、一千七十四卷。韵谱八部、五十八卷。郡谱十二部、八百四十九卷。家谱六十八部、二百五卷,搜罗几无遗漏。前人的撰述虽繁,但后来絶大多数都失传了。现在能看到的同类著作,时代属于中古,而又专记士族的,只有唐人林宝的《元和姓纂》、宋人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辨证》和章定的《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王应麟的《姓氏急就篇》。以上四书,多记周秦汉唐两宋人物,叙其姓氏起源、郡望、世系、姓名、官职、封爵。各姓人物,去除重复,多达五万余。除此四书以外,均为亡书佚书,至今未有全辑全校本。遍查古籍,有佚文可供辑録的尚有四十余种,只要对其精心搜辑,严格考辨,科学编排,编撰出来的书,就将对世人有用。若以传世文献为基础,利用现有的石刻史料、域外汉籍,对其加以校勘比对、考证帮助,这些看似无用的资料,就将变得有用了。若能将这些零碎散乱的佚书佚文作为一个有独特价值的学术整体来对待,加以开发利用,那就更有意义了。只要我们不畏繁难,广事搜罗,互相参校,深入考订,做深入系统的整理,就能为先秦到唐宋的文史研究提供内容丰富、记载可靠的研究资料,学术价值较高。清人孙星衍曰:“姓氏与郡望相属,乃知宗派所出……及宋南迁,士夫复多丧其谱牒,至明太祖不能举曾、高之名。其后官无谱局,私撰家状者率皆未见古书,不能远考汉唐世数。数典而忘其祖,非族而神不歆,实搢绅先生之所耻。”(清)孙星衍:《校补元和姓纂四校记辑本序》,(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孙望审定,陶敏、郁贤皓整理:《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卷首,中华书局1994年版,上册,第4页。岑仲勉先生在1940年代,感于族姓之学衰亡沦替,遂发愤而作《元和姓纂四校记》,其《自序》首云:“姓氏之不知,民族乌乎立?先进之国,类皆置重谱牒,凡以严内外之防,明种族之别也。”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记自序》,(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孙望审定,陶敏、郁贤皓整理:《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卷首,中华书局1994年版,上册,第7页。可见古人姓氏书之作,确有深意。而上古、中古的文史研究,均以人物研究为起点,为重点。离开了这个支点,一切的后续研究都无从谈起。可是,却存在巨大的资料缺失。当今的各项研究,对于人物研究的依赖越来越大,但传世的资料却是有限的,更何况有限的资料还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人物研究的面是如此之广,不会只集中在名人身上。除了少数人为史上名人,正史有记载外,其余多数为不知名者,社会下层人物,旧史多无记载,要考索他们的生平和学术,非借助姓氏书不可。姓氏书的体例是以族系为准记载各姓人物,不是以身份为准的,一般会要以族系为单位,将各地各姓的代表性人物,按照世系次序依次记述。在排列上,不是以官位大小为序,而是以族姓昭穆、兄弟排行为准,按照辈分高低依次往下载録,一般会记到名字、官爵、赠謚、子嗣、著述等几个方面。加上它在品种上还包括帝系、皇族、总谱、韵谱、郡谱、家谱等六个不同类别,从中央到地方,从上层到下层,各个州郡、各级人物都会讲到,不会有大的遗漏,这就保证了其在记述上的全面性和可靠性。特别是总谱,乃是取各个州郡的私家谱牒、汇编各种族谱、宗谱的资料而成,全面覆盖了一个国家、多个地域的不同宗族,相当有代表性。宗谱和家谱则细化到具体的家族和家庭,记得更详尽,也更确切。六个类型互补,就保证了姓氏书在叙述上的全面性、概括性和代表性。姓氏书的重要性,正是在这些细节上得到充分的展现。此类书虽然看似无关紧要,实则关系到民族史、家族史、移民史、人口史、区域开发史及地方文化史,于文学史研究亦不无关系。时至今日,这些研究都遭遇到程度不等的瓶颈,大家都在想方设法寻求突破。要想将上述研究引向深入,从以往投入不够的较为冷僻的文献史料整理入手,拓展学术资源,未尝不是一个有效的途经。

基于以上的考虑,我们觉得很有必要编撰一部集成性的姓氏书,书名根据佚文的文献分布情况,拟定为“中古姓氏佚书辑校”。全书的研究目标,是对明清以前的关于姓氏的佚书佚文,做一次全面的辑録和考辨。姓氏书多亡佚于宋,宋以后虽也续有编撰,但已非主流。继之而起的家谱族谱,已经流于庸俗寻常,和纯粹的姓氏书已经不是一事了,故重点的搜辑对象应当确定在元代以前,以切合选题中确定的“中古”之意。这麽做,目的在于为文史研究提供一份新的有用的资料,拓展文史研究的探索面,丰富研究的学术资源。具体的做法是首先进行文献普查,摸清佚书佚文的底子,然后广泛搜集佚文,分别注明出处,通过各种校勘方法,改正所辑文字的讹、脱、衍、倒。鉴于姓氏书的内容多陈陈相因,因袭前代,因缘附会,颇有矛盾之处及不实之词,对于这些诸书记载的互异之处及错误之点,亦应当稍事考订,稍加帮助,使得整理出来的姓氏书,更为完整少误,更便理解和使用。为此,我们将特别强调文字校勘和文献辨僞,凡底本文字有讹、夺、衍、倒,均加校勘;有自他书窜入的僞文,必加指正。具体的操作,将采用定本附校勘记的方法,先是正底本文字的谬误,再写出相应的校勘记,以为帮助。凡误标书名的来自他书的文字,均指出其真正出处,还其旧貌。前人校勘弄错了的问题,亦尽量指正。经过这样整理的姓氏书,相信将更为科学。本书将十分重视校勘考证,相关佚文互相对照,互相发明,以便揭发和纠正引文中存在的问题。这些工作,补前人所未及,提高了姓氏佚书的学术价值,使其能够更好地为今人所用,颇有意义。

二、 姓氏书的学术价值及主要用途

对于古代姓氏书的学术价值,当代很多人是缺乏充分理解和必要认识的。

... ...

本单详情

《中古姓氏佚书辑校》
作者:李德辉 辑校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32295
出版时间:2020/7/1
开本:16开
页数:678
定价:198

目录:

前言1
凡例1

帝繫
世本
太史公自序(西漢)司馬遷
漢書·叙傳(東漢)班固
潛夫論·志氏姓(東漢)王符
潛夫論·五德志(東漢)王符
風俗通·姓氏篇(東漢)應劭
世族譜(西晉)杜預
複姓録(東晉)傅餘頠
庾氏譜(東晉)庾某
魏世譜(東晉)孫盛
蜀世譜(東晉)孫盛
譜叙(西晉)華嶠
帝王世紀(東晉)皇甫謐
荀氏家傳(劉宋)荀伯子
帝系譜(南朝)張愔
陸氏譜(南朝)闕名
姓苑(劉宋)何承天
陶氏家傳(南朝)陶某
百家集譜(南齊)王儉
王氏譜(南朝)王某
姓譜(南朝)佚名
百家譜(梁)王僧孺
宋書·自序(梁)沈約
魏書·自序(北齊)魏收
劉氏譜(梁)王僧孺
姓氏英賢譜(梁)賈執
孔氏家傳(南北朝)闕名
大唐氏族志(唐)高士廉
唐貞觀八年條舉氏族事件(唐)高士廉
禮記注疏·姓族(唐)孔穎達
春秋左傳注疏·隱公八年(唐)孔穎達
周禮注疏·大宗伯(唐)賈公彦
姓氏譜(唐)許敬宗
唐官姓氏記(唐)李利涉
編古命氏(唐)李利涉
姓源韻譜(唐)曹大宗
劉氏譜考(唐)劉知幾
貞觀政要(唐)吴兢
大唐姓族系録(唐)柳冲
百氏譜(唐)裴揚休
皇室新譜(唐)李林甫
天下郡望姓氏族譜(唐)李林甫
百家類例(唐)孔至
姓氏雜録(唐)孔至
皇家永泰譜(唐)柳芳
《河南于氏家譜》後序(唐)于邵
大唐皇室新譜(唐)李衢
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唐)闕名
敦煌石室所出姓氏書殘本四種(唐)闕名
諱行録(唐)佚名
唐會要·氏族(五代)王溥
謝氏系譜(北宋)闕名
文氏家譜(北宋)文彦博
《續家譜》序(北宋)范仲淹
《歐陽氏譜圖》序(北宋)歐陽修
蘇氏族譜(北宋)蘇洵
邵氏聞見録(北宋)邵伯温
馬氏南唐書·世裔譜(北宋)馬令
夢溪筆談·雜志(北宋)沈括
姓解(北宋)邵思
《楊氏世譜》序(北宋)楊傑
許氏世譜(北宋)王安石
麈史·姓氏(北宋)王得臣
朱氏世譜(北宋)朱長文
千姓編(北宋)吴可幾
《通志·氏族略》序(南宋)鄭樵
《古今姓氏書辯證》序(南宋)高棐鄧椿年
左氏博議·譜牒論(南宋)吕祖謙
《婺源茶院朱氏世譜》後序(南宋)朱熹
《湖州葉氏族譜》序(南宋)葉適
《家譜》後序(南宋)李石
代家德麟作《重修家譜》序(南宋)李石
《後杜應氏宗譜》序(南宋)陳亮
學林·同姓(南宋)王觀國
容齋隨筆·姓氏不可考(南宋)洪邁
容齋隨筆·唐書世系表(南宋)洪邁
梁谿漫志(南宋)費衮
路史(南宋)羅泌
古今合璧事類備要·氏族門(南宋)謝維新
闕里譜系(南宋)黄震
《姜山族譜》序(南宋)黄震
《王氏族譜》序(南宋)陳著
書《蔣氏族譜》後(南宋)陳著
書《河南上程氏宜振録》後(南宋)程文
古今源流至論·歷代世譜(南宋)林駉
古今源流至論·氏姓(南宋)林駉
游宦紀聞(南宋)張世南
群書考索·氏族篇(南宋)章如愚
《王氏族譜》序(南宋)劉辰翁
《泰和胡氏族譜》序(南宋)劉辰翁
《吴氏族譜》序(南宋)劉辰翁
《趙氏族譜》序(南宋)牟巘
題《西秦張氏世譜》後(南宋)牟巘
隨隱漫録(南宋)陳世崇
《王氏家譜》記(南宋)林景熙
《隱居通議·劉氏族譜》序(元)劉壎
《清江皮氏世譜》序(元)吴澄
《井岡陳氏族譜》序(元)吴澄
《廬陵王氏世譜》序(元)吴澄
《詹氏族譜》序(元)吴澄
《豐城縣孫氏世譜》序(元)吴澄
《鄧氏族譜》後序(元)吴澄
《羅山曾氏族譜》序(元)吴澄
《廬陵婁氏家譜》序(元)吴澄
《睢陽王氏家譜》引(元)吴澄
《青雲吴氏族譜》序(元)吴澄
《横岡熊氏族譜》後序(元)吴澄
《豐城徐氏族譜》序(元)吴澄
《珠溪余氏族譜》序(元)吴澄
《東川陳氏族譜》序(元)吴澄
《桐木韓氏族譜》序(元)吴澄
《宜黄譚氏族譜》序(元)吴澄
《竇氏世譜》序(元)吴澄
《龔氏族譜》序(元)吴澄
《宜黄吴氏族譜》序(元)吴澄
《龍雲李氏族譜》序(元)吴澄
《宜黄曹氏族譜》序(元)吴澄
《巴塘黄氏族譜》序(元)吴澄
《吕城劉氏族譜》序(元)吴澄
《金谿吴氏族譜》序(元)吴澄
《雲蓋鄉董氏族譜》序(元)吴澄
《中山趙氏家譜》序(元)吴澄
題吴德昭《世家譜》(元)吴澄
跋長清趙氏《述先録》(元)吴澄
題《盧龍趙氏世家譜》後(元)吴澄
趙郡李氏世譜(元)趙孟頫
《闕里譜系》序(元)趙孟頫
《張氏宗譜》序(元)袁桷
《廬陵羅氏世譜》序(元)袁桷
《臨川危氏族譜》序(元)袁桷
書《茅生家譜》(元)袁桷
書《江陵唐氏族譜》後(元)袁桷
題《潘伯潤家譜》(元)袁桷
書張子仁少監《族譜》後(元)袁桷
《防里歐陽氏族譜》序(元)歐陽玄
《彭氏族譜》序(元)歐陽玄
《白石周氏族譜》序(元)歐陽玄
《後林周氏譜》序(元)歐陽玄
《廬陵中州劉氏族譜》序(元)歐陽玄
題《劉氏族譜》(元)許有壬
題《莆田黄氏族譜》(元)許有壬
《孔氏譜系》後題(元)宋濓
南村輟耕録·氏族(元)陶宗儀
南村輟耕録·陶氏二譜(元)陶宗儀
《章氏族譜》序(明)王禕
《隴西汪氏世譜》序(明)楊榮
水東日記·陸放翁家訓(明)葉盛
水東日記·各姓宗圖(明)葉盛
大學衍義補(明)丘濬
稗編·氏族·論氏族譜(明)唐順之
續通志·氏族略·總叙(清)四庫館臣
續通志·氏族略·總論(清)四庫館臣

引用書目
後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