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购正在进行
¥32.0¥1102.9折
距结束
已售16
本书可能仍有零售,去搜搜看吧
¥32.0¥1102.9折
已售16

“实用中医古籍丛书”8册,荟萃8部中医古籍,历代名医专著原文+简体点校+插图,叙述条理清晰,理论阐释透彻,是现代中医药学习者、研究者和从业者的临床参考资料。

本系列收入中医基础、方药、临床、医论、医话、医案等方面的专著,包括我国第*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外科医学经典著作《外科正宗》、具有广泛影响的实用妇科名著《妇科玉尺》等等,注释言简意明,要语颇多见地,对于临症用药和研究历代名医之学术经验深具参考价值。

优惠
超值换购

满39元可1元起换购文创

本书看点

32开平装,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所选皆为历代名家名作,在中医领域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千百年来对中医发展、乃至对西医都有深远影响
内容简明扼要,叙述条理清晰,理论阐释透彻,符合临床实际
药物功效比较全面,可弥补目前教科书中药物功效的不足,拓展治疗用药的范围
可供医务工作者、科研工作者、医学院校师生研究、学习、使用

友情提示:所载药方仅供参考,须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灵活应用,更不能以其取代医学专业治疗










编辑推荐

《温疫论》
《温疫论》是我国第*部温病学专著,为明代医家吴有性撰著。成于明崇祯壬午年(1642)。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50篇,论述原病、温疫初起、传变不常、发斑等;下卷37篇,述及杂气、蛔厥等病症。作者汇萃前人对疫病的论述,结合自己毕生治疗温疫病心得和经验,系统地论述了温疫的病因、发病条件、传染方式、病变特点以及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法方药等。
书中首创温疫病因学说,揭示出“邪从口鼻而入”的侵袭途径,明晰温疫与伤寒之区别,总结创新出温疫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温疫论》立论明确,观点鲜明,切合临床实际,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外感热病学重要的参考著作。
【作者简介】
吴有性(1582-1652),字又可,江苏吴县东山人。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其学说为后世所推崇,亦是后代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

《笔花医镜》
又名《卫生便览》,系清·江涵暾原著。全书共分四卷。
卷一是四诊、八纲及外感内伤、虚劳等的辩证论治原则。
卷二是脏腑证治。主要是内科杂病的论治原则及方药。以脏腑为纲,以十二经分部,以表里、虚实、寒热为目。先明病因病机,再叙证候表现,后列方药。药物均按功用分为温、清、补、泻四个队,又按药力之缓急分为猛将与次将两类。选方皆常用有效简便者。
卷三为儿科病。
卷四为妇产科病。该书特点是 简明扼要,浅显易能,便于初学者以简驭繁。实为中医学习入门之著作。
本书据光绪八年(1882年)内江刊本重校排印,供初学中医者阅读之用。
【作者简介】
江涵暾,名秋,字涵暾,号笔花,浙江归安人。嘉庆十三年(1808年)二甲第八十九名进士,官广东会同知县。素精医术,著《笔花医镜》。

《妇科玉尺》
《妇科玉尺》是一部有广泛影响的实用妇科名著。全书六卷,分为求嗣、月经、胎前、小产、临产、产后、带下、崩漏及妇女杂病九篇,系统介绍各种妇科疾病的病因、证候、治疗原则及应用方药。每篇先有概述,次列脉法,后附方剂,间有按语。概述与脉法皆采自古典医籍,多至精至当之论。选方皆屡用屡效之验方,按语则是作者个人见解与心得体会。
《妇科玉尺》重点突出,论理透彻,理法方药俱备,论述诸病证治,平正可法,意在示人以规矩准绳,提供规范,是一部非常实用的妇科临床专著。其中求嗣门并兼述男女不育不孕之病因证治,颇具特色。
【作者简介】
沈金鳌(1717-1776),清代医家。字芊绿,号汲门、再平、尊生老人,江苏无锡人。

《诊宗三昧》
《诊宗三昧》又名《石顽老人诊宗三昧》,系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张璐撰写的诊法专著。全书一卷,十二篇。l~2篇阐明医学宗旨,3~6篇专论脉位 、脉象、经络之常与变,7篇详载32种脉象,8篇详述古今辨证论脉异同及脉 证不合等,9~12篇讨论脉之顺逆与妇婴之脉。《诊宗三昧》文语隽永,论理透彻,是中医临床医师及诊法研究者的经典参考书。
【作者简介】
张璐(1617-1699),明末清初医学家。字路玉,晚号石顽老人,江南长州人(今江苏苏州)。作品有《伤寒缵论》《伤寒绪论》《伤寒兼证析义》《张氏医通》《千金方衍义》《本经逢原》《诊宗三昧》等。与喻昌、吴谦齐名,被称为我国清初三大医家之一。

《外科正宗》
本书由明代著名外科医家陈实功所撰,是中医外科发展至清代形成三大学派之一正宗派的代表。全书系统总结了明以前外科学术成就,阐述了120多种外科病症的证治,理法方药齐备。
本书特点:临证以脏腑、经络、气血为辨证纲领,内治以消、托、补为主,外治重视刀针、药蚀等法,尤其是正确处理内治法与外治法的关系,内外治并重,论病详尽,治法精当,论述结合自己多年的临证心得体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用价值大,对外科临床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其“列证*详,论治*精”,是当今中国医外科工作者的***之书。
本次整理选用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刻本为底本,同时选取多种校本反复比勘,以期成为高质量的精校范本。书前撰有导读,书末附有方剂索引,方便读者学习和查阅。
【作者简介】
陈实功(1555-1636),明代外科学家。从事外科四十余载,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积累了丰富的治病经验。由于当时身处封建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内科,轻视外科,这是因为外科医学同内科医学相比较而言,外科医学缺少详尽的基础理论。陈实功在往常的治病行医中已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其《外科正宗》向以“列症*详,论治*精”著称,反应了明朝以前我国外科学的重要成就。

《妇人大全良方》
本书为南宋著名医家陈自明撰著。陈自明生于世医之家,自幼熟读家藏医籍,又遍行东南,尽索方书以观,遂著名于时,普任建康府明道书院医学教喻。因虑妇科医著纲领散漫,节目疏略,医者难以深究遍览,因而采摭诸家之善,附以家传经验方,于嘉熙元年(1237)撰成此书。本书共24卷,分调经、众疾、求嗣、胎教、妊娠、坐月、产难及产后8门,每门又分若干症证,菜260余论,分述各种妇科疾病的病因、证候及治法方药,并附有部分医案。其内容丰富实用,成为当时*受欢迎的妇产科专著,并为后世妇产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次整理,以保持该书原貌、又经清人校勘的《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并选择多种对校本和他校本精心点校而成,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作者简介】
陈自明(1190-1270),南宋医学家,字良甫,一作良父,晚年自号药隐老人,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与崔嘉彦、严用和、危亦林、龚廷贤、李梴、龚居中、喻昌、黄宫绣、谢星焕并列为江西历史上十大名医。著有《管见大全良方》、《妇人大全良方》、《外科精要》等。
陈自明出身于中医世家,从小随父学医。14岁即已通晓《内经》、《神农本草经》、 陈自明画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医学著作,并将名家医论与祖传经验相结合,在临床实践中加以应用。当时有一乡妇怀孕得病,一到中午就痛苦不堪,泪流不止,很多医生束手无策。陈自明知道后遣人告诉其家属:这是内脏燥热引起的,应用大枣汤治。病人家属不信,请人查证医书,正如陈自明所说,用此方一剂病就好了。成年后,医术精进,名扬四方。

《四诊抉微》
本书为中医的诊断学专书。作者博采《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等古典医籍理论及后世诸家之说,类例相从,更参一己之所得:编撰而成。
作者指出,中医诊断学当四诊并重,缺一不可,故依次讨论“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依据显现的各方面的症状、体征,说明疾病的原因、病机及诊断。在“望诊”中,详论了颜面、口、鼻、耳、目、齿、舌等部位的各种形色变化及小儿“指纹”观察方法。在“闻诊”中,主要说明怎样听取病人的声息语言。在“问诊”中,着重阐释了“十问篇”。在“切诊”中,首先总论脉诊的部位、方法、注意事项、平脉十病脉等,然后根据《濒湖脉学》解析了各种脉象的体状、鉴别、主病、抉微等。全书共八卷。又有管窥附余于后,是作者对脉学有关问题的见解,亦有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林之翰,字宪百,号慎庵,清代苕东人。其所著《四诊抉微》为论述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专书。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本书为明代著名医家缪希雍撰,共四卷。卷一至卷三乃缪氏治疗内、外、妇、儿等科常见病的心得体会、临床验案和所用效方。其论中风多内虚暗风,所立吐血三要法以及创制的不少新方,对后世均有较大的影响。卷四为炮炙大法和用药凡例,收载了439种常用药物的炮炙方法、畏恶禁忌,以及丸散膏丹的修制规范和汤药的煎服法等。
自问世以来,广为流传,代有刊刻,目前国内传本约20余种。本次整理以明天启三年(1623)刻本为底本,参照其他刻本重新整理。书前撰有导读, 便于读者学习。
【作者简介】
缪希雍,明末著名医药学家。字仲淳,号慕台,海虞(今江苏常熟虞山)人,生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卒于天启七年(1627)。幼年丧父,家道中落,又屡患疾病,故深究医理,精研药学,于临床各科无所不通,治病多奇效,名振于时。除著有本书外,尚有《本草经疏》三十卷、《本草单方》十九卷。

本单详情

《温疫论》
作者:(明)吴有性
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0834183
出版时间:2011-5
开本:32开
页数:76
定价:5元

目录
卷上
  原病
  温疫初起
  传变不常
  急证急攻
  表里分传
  热邪散漫
  内壅不汗
  下后脉浮
  下后脉复沉
  下后脉复沉
  邪气复聚
  下后身后热
  下后脉反数
  因证数攻
  病愈结存
  下格
  注意逐邪勿拘结粪
  蓄血
  发黄
  邪在胸膈
  辨明伤寒时疫
  发斑战汗合论
  战汗
  自汗
  盗汗
  狂汗
  发斑
  数下亡阴
  ……
卷下


《笔花医镜》
作者:(清)江涵暾
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7530825488
出版时间:2012-1
开本:32开
页数:78
定价:8

目录
卷之一
诊脉歌
望舌色
望闻问切论
表里虚实寒热辨
内伤外感杂治说
伤寒证治
虚劳论治
疫痢疟肿论治
首卷列方
卷之二
心部
肝部
脾部
肺部
肾部
胃部
膀胱部
胆部
大肠部
小肠部
三焦部
心包络部
卷之三
儿科证治
儿科论治
初生保治
外热内热辨
非惊论
痰火闭症
木侮土症
大惊猝恐
夜啼
吐泻
伤暑
食积痞积虫积痰积水积
疳症
盗汗自汗
咳嗽
解颅龟胸龟背
儿科列方
卷之四
女科证治
女科证论
室女
月经
肝气
带下
嗣孕
胎前诸症
临产将护法
产后诸症
妇人科列方


《妇科玉尺》
作者:(清)沈金鳌
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7530828169
出版时间:2013/5/1
开本:32开
页数:176
定价:15

目录
卷一
求嗣
脉法
进火有法
择鼎有诀
男女情兴
氤氲有时
胎孕所由
炼精之法
秦桂丸辨
无子之由
治男女求嗣方
附前人效方
月经
脉法
月水不调
月闭
经血暴下
来止腹痛
血色痛块
热入血室
室女寡妇师尼
治月经病方
卷二
胎前
脉法
恶阻
胎动不安
胎漏
妊娠伤寒
孕痈
产前白带
预防难产
双胎品胎鬼胎
胎前不治症
逐月养胎法
受胎保护
治胎前病方
秦氏世传逐月养胎方
卷三
小产
脉法
堕月台
治小产病方
临产
脉法
产难
死胎
胞衣不下                                                                        

《诊宗三昧》
作者:张璐
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7530825526
出版时间:2012/1/1
开本:32开
页数:59
定价:6

目录
宗旨
医学
色J咏
脉位
脉象
经络
师传
 浮沉
 迟数
 滑涩
 虚实
 弦缓
 洪微
 紧弱
 长短
 大小
 芤濡
 动伏
 细疾
 牢革
 促结
 代散
 清浊
口问
 问三焦命门脉
 问神门脉
 问冲阳太溪脉
 问反关脉
 问人迎气口脉
 问初诊久按不同说
 问病同脉异等治
 问节庵从脉从证等治
 问《内经》脉有阴阳说
 问长沙高章纲蝶卑损脉法
 问辨声色法
 问脉沉温补转剧治法
逆顺
异脉
妇人
婴儿


《外科正宗》
作者:(明)陈实功
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7530810987
出版时间:2011/5/1
开本:32开
页数:344
定价:18

目录
卷之一
痈疽原委论第
痈疽治法总论第二
痈疽阳症歌第三
痈疽阴症歌第四
痈疽半阴半阳症歌第五
痈疽五善歌第六
痈疽七恶歌第七
治病则例歌第八
痈疽灸法并禁灸疮穴第九
论病生死法第十
察形色顺逆第十一
病有三因受病主治不同论第十二
调理须知第十三
……
卷之二
卷之三
卷之四
卷之五
卷之六
卷之七
卷之八
卷之九
杂疮毒门
卷之十
卷之十一
卷之十二
附:方名索引

《妇人大全良方》
作者:(宋)陈自明
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0833315
出版时间:2012-7
开本:32开
页数:475
定价:32

目录
辨识修制药物法度
卷之一
调经门
月经序论
精血篇第二
《产宝方》序论第三
王子亨方论第四
月经不调方论第五凡四方
紫石英丸
加减吴茱萸汤
姜黄散
桃仁散
月水不通方论第六
《产宝方》论
《养生必用》论经病第七凡九方
当归散
琥珀散
《救急》方
《产宝方》方
《梅师方》方
万病丸
红花当归散
鳖甲丸
桃仁煎
室女月水不通方论第八凡二方
通经丸
《圣惠方》方
室女经闭成劳方论第九凡十方
柏子仁丸
泽兰汤
沉香鳖甲散
金花散
劫劳散
资血汤
麦煎散
鳖甲煎丸
八仙饮子
茅香饮子
血枯方论第十凡四方
乌贼鱼骨丸
苁蓉丸
干地黄汤
磁石丸
月水不利不流利也方论第十一凡四方
白薇丸
……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作者:(明)缪希雍
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0833308
出版时间:2011-5
开本:32开
页数:179
定价:10

目录
卷之一
中风
治法大略

伤寒时地议并六经治法
辨验外感真伪法
三阳治法总要
三阴治法总要
春温夏热病大法



泄泻
卷之二
脾胃

虚弱
吐血
吐血三要法
消竭证
妇人
白带赤淋
卷之三
幼科附录:痘疹
痧疹论并治法
痧疹续论
肿毒
秘传治痈疽诀
杂证
脑漏
卷之四
炮炙大法
水都
火部
土部
金部
石部
草部
木部
果部
米谷部
菜部
人部
兽部
禽部
虫鱼部
用药凡例
药剂丸散汤滑膏各有所宜不得违制
煎药则例
服药次序
服药禁忌
妊娠服禁
六陈
十八反
当禁不禁犯禁必死
不必忌而忌之过


《四诊扶微》
作者:(清)林之瀚
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0811580
出版时间:2012-7
开本:32开
页数:215
定价:16

目录
卷之一 望诊
察形气
察神气存亡
察五色
合色脉诊病新久
察五官
部分内应五脏四言诀
五色兼见面部诀
五色外见面部审虚实生死诀
寒郁面赤
补遗
青色主病吉凶诀
黄色主病吉凶诀
白色主病吉凶诀
黑色主病吉凶诀
面目 五色杂见生死诀
妇人女子活法全在望形察色论
察目 部
察鼻 部
察唇 部
察口 部
察耳 部
卷之二 望诊
察舌部
白苔舌
黑苔舌
灰色舌
红色舌
紫色舌
蓝色舌
霉酱色舌
妊娠伤寒观面色舌色法
妊娠辨分男女外验有四
女有受孕内外皆有征验者七
验胎贵贱寿夭法
虚里跳动
诊血脉
诊毛发
诊额
诊日月角
诊眉
诊项
诊爪甲
诊齿
诊诈病
诊五脏绝证
诊六腑绝证
诊阴阳绝证
《内经》死证
六经死证
补遗诸死证
卷之三 儿科望诊
病机
入门审候歌
观面部五色歌
审虎口三关法
三关脉纹主病歌
手指脉纹八段锦图
虎口三关脉纹图
小儿死候歌
八段锦歌
辨虎口纹十三形
面部形色诸证之图
玉诊俞穴之图
肢节见于面部之图
五脏六腑见于面部之图
《心鉴》按眉端法
审小儿六证
经证考
闻诊
问诊
卷之四 切诊一
【原脉体用】
脉取寸口之义
释寸口、气口、脉口
析寸关尺
三部九候
六部脏腑分属定位
【存疑】
下指法
下指有轻重
诊视大法
七诊
脉审上下来去
推求上下内外察病法
因形气以定诊
脉审阴阳顺逆
脉有五逆
四塞脉
脉贵有神
脉贵有根
脉无根有二说
浮中沉候五脏说
诊足脉
脉以胃气为本
五脏平脉
时脉
脉逆四时
五脏平病死脉
脉有溢覆关格
脉有伏匿
禀赋脉
肥人脉沉瘦人脉浮
反关脉
反诊脉
南北政司天在泉不应之诊
不应有尺寸反左右交
外感辨风寒风热凭证略脉说
脉有五邪
诊新病久病脉法
卷之五 切诊二
病分新久易治难治不治
脉无胃气
无脉
祟脉
痰证似祟脉
怪脉
真脏脉
阴阳绝脉
行尸内虚脉
脉证不相应从脉从证论
方宜脉
脉分男女
脉以左右分阴阳气血说
假阴假阳脉
奇经八脉
《内经》脉决死期
仲景脉法
仲景辨脉体状
残贼脉
厥脉
损至脉法
妇人妊娠诊分男女脉法
预辨男女阴阳算法诀
卷之六 切诊三
提纲挈领说
脉分纲目说












卷之七 切诊四

















卷之八 切诊五
病脉宜忌
运气要略
管窥附余
原脉体用
存疑
订人迎气口分左右牵合之失
六纲领对待主治
浮脉主里须知
沉脉主表须知
迟脉主热须知
数脉主寒须知
数脉治有难易
滑主血蓄须知
涩主气滞须知
代脉生死之辨
代脉有二须知
天禀似代脉
缓脉主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