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文学女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名作《猫眼》精装珍藏版,布克奖提名小说。讲述女孩之间的“权力游戏”,揭开女性成长共同的伤疤。学者戴锦华、媒体人洪晃推荐!
“透过这颗猫眼弹珠,我看到了我的整个人生。”
画家伊莱恩时隔多年回到家乡,等待她的是挥之不去的“童年阴影”——科迪莉亚,她的挚友与敌人,她的痛苦的制造者——孤立、敌视、精神暴力,成年后的伊莱恩仍无法走出那段至暗岁月。其实,只要狠心反击一次……
- 优惠
- 超值换购

- 热销小说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1939年生,加拿大著名小说家、诗人、文学评论家,国际女权运动在文学领域的重要人物,经典名作《使女的故事》的作者,布克奖、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卡夫卡文学奖得主,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她的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畅销50余国,与莎士比亚的作品一起进入名校教学大纲。
阿特伍德获得过140多项世界文学重磅奖项,塑造了一系列形态各异的女性形象,自20世纪60年代起,始终引领着世界文学。
1988年,也就是《使女的故事》出版3年后,49岁的她选择直面过去的世界,根据亲身经历书写一个真实的故事。作为一个昆虫学家的女儿,她童年的大部分时间在野外度过,6岁起便开始写诗、创作小说和话剧,17岁那年当众宣布写作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猫眼》通过对往事的追忆,不仅将在传统小说中被边缘化的女性友谊题材置于舞台中央,更深入探寻了女性友谊中虚假的一面,以致命的准确性揭开了女性成长过程中共同的伤疤。
黄协安,资深译者,学者,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教授、博导。译有《静物》《吹口哨的女人》《众生安眠》等多部经典文学作品。
《猫眼》
作者:【加】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著,黄协安/译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5912187
出版时间:2022年4月
开本:32开
页数:441
定价:88元
目录
一 铁肺 / 001
二 锡纸 / 011
三 帝国灯笼裤 / 039
四 致命的颠茄 / 083
五 绞干机 / 113
六 猫 眼 / 153
七 永远保佑我们的圣母玛利亚 / 181
八 半张脸 / 205
九 麻风病 / 233
十 人体素描 / 273
-
仅16.8元!《论语新探》作为曾被毛泽东肯定的“批孔”著作,使赵纪彬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四人帮”利用,卷入儒法斗争和批林批孔运动。本书虽在学界颇有争议,但仍是现代较有影响的分析和批判孔子思想的学术著作。
¥16.8 -
花与诗融汇的植物志《狄金森的花园》精装,资深狄金森研究学者朱迪丝·法尔引用大量一手资料,解读狄金森诗歌中暗含的“花语”,细述她借花向亲友及爱人传递的情谊。
¥36.0 -
古籍影印《文章缘起》,龙纹锦帛函套,泾县手工宣纸,筒子页。商务印书馆出版,一函一册,据文津阁四库全书原大原色原样仿真影印,乃欣赏、抄写、收藏的上佳之选。
¥169.0 -
“百代诗话之祖”《诗品》,南朝钟嵘撰,据文津阁四库全书原大原色原样仿真影印。龙纹锦帛函套,宣纸筒子页印刷,商务印书馆出版,乃欣赏、抄写、收藏的上佳之选。
¥169.0 -
古籍影印《本事诗》,龙纹锦帛函套,泾县手工宣纸,筒子页。商务印书馆出版,一函一册,据文津阁四库全书原大原色原样仿真影印,乃欣赏、抄写、收藏的上佳之选。
¥169.0 -
豆瓣9.0高分图书《我听见了时间:崛起的中国90后诗人》全两册,全国唯*中央级诗歌刊物《诗刊》编辑出品,收录120位诗人共约770首诗作,总达742页,32开精装。
¥28.0 -
台版书《史记今注》全6册,马英九专序推荐!民国时期的知名文人马持盈注译,繁体竖排。1979年7月初版、2010年7月二印,布面精装带护封【本书由合作商代发,3个工作日内发货,需单独下单】
¥750.0 -
挪威作家克瑙斯高“四季”随笔系列全4册,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发现日常事物的细节之美,融合回忆、想象和一万个细节的文学素描。全彩复刻西欧艺术家的精美原版插图,带来文学与艺术的双重享受。
¥129.0 -
《喻血轮集》全两册,布面精装,收录民国著名报人、哀情小说大家喻血轮于民国时期的全部文字作品,近百万言,繁体横排,总达1133页。知名出版人眉睫编校整理。
¥99.0 -
《众多未来》精装,集结普利策诗歌奖得主、美国当代重量级诗人乔丽·格雷厄姆四十年创作精华,比较完整地展现她诗歌的全貌。知名译者金雯译注。
¥22.0
★32开精装,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随书附赠《猫眼》风物名录折页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加拿大著名小说家、诗人、文学评论家,国际女权运动在文学领域的重要人物,经典名作《使女的故事》的作者,布克奖、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卡夫卡文学奖得主,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
★《猫眼》因极富色彩的语言和细致入微的描述入围1988年布克奖
★这部贯穿了阿特伍德青春岁月和中年成熟期的小说,被认为是阿特伍德*具自传性的作品
★以追忆似水流年般的笔触,跨越四十多年的光阴岁月,试图为“所有那些已从童年消失的东西建立一个文学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