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之《殷墟的发现与研究》,16开精装,是考古界对商代后期王都遗址——殷墟1928~1986年发现与研究的学术成果总结,附黑白与彩色插图280幅。
本书对殷墟发掘的意义、殷王都的范围与布局、殷墟文化分期、重要遗址、文化遗物、文化遗存等作了全面的阐述,对殷代农业、手工业、社会性质以及殷王朝与周围诸国的文化交流等进行了探讨,论述系统全面,附黑白与彩色插图280幅,对于全面了解殷墟的发掘及研究现状具有很高的资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 优惠
- 超值换购

- 考古
本书是一部近60年(1928~1986)来般墟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的综合性著作。殷墟发掘与甲骨文的发现密切相关,因此也将对1928年以前甲骨文的出土情况与研究概况作一回顾。提出撰写此书任务的是已故考古研究所前所长夏鼐先生,并将此项任务交给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承担。夏鼐先生还对编写体例和要点提了原则性意见。撰写工作于1984年列入考古研究所第二研究室科研计划。
为纪念殷墟发掘60周年,经编写者共同商讨,资料收到1986年,个别重要项目收到1987年。各部分文稿写出后,编写者互相提了些意见,随即作了修改,于1988年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工作。经专家审稿后又作了一次修改,并增补了1989年在小电村东北地大型宫殿建筑基址群有关内容,于1990年4月定稿,交考古研究所编辑室,但当时未被列入出版计划。股墟发掘工作在不断进行,199~1992年,殿墟考古又有两项重要发现。这些新发现不影响已有的论断,目前资料尚未作全面整理,故将这两项重要发现列入本书后面的“补记”中。
1993年,恰逢殷墟发掘65周年,我们谨以奉献此书作为纪念。
殷墟是我国商王朝后期的王都,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横跨洹河南北两岸及其附近的20多个自然村。
据《史记・殷本纪》《正义》引古本《竹书纪年》:“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七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近代学者多认为“七"”百当为“二”百之误。自盘庚迁殷至帝辛覆亡,共经八代十二王,历时二百七十三年。殷王朝在殷墟建都的绝对年代,据陈梦家先生考证为公元前1300~1027年。有学者认为也有提早数十年至百来年的可能。
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后经有关学者察访,弄清了甲骨文的真实出土地点,即今安阳小屯村。通过古文字学家对甲骨卜辞的研究,特别是有关祭祀的卜辞中出现的称谓,恰与《史记・殷本纪》和《世本》等文献所记载盘庚迁殷以后的商代诸王世系相合。而小屯村一带的地望又与《史记•项羽本纪》“洹水南殷虚上”,鄅道元《水经注》“洹水出山东迳殷虚北”的记载相符合,从而证实安阳小屯及其附近的洹滨一带是商王盘庚所迁的殷墟。纠正了自唐代杜佑《通典》、宋代吕大临《考古图》以来,将殷墟作为河亶甲城、河亶甲墓之误。殷墟的发现将我国的信史提前到3000多年以前,提高了我国先秦文献的史料价值,也是对当时疑古之风的有力反驳。
《殷墟的发现与研究》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出版社:方志出版社
ISBN:780238027
出版时间:2007/4/1
开本:16开
页数:450页
定价:300.0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殷墟的发现及其意义
一 甲骨文的发现、搜集和流传
二 甲骨文出土地——殷墟的考订
三 殷墟的发现及甲骨文研究的意义
四 殷墟发掘的时代背景
第二章 殷墟发掘概述
一 1928~1937年的十五次发掘
(一)十五次发掘概况
(二)十五次发掘的收获及资料整理出版
(三)河南省何日章的发掘以及抗战时期日本人的盗掘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殷墟发掘
(一)1950~1958年的发掘
(二)1958~1961年为配合基建的全面发掘
(三)1962~1966年殷墟发掘及洹河流域的调查
(四)1969~1974年的殷墟发掘
(五)1975~1985年的殷墟发掘
(六)新中国成立后殷墟发掘的收获
第三章 殷墟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一 有关殷墟文化分期问题的各种见解
二 殷墟文化分期问题
(一)各期陶器陶质、器类与纹饰的演变
(二)各期陶器形制的演变
三 殷墟墓葬的分期
四 殷墟文化第一至四期的年代问题
第四章 殷墟的范围与布局概况
一 殷墟的范围
二 殷墟布局概况
三 有关殷王都的三个问题
第五章 殷墟重要遗址概述
一 小屯村殷代遗址、墓葬分布概况
(一)小屯东北地的殷代宫殿宗庙遗址
(二)小屯西北地的殷代遗址
(三)小屯村北的两座殷代房子
(四)小屯西地的殷代大沟
(五)小屯西地的殷代居住遗址
(六)小屯南地殷代居住遗址
二 大司空村殷代遗址
三 殷代铸铜遗址
(一)苗圃北地铸铜手工业作坊遗址
(二)孝民屯村西铸铜手工业作坊遗址
(三)薛家庄铸铜遗址
(四)小屯村东北地铸铜遗址
四 殷代制骨作坊遗址
(一)大司空村制骨作坊遗址
(二)北辛庄制骨作坊遗址
附:殷墟一部分遗址登记表
第六章 殷墟的重要墓葬群
一 西北冈王陵区大墓及祭祀坑
(一)大墓情况及其分期问题
(二)祭祀坑及陪葬墓
二 殷墟西区墓地
三 后冈墓葬群
四 大司空村东南地墓葬群
五 苗圃北地铸铜遗址墓葬群
六 三家庄东墓葬群
七 刘家庄南墓葬群
八 刘家庄北墓葬群
九 戚家庄东南墓葬群
十 殷墟发现的车马坑
(一)殷代车子遗迹
(二)车子的结构
(三)车马坑遗迹之分析
第七章 甲骨文的科学发掘与研究
一 1928~1937年甲骨文的考古发掘
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甲骨文的发现
三 重要的甲骨文著录
四 郑州二里冈、殷墟、周原甲骨的比较
五 殷墟甲骨文的分期研究
(一)董作宾的断代研究
(二)陈梦家的断代研究
(三)关于“阜组”、“子组”、“午组”卜辞的时代
(四)关于“历组卜辞”的时代
(五)对武丁以前的甲骨文的探索
六 甲骨文反映的商代社会
(一)甲骨文反映的商代政治情况——阶级关系、刑法、军队_
(二)甲骨文反映的商代经济生活
(三)甲骨文反映的科学技术——天文、历法、医学
(四)甲骨文反映的商代宗教
第八章 殷墟出土的文化遗物(附:自然遗物)
一 陶器
(一)陶器的质料与颜色
(二)陶器的制法
(三)陶器纹饰
(四)日用陶容器
(五)白陶、硬陶和釉陶
(六)其他陶制品
(七)陶文与符号
二 青铜器(附铅器及金器)
(一)青铜器的合金成分
(二)铸铜工艺
(三)青铜器类别
附:铅器及金器
三 玉器
(一)色泽与质料
(二)琢玉工艺
(三)玉器的类别
四 石器
(一)质料和制法
(二)石器的类别
五 宝石器
(一)装饰品与艺术品
(二)其他类
六 骨角牙器
(一)骨器
(二)角器
(三)牙器
七 蚌器(附贝及其他)
(一)生产工具和用具
(二)武器
(三)装饰品
附:贝及其他
八 漆木器和皮革制品(附席子)
九 纺织品
附:自然遗物
第九章 早于殷墟阶段的文化遗存
一 殷墟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现及遗址简介
二 殷墟地区仰韶文化的两种类型
(一)后冈类型
(二)大司空村类型
(三)后冈类型与磁山文化及大司空村类型的关系
三 龙山文化(后冈二期文化)
(一)后冈龙山文化的发现
(二)后冈龙山文化的特点
(三)文化命名、分期及年代
(四)与其他地区龙山文化的比较
四 二里冈、二里头时期文化
(一)梅园庄遗址
(二)孝民屯遗址
(三)小屯西地遗址
第十章 由殷墟考古材料所见的商代社会及殷文化的影响
一 殷代的生产情况
(一)殷代的气候
(二)农业生产情况
(三)畜牧业和渔猎业
(四)手工业生产
(五)商业和交换
二 殷墟墓葬资料所反映的殷代奴隶社会
三 殷墟文化影响所及与交流范围
(一)山东中东部、安徽两淮地区和江苏北部地区
(二)河北北部及长城以北地区
(三)山西及相邻的陕北地区
(四)陕西关中、汉中及相邻地区
(五)河南淮水以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
四 殷墟文化的渊源及其对周文化的影响
余论
补记
附录:殷墟发掘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文献
编后语
-
《1917年3月:改变世界的一个月》作为普利策奖获奖者威尔·英格伦的经典历史叙事作品,以非常戏剧性的叙事手法和极富文学性的笔触还原历史场景,展现了1917年3月这个关键性时间点——美国加入“一战”,俄国拥抱革命。
¥25.0 -
影印本《庚子海外纪事》全两册,记录了八国联军侵华时期的外交文电、公牍,及西方报纸对庚子事件所作的评论,是研究庚子国难尤其是义和团运动时期中外关系的重要材料。
¥39.9 -
影印本《蓬窗日録》全4册,16开精装,明代陈全之所撰的一部综合性笔记,记述风土人情、地理物产、藩镇赋役、边务漕运、水利驿传、马政盐政等方面,是珍贵的史料文献
¥79.0 -
近代中医大师著作4册,精选清末名医张山雷、曹颖甫的经典医学佳作,其内容见解独特深刻,论述详尽明了,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65.0 -
学者郑非力作“帝国三部曲”前两卷《帝国的技艺》《帝国的失败》。以全新的视角,深入剖析帝国的崛起与衰落,揭示那些影响帝国命运的关键因素。被誉为“中文世界难得的帝国史佳作”!
¥66.0 -
《百位院士谈教育》全两册,荟集百余位院士访谈实录,从量子物理到人文社科,院士打破学科壁垒,以跨界视角重构教育认知,为广大家长提供全景式思维盛宴,堪称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思想指南。
¥36.0 -
一部书读懂全部佛学精要!影印本《宗镜录》,16开布面精装。永明延寿大师代表作,广收大乘经论及印度、中国历代圣贤的著作,以详述佛法要义与经论妙旨。
¥179.0 -
佛学典籍影印本《华严义海》《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任选!16开布面精装,深入阐释和说明《华严经》《摩诃止观》,对于理解佛教思想、修行和实践均具有重要价值。
¥75.0-170.0 -
影印本《海防纂要》全五册,是明末名臣王在晋任职浙江提刑按察使期间,编纂的一部全面介绍明代海防的专题著述。全书共分十三卷,不仅有对朝鲜、日本的国情考察,还有御倭、防海等战略研究,并记录了永乐至万历年间四十余次抗倭大捷。
¥94.0 -
影印本《华夷花木鸟兽珍玩考》3册,收序至卷七,记载明代众多南方沿海地带花木、鸟兽、珍玩,堪称一部活生生的“博物志”。前有清代刘喜海手书题跋、李时英与作者自序
¥59.0
同系列图书购买链接:《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 16开精装,方志出版社出版
★ 本书原由科学出版社于1994年出版,2001年2月第2次印刷,2007年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
★ 由考古学家夏鼐生前亲自提出设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5位长年从事殷墟考古工作的学者郑振香、杨锡璋、陈志达、杨宝成、刘一曼联袂编撰
★ 该书出版展示了当今学术界关于殷墟考古工作的*有力度的研究,为读者全面了解殷墟的发掘及研究现状提供了方便
★ 本书可供考古、文物工作者,中国古代史、艺术研究者,以及广大历史爱好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