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购正在进行
¥29.0-58.0¥604.2折
距结束
已售206
本书可能仍有零售,去搜搜看吧
¥29.0-58.0¥604.8折
已售206

“周桂钿文集”5种任选!16开精装。周桂钿在中国儒学、传统哲学、传统科学、传统政治哲学等方面的著作,均是各领域里的代表之作。

《中国儒学讲稿》,深入厘清儒学的忠与孝,以及儒学在当代社会中对经济、科技、社会文明发展的影响等。
《中国传统哲学》,从宇宙论、本体论、思想方法论、知行观、价值观等方面讲述中国哲学的基本内容。
《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涉及哲学学术外围和基础的知识,重点讨论中国哲学的背景问题。
《中国政治智慧》,从哲学理论角度探讨天命论、经学、大一统中的君臣关系、民本主义、社会改革发展的规律。
《中国传统科技》,收录作者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国医学等传统科学的文章,立论新颖,充满真知灼见。

优惠
满减

淘书团年终盛宴 | 两件减15元(与赠文创不同享)

满赠

淘书团年终盛宴| 满100送冰箱贴,满200元送读书笔记

超值换购

满39元可1元起换购文创

本书看点

16开精装,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周桂钿,主要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秦汉哲学、中国传统科学、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等,出版个人专著十多种,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
《中国儒学讲稿》,周桂钿教授的儒学讲义,对儒学的开合发展、系统纲格与义理宗趣做了深入浅出的综述
《中国传统哲学》,揭示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认知结构、价值观念
《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涉及哲学学术外围和基础的一些知识,如文献文本的语言文字、社会历史的背景、论文写作方法等
《中国政治智慧》,结合大量史料和现当代研究资料,阐明中国特色的政治哲学的内容和特点
《中国传统科技》,中国古代科技史领域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揭示了古人对科技奥秘的探索历程

商品评论(7) 查看全部>>
头像 青山独*** 三星用户
2024/9/3 17:57:24

内容全面,值得一读

头像 ale*** 三星用户
2024/5/15 15:50:11

精装有塑封

头像 mkm*** 三星用户
2023/12/13 19:32:54

不得不选,慢慢学习吧。

头像 mkm*** 三星用户
2023/12/13 19:29:51

无间然矣,慢慢学习吧。

头像 117*** 三星用户
2023/12/5 11:05:37

名家之作,贯通古今,内容深入浅出,可读性强。

头像 117*** 三星用户
2023/9/19 7:42:08

名家之作,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后如沐春风,受益匪浅

头像 nb3*** 三星用户
2023/7/19 10:22:01

买了该大家的好几本书































编辑推荐

《中国儒学讲稿》
本书是著名学者周桂钿教授的儒学讲义,对儒学的开合发展、系统纲格与义理宗趣做了深入浅出的综述,对儒学忠与孝,儒学在当代社会中是否妨碍经济发展、科技进步、违背社会文明等也做了深广详审的厘清。作者学术功力深厚,研究透彻,讲解起来举重若轻,游刃有余。

《中国传统哲学》
中国哲学的精神是自强不息、实事求是、辩证思维、以人为本、内在超越、有容乃大。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奠基期、发展期、高峰期三大阶段。中国哲学基本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特有的哲学思维模式。本书从宇宙论、本体论、思想方法论、知行观、价值观等方面讲述中国哲学的基本内容,揭示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认知结构、价值观念。

《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
本书是作者向研究生传授哲学研究方法的著作,涉及哲学学术外围和基础的一些知识,如文献文本的语言文字、社会历史的背景、论文写作方法,等等,重点在中国哲学的背景问题,所以较多涉及中国历史文化问题,知识面比较广。作者知识渊博、学问功底扎实深厚,对诸多问题驾轻就熟,讲解游刃有余。本书有旧版基础,又加校订,基础好,质量高。

《中国政治智慧》
本书作者从大量史料中,整理出一个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贯穿始终的、带根本性的政治思想体系——政治哲学,从哲学理论的高度探讨天命论、经学、大一统中的君臣关系、民本主义、社会改革发展的规律,从而阐明中国特色的政治哲学的内容和特点。

《中国传统科技》
本书是中国古代科技史领域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汇聚了周桂钿先生40多年的研究成果,包括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国医学等其他传统科学的文章,既有以前出版过的专著,亦有近年来陆续问世的新作。在这本书里,周桂钿先生用现代较为通俗的语言来表述自己对中国传统科技的理解与分析,把深奥的古汉语文献演化成现代人能够理解,能够阅读的真知灼见。
本书涵盖了作者关于中国传统科技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天地奥秘的探索历程》和《中国古人论天》两部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专著以及后续发表的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国医学等其他传统科学的文章。本书揭示了古人对科技奥秘的探索历程,对于总结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提高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周桂钿,1943年1月生,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任教授,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客座教授。 主要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秦汉哲学、中国传统科学、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等,在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和日本、韩国等国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出版个人专著十多种,合著几种,包括:《王充哲学思想新探》《天地奥秘的探索历程》《董学探微》《虚实之辨》《中国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秦汉思想史》《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等。

本单详情

《中国儒学讲稿》
作者:周桂钿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76168
出版时间:2017-07
开本:16开
页数:249
定价:60.00

目录
前   言    6
引言  儒学概况    1
一  儒·儒家·儒学 1
二  儒家经典    3
三  著名儒家代表及学派    4
四  儒学的基本精神    5
五  儒家重要遗址    6
六  关于孔子标准像    7
【上编】  儒学历程简述    9
讲  先秦儒家——孔子、孟子与荀子 9
一  孔子生平    9
二  孔子的贡献    9
三  孔子的影响    11
四  孟子的生平和思想    12
五  荀子的生平与思想    14
第二讲  秦朝焚书坑儒    18
一  先秦儒家独立精神    18
二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20
三  焚书坑儒    22
第三讲  汉朝独尊儒术    24
一  儒学创新,服务政治    24
二  从《史记》看汉朝的独尊儒术    27
三  从人才选用看汉朝的独尊儒术    29
第四讲  汉唐经学    31
一  经学是独尊儒术的结果    31
二  五经简介    31
三  汉代经学    33
四  唐代经学    36
第五讲  两宋理学    38
一  二程“天理” 38
二  朱熹理学    39
第六讲  宋明心学    45
一  陆九渊心学    46
二  阳明学    48
第七讲  传承革新与近代批判    51
一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51
二  传承改革,综合创新    54
三  势非圣意,理在民心    56
四  旧儒新潮,五四运动    58
【中编】  儒学关键词    61
第八讲  儒家谈孝    61
一  孝出于报答养育之恩    61
二  《孝经》的内容与孝的意义    61
三  对应原则与孝的误解    62
四  孝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    65
五  现代的孝德分析评价    67
六  关于孝的两大争议    68
第九讲  儒家谈仁    70
一  孔子论仁    70
二  孟子仁政    71
三  董仲舒说仁    72
四  对内德治    75
五  治世以大德    78
六  对外德治    81
第十讲  儒家谈义    82
一  义与利    82
二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83
三  讲义“功贤于耕织” 84
四  义者,宜也    86
第十一讲  儒家谈中    89
一  中    89
二  中庸    90
三  中和    92
第十二讲  儒家谈和    94
一  和而不同    94
二  团体内部:家和万事兴    95
三  国家内部:和谐    96
四  和为贵:和平共处    96
五  齐物我:人与自然的和谐    97
六  和谐与竞争    99
第十三讲  儒家谈礼    100
一  礼与乐    100
二  礼治与刑政    102
第十四讲  儒家谈德    103
一  重德轻才    104
二  唯才是举    106
三  无求备于一人    108
四  德才须分析    110
五  亲近来远    111
第十五讲  儒家谈教化    112
一  教化为治国大务    113
二  太学为教化本原    115
三  人性是教化的根据    116
四  儒术是教化的原则    118
五  儒术的主要内容    120
六  学习的态度与方法    120
七  教师    122
【下编】  儒学与当代社会    123
第十六讲  批判儒学以后的反思    123
一  儒学妨碍经济发展吗?    123
二  儒学妨碍科技进步吗?    125
三  儒学违背社会文明吗?    128
四  儒学是否过时了?    129
第十七讲  当代儒学与中国政治    131
一  儒学不是一阵风    131
二  儒学就像一江水    132
三  儒学滋润政治神经    134
第十八讲  儒学与人的和谐发展    141
一  经济上的调均思想    142
二  政治上的仁义原则    142
三  精神上的和谐观念    143
第十九讲  儒学现代化    147
一  什么是现代化    147
二  儒学已经现代化    149
三  儒学需要继续现代化 150
四  新儒家——以徐复观为例 152


《中国传统哲学》
作者:周桂钿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76199
出版时间:2017-07
开本:16开
页数:337
定价:80.00

目录
序 1
前言 3
再版前言 4
第三版前言 5
第一章  天    论    6
一  天是什么    6
二  天命论    7
三  天人相分说    8
四  天人感应说    9
五  天道自然论    11
六  天人交相胜    12
七  天人合一说    14
八  三种天说    15
(一)浑天说 15
(二)盖天说 17
(三)宣夜说 18
第二章  气    论    20
一  气的产生和运用    20
二  汉唐元气本原论    21
三  宋明气本体论    23
四  王廷相独特的元气本原论    25
(一)元气种子说 25
(二)“合三为一”说 26
(三)“惟兹一气”说 26
(四)“气无灭熄”说 26
(五)“气为理本”说 26
五  王夫之气论新见解    27
(一)“虚空者,气之量” 27
(二)“气弥沦无涯” 27
(三)“动静者,气之二几” 27
六  气一元论与元气一元论的比较    28
第三章  阴阳平衡    29
一 阴阳论    29
二  人体的阴阳    30
三  追求平衡    31
四  阴阳论与对立统一论的异同    34
第四章  五行生克    35
一  初的五行    35
二  五行相胜    36
三  五行模式    37
四  五行相生    38
五  五行与医学    39
六  对今天的启示    40
第五章  人    学    42
一  天人之分    42
二  性伪之分    44
三  君子小人之分    46
四  王霸之分    47
(一)隆    礼    48
(二)富    民    49
(三)尊    贤    51
第六章  宇宙论    54
一  宇宙本原论(天地起源说)    54
(一)创世说 54
(二)道生说 54
(三)气化说 56
二  宇宙系统论(天人合一说)    56
(一)《管子》宇宙系统论雏型 56
(二)《吕氏春秋》以四季为框架的宇宙系统论 57
(三)《黄帝内经》以五行为框架的宇宙系统论 58
(四)《淮南子·天文训》以方位为框架的宇宙系统论 59
三  宇宙本体论    60
四  宇宙本因论    61
第七章  孔孟之道    64
一  孔子与“仁”学 64
二  孟子与“仁政” 66
(一)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人性善” 67
(二)仁政学说的中心思想——“民为贵” 68
(三)仁政学说的基本原则——“得民心” 69
(四)仁政学说的具体内容 70
(五)实行仁政的主观动机——“尽其心” 72
三  孔孟之道的影响    73
第八章  老庄之学    77
一  老子和《老子》    77
二  《老子》的思想    77
(一)政治思想 77
(二)哲学思想 79
三  庄子和《庄子》    81
四  《庄子》的思想    82
五  老庄之学的发展    86
第九章  诸子百家    88
一  墨    家    88
二  名    家    90
三  法    家    92
第十章  经    学    98
一  五经简介    98
二  经学的产生    100
三  经学的怪现象    102
(一)“微言大义” 102
(二)“皓首穷经” 103
(三)纬    书    103
(四)天子裁决 104
四  经学的分派与流行    104
五  经学与传统    106
第十一章  玄    学    108
一  产生玄学的政治原因    108
二  产生玄学的思想原因    110
三  三派玄学家    111
(一)玄理派 112
(二)清谈派 114
(三)狂放派 115
第十二章  佛    学    117
一  佛  教    117
二  佛教传入中国    119
三  佛教的发展    119
(一)佛教中国化 119
(二)佛教与政权互相利用 120
(三)佛教极盛 121
(四)佛教“法难” 121
四  佛教哲学    122
(一)天台宗(法华宗) 122
(二)唯识宗(法相宗、慈恩宗) 124
(三)华严宗(贤首宗) 125
(四)禅    宗    128
第十三章  理    学    133
一  二程——理学创始人 133
(一)理是什么 133
(二)理有什么特性 134
(三)理欲之辨 135
二  朱熹——理学集大成者 136
(一)理    气    137
(二)理一分殊 138
(三)格物致知 138
(四)知行关系 139
(五)一分为二 140
三  理学的影响    140
第十四章  心    学    143
一  陆九渊    143
(一)心    学    143
(二)立志为本 144
(三)朱陆鹅湖之会 146
二  王守仁    147
(一)心    学    148
(二)知行合一 149
三  陆王心学的影响    151
第十五章  形神观    153
一  原始鬼魂论    153
二  精气说    154
三  王充无鬼论    155
四  佛教传灯法    156
五  范缜神灭论    158
六  形神论的发展和鬼神说的评价    160
第十六章  人性论    162
一  天降善性    162
二  性相近,习相远    162
三  性有善有恶论    162
四  性无善无恶论    163
五  孟子性善论    163
六  荀子性恶论    164
七  董仲舒论性    165
八  性情相应论    166
九  用气为性论    167
十  教扶善,法抑恶    167
十一  性三品论    168
十二  性善情恶论    169
十三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170
十四  存天理,灭人欲    170
十五  心性一元论    171
十六  习成全性论    172
十七  性日生日成论    172
十八  气性一元论    173
第十七章  义利论    176
一  义利的原始意义    176
二  义以生利,义利统一    176
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77
四  行义言义,功贤耕织    178
五  何必曰利    179
六  好义欲利,人之两有    179
七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180
八  义利之辨    181
第十八章  心力论    185
一  劳心劳力的分工    185
二  劳心劳力的功用    188
三  劳心劳力分工的消失    194
第十九章  德才论    198
一  德重才轻论    198
二  才重德轻论    200
三  才德殊用论    202
四  才德相资论    203
五  德才体用论    205
第二十章  知识论    208
一  知识的来源    208
二  知识的证明    211
三  知行关系论    215
(一)知行先后之争 215
(二)知行难易之争 216
(三)知行轻重之争 217
第二十一章  历史观    220
一  历史是前进的,还是后退的    220
二  历史的动因    223
(一)天命史观 223
(二)圣人史观 225
(三)理势史观 226
(四)民生史观 227
第二十二章  大一统论    230
一  “大一统”的由来 230
二  “大一统”的发展 231
三  “大一统”的作用 233
四  “大一统”的命运 235
第二十三章  分合论    237
一  周    公    237
二  孔    子    238
三  董仲舒    239
四  朱    熹    242
五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244
第二十四章  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    246
一  中国传统哲学的卓越贡献    246
二  中国传统哲学需要现代化    248
(一)整体与个体 248
(二)统一和多样 249
(三)模糊和精确 249
(四)守旧和创新 250
(五)人治和法治 251
附录:
董仲舒是儒家大圣人 253
求真的科学哲学家——王充 259


《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
作者:周桂钿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76137
出版时间:2017-07
开本:16开
页数:362
定价:85.00

目录
再版前言 5
序 1
导  论    3
第一编  中国哲学研究的基础    7
第一章    汉    字    7
一、汉字的三要素 7
二、古文假借字 17
三、避讳须知 20
四、训诂 21
五、查字四法 24
第二章  词    句    25
一、实词与虚词 25
二、单字词与复合词 26
三、一词多义与一义多词 28
四、名词、概念、观念、范畴、命题 30
五、词与哲学体系的关系 32
六、句读 35
第三章  校    勘    42
一、古书校勘的必要性 42
二、校勘方法 43
三、校勘与治学 48
第四章  传    注    51
一、传注的产生 51
二、传注的形式 52
三、利用传注需要注意的问题 54
四、传注的难易 56
第五章  考    证    58
一、考证范围 58
二、考证方法 60
三、注意事项 73
第二编  中国哲学研究的前提    82
第六章  了解历史    82
一、历史是哲学产生的背景 82
二、哲学在历史上的作用 106
第七章  研究现实    107
一、现实是历史的特殊阶段 107
二、研究现实是打开历史的钥匙 110
三、活的哲学在现实生活中 112
四、中国哲学研究者的差别 115
五、研究方法举例 117
第八章  理论思维    135
一、理论思维需要锻炼 135
二、理论思维的关键——辩证思维 137
三、理论思维与其他技能的关系 141
第九章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146
一、关注社会政治 147
二、人际对应关系 154
三、修身为本 157
四、模糊性 159
五、整体性 161
六、历史性 165
七、辩证法 167
八、现代化 169
第三编  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    184
第十章  研究入手    184
一、发现问题 184
二、抓住难题 195
三、研究总是从具体问题开始 202
第十一章  学术评价    204
一、理论价值的分析 204
二、现实意义的分析 214
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异同 223
四、天命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24
第十二章  研究方法与叙述方式    226
第四编  中国哲学论文写作    237
第十三章  选    题    237
一、选题四难 237
二、选题四要 239
第十四章  论    证    241
第十五章  结    论    247
第十六章  学术论文的规范    249
一、引文 249
二、注释 260
三、参考书目和索引 261
后  记    263
附录 266
董仲舒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266
一、事实求是地对待史料 266
二、正确理解古文本意 267
三、对古代范畴要具体分析 267
四、如何理解和评价形而上学? 268
五、何谓先进文化代表? 268
六、关于独尊儒术 269
七、关于董仲舒著作的真伪 271


《中国政治智慧》
作者:周桂钿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70647
出版时间:2016-08
开本:16开
页数:487
定价:98.00

目录
绪  论
一、哲学是什么 9
二、中国有没有哲学 10
三、中国有什么样的哲学 12
四、儒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干 15
五、政治哲学是儒学的中心 18
六、民本论是中国政治哲学的中心 22
第一章  天命论
一、原始天命论与三代政治 25
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与汉代政治 30
三、韩柳刘对于天命论的讨论 37
四、天理良心与宋明时代 40
五、天坛及祭天活动 44
第二章  大一统论 55
一、大一统论的由来与发展 55
二、天子是大一统政治的核心 61
三、百官是国家机器的重要部件 94
第三章  以民为本 105
一、民本传统 105
二、民本三大特点 111
三、民本观念与民主制度 117
第四章  为政以德 121
一、人性本善 122
二、仁义之道 128
三、义利之辨 131
四、为政以德 139
五、大同理想 146
第五章  和而不同 151
一、和为贵 151
二、和而不同 152
三、和而不流 162
第六章  德才兼备 163
一、重德轻才 164
二、唯才是举 166
三、“无求备于一人” 168
四、德才须分析 170
五、亲近来远 171
六、有过之臣是否可以复用? 173
第七章  浩然正气 176
一、富贵不能淫 176
二、贫贱不能移 177
三、威武不能屈 179
第八章  以史为鉴 180
一、食足知礼,先富后教 181
二、损益因革,变古易常 183
三、势非圣意,理在民心 186
四、“强者胜”的历史考察 187
五、历史发展的动力 193
第九章  实事求是 200
一、引言 200
二、墨家的三表说 200
三、庄子的是非观 201
四、韩非的参验论 202
五、《淮南鸿烈》是非无定论 203
六、王充的效验论 205
七、当代的是非观 207
八、实事求是(上) 208
九、实事求是(下) 215
第十章  儒家的修、齐、治、平与现代管理学 222
一、管理者的个人素质 222
二、人性论——管理的理论依据 225
三、重义轻利——管理的基本原则 227
四、执经用权,先立后权——管理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234
五、任人唯亲与任人唯贤——现代管理的用人方针 239
六、制礼作乐,人和为贵——管理的调控机制 241
七、大同理想——管理的终目标 245
探治乱之源
王莽成败探源 279
从“半部论语治天下”谈起 287
论特色 288
民以食为天和国以民为本 289
礼乐与赏罚 298
试论“君道”中的修身与听谏 303
论齐桓公之力 317
儒学与当代中国政治 319
哲学家与政治家 330
官以不贪为宝 336
论中国历史上的推荐 337
大乱之后,需要什么? 345
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 347
周恩来的“和” 352
中国传统与邓小平理论 354
说“京观” 361
商家与轻重家——先秦百家中的两家 362
中国传统哲学与实事求是 372
通古今之变,探治乱之源 379
《老子》的政治思想与生活智慧 382
关于儒学现代化的断想 388
黄宗羲“科举之法”评议——兼议科举制度 396
儒学和新儒学与和谐社会 456


《中国传统科技(上下册)》
作者:周桂钿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70548
出版时间:2016-06
开本:16开
页数:732
定价:138.00

目录
天地奥秘的探索历程
引言  谈天说地 1
第一章  天地起源 3
第二章  天高地广 18
一、天高 18
二、地广 24
第三章  天旋地动 32
一、天旋 32
二、地动 47
第四章  日月之谜 58
一、幻想神话中的日月 58
二、理性探讨中的日月 61
三、日月之行 67
四、日月之食 68
五、“两小儿辩日”今解 77
六、涛随月起 81
七、阴阳历法 86
第五章  斗宿星辰 93
一、北极星与北斗星 94
二、五行星 97
三、四象和二十八宿 103
四、十二次和十二辰 106
五、其他星象 109
第六章  风雨雷电 112
一、风 112
二、雨 126
三、雷电 130
第七章  天说体系 144
一、盖天说 144
二、浑天说 156
三、浑、盖合一说 170
四、宣夜说 184
第八章  天人关系 191
一、天命论 191
二、天人相分说 197
三、天人感应说 202
四、天道自然论 211
五、天人交相胜 220
六、天人合一说 224
结束语  探索在继续 232
附录  关于天地问题的千年问答 237
后记 259
中国古人论天
导言 1
第一章  天的本质 2
一、是神,是物? 2
二、是气,是体? 5
第二章  天的形状 7
一、是圆,是浑? 7
二、是倚,是正? 12
三、是穹,是平? 13
四、何谓九天? 15
五、论天种种 16
第三章  天的来源 18
一、神创说 18
二、道  生  说 19
三、气化说 20
四、固有说 23
五、忧天议 23
第四章  天的运行 26
一、天的中心 26
二、天左旋 26
三、日月右旋 28
四、地圆转 31
五、左旋说泛起 32
六、所见略同 34
第五章  日的神奇 37
一、远近 37
二、阳乌 38
三、羲和 39
四、太阳  (阳燧) 41
五、日形 42
六、日行 43
七、七衡图 47
八、日食 50
九、两小儿辩日 51
第六章  月的奥秘 56
一、嫦娥奔月 56
二、阴宗 (方诸) 57
三、月行  (潮汐) 59
四、月形 62
五、月食  (闇虚) 63
六、最后一步 65
第七章  繁星世界 68
一、北极星 68
二、北斗七星 69
三、五行星 70
四、二十八宿 72
五、三垣、五官、十二次、十二辰 74
六、牛女、参商 76
七、寿星、彗星、流星雨 76
八、超新星 78
第八章  历法 80
一、历法的产生 80
二、历法的进步 82
三、历法的斗争 84
第九章  天的迷信 91
一、天命论 91
二、天人感应说 91
三、占星术 92
四、历法迷信 93
科海漫谈 97
陈亮宇宙观剖析 1
浑天说与地心说的比较 6
——兼论中西文化的差异 6
朱熹的宇宙论和天文观 8
朱熹是思想家,不是天文学家 19
从地球学谈起 20
——兼评欧洲中心主义和西学中源论 20
《黄帝内经》的唯物论思想 22
浑天说杂议 30
——兼评《浑天说与老庄思想》 30
张载论天 38
中国古代循环论种种 42
伪科学与唯科学 48
天坛的文化内涵 49
儒家文化与中国科技 50
讨论关于科学的几个问题 62
中国传统的科学及其特色 70
我的宇宙观 81
天命论与中国古代哲学 91
“李约瑟难题”试解 100
医学,西医与中医 106
再论中医与西医 110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