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购正在进行
¥86.0¥2383.6折
距结束
已售10
本书可能仍有零售,去搜搜看吧
¥86.0¥2383.6折
已售10

影印本《中美关系转折:赫尔利使华》,精装大开本,*次解密美国馆藏罕见史料,收录赫尔利驻华期间的诸多珍贵文献,再现抗战结束前后国共双方与美国政府的复杂关系。

赫尔利作为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特使出访中国,直接参与了史迪威事件、国共谈判、重庆谈判等重大政治外交事件。全书围绕“赫尔利使华”主题对相关英文原始档案*次进行集中刊布,着重汇集了有关国共谈判的文献,同时涉及中美英苏大国关系、抗战军事局势等内容,勾勒出赫尔利在抗战结束前后中国政治外交舞台上扮演的重要角色。

优惠
满减

淘书团年终盛宴 | 两件减10元(与赠文创不同享)

满赠

淘书团年终盛宴| 满100送冰箱贴,满200元送读书笔记

超值换购

满39元可1元起换购文创

本书看点

16开精装,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

本书隶属于“外国观察者眼中的中共抗战:美军观察组延安机密档案”系列丛书的一种,影印文件均来自*次解密的美国国家档案馆藏资料

深入剖析赫尔利一系列外交政策主张的本质,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赫尔利个人的历史作用,呈现赫尔利斡旋国共谈判的来龙去脉

精心挑选解密档案文献,涵括从赫尔利1944年抵达中国至1945年底辞去驻华大使职务期间的诸多史料,主要包括电报、信件、备忘录报告等类型的文件,涉及有关国共谈判的文献、中美英苏大国关系、中国国内政治、抗战军事局势等相关内容

无论是历史学者、档案收藏家,还是对于赫尔利使华研究、中外关系史研究、抗日战争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者而言,这部资料集都颇具参考意义











导言

《中美关系转折:赫尔利使华》汇编了与“赫尔利使华”主题相关的重要档案文献。1944年9月,帕特里克·杰伊·赫尔利(PatrickJayHurley)作为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特使出访中国,同年11月,他接替高斯出任美国驻华大使,直至1945年11月27日辞去大使之职。在赫尔利出使中国的一年多时间里,他直接参与了史迪威事件、国共谈判、重庆谈判等系列重大政治外交事件。赫尔利使华期间,正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中国国内形势经历重大变化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美国调整对华外交政策的转折阶段,因而围绕“赫尔利使华”进行相关史料的整理就显得格外重要。

对于赫尔利使华研究而言,*基本、*重要的史料是赫尔利的私人文件和美国国务院档案,假如缺乏对这两种基础史料的把握,就难以对相关问题进行客观、深入的探讨。赫尔利文件收藏于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比瑟尔图书馆(BizzellMemorialLibrary)档案部,非常完整地保留了赫尔利职业生涯内的各类私人文书和公务档案,有关他出使中国的文献尤为丰富。其中,赫尔利与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宋子文、罗斯福、杜鲁门等重要人物之间的往来函电,少见于其他已公布的政府档案和私人文件,因此格外珍贵。美国国家档案馆所藏有关赫尔利使华的文件主要集中在“国务院核心档案”(RG59Central DecimalFiles)之中,其大部分内容均已解密。虽然这批档案中的有些文件曾被部分甚或全文刊载过,但仍有相当重要的报告、函电未曾公之于世,另一方面,原始档案的史料价值是文字录入稿和中文翻译文件无法比拟的。

海内外学界对于上述档案资料的利用情况是参差不齐的。在赫尔利文件和《美国对外关系文件》(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尚未公布之前,以《中国的纠葛》《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为代表的研究著作通常采用口述史、国会记录和相关听证会文件等资料对赫尔利使华问题进行探讨。"俄克拉荷马大学的罗伯特·史密斯于1966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孤掌难鸣:1944-1945年赫尔利统一中国的努力》,首次对赫尔利文件进行挖掘,系统爬梳了赫尔利出使中国的历史脉络。在1973年美国康奈尔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赫尔利与美国对外政策》一书中,作者布海特较充分地利用了赫尔利文件和美国国务院的未刊档案,使该书成为美国史学界在赫尔利使华研究领域的巅峰之作。"此后,虽然美国学界更加强调“在中国发现历史”,但由于缺乏对赫尔利文件、国务院档案的进一步挖掘,关于赫尔利使华问题的研究并未取得长足进展。在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相关历史资料极难获得,美国地区以外关于赫尔利使华的研究十分罕见。随着《美国对外关系文件》等资料的刊布流传,从1970年代开始,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学者逐渐对赫尔利使华展开史学研究。与中国台湾地区学者相比,大陆的史学家基本上是从1980年代才开始集中探讨赫尔利使华的相关问题的。陶文钊、牛军、杨奎松等人主要通过利用《美国对外关系文件》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赫尔利使华的历史面相。然而大陆学者中,极少有人深入挖掘美国国务院档案、赫尔利文件等未刊英文史料,这一方面导致部分中文论著不可避免地重复美国学者早已得出的结论,另一方面则制约学者们进一步拓展相关研究。

由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中心组织编纂的这部《中美关系转折:赫尔利使华》,围绕“赫尔利使华”主题对相关英文原始档案文献首次进行集中刊布。该选编系由吕彤邻教授多次赴美国档案典藏机构精心挑选的解密档案构成,涵括从赫尔利1944年抵达中国至1945年底辞去驻华大使职务期间的诸多珍贵史料,主要包括电报、信件、备忘录报告等类型的文件,着重汇集了有关国共谈判的文献,同时涉及中美英苏大国关系、中国国内政治、抗战军事局势等相关内容。对于赫尔利使华研究、中外关系史研究、抗日战争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而言,这部资料集都颇具参考意义。这批原始档案影印件,勾勒出赫尔利在抗战结束前后中国政治外交舞台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其史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有助于深入剖析赫尔利一系列外交政策主张的本质。赫尔利使华期间,他的很多言论和做法在表面上看来缺乏一致性和连贯性,尤其是在1944年底到1945年初调停国共矛盾时期,他不断变化的政治立场更是显得首鼠两端。赫尔利于1944年11月7日携带经蒋介石认可的五点协议基本条件来到延安,与毛泽东等人进行四次会谈。为赢得中共支持赫尔利很快便违背之前向国民党做出的承诺,于11月10日和中共谈判达成《延安协定草案》。赫尔利返回重庆后,立刻就招致国民党的指责。为了稳住蒋介石,赫尔利转而与国民党达成妥协,他在不情愿接受宋子文、王世杰等人意见的情况下,依然与其协商拟就三条“反建议”,要求中共将一切军队交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管辖并进行整编,遭到中共的强烈反对。当国共双方谈判陷入僵局时,赫尔利又向罗斯福提出一项计划,建议“迫使国民政府在改善政治自由上做出更大让步,进而使与共产党达成和解成为可能”。然而,赫尔利的在华使命注定要以罗斯福的外交方针为依归,在赫尔利本人看来,他所进行的所有斡旋活动都遵循美国对华政策的五大目的:“1.防止国民政府的崩溃;2.维持蒋介石作为政府主席、军队委员长的地位;3.调和委员长与美国指挥官之间的关系;4.促进中国的军备生产,防止经济崩溃;5.团结中国所有的军事力量以击败日本。”正因为赫尔利忠诚遵循罗斯福的对华政策,这就决定了他轮番向国共双方不断施压是一种策略性的表现,而始终未失其宗旨。此外,赫尔利认为国共两党有实现合作的可能,但他同时表示:“国共两党都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我们认清这条路,如果我们头脑清楚、具有容忍心和耐心,我们可以起到有益的作用。然而,我们在军事上如此迫切需要中国军队的统一,在此情况下、要保持耐心则极为困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美国在远东战场上迫切的军事、政治需要,导致赫尔利在抗战结束前调停国共矛盾时期始终急切地希望早日完成赴华使命、进而导致他对待国共两党的态度经常会产生适应性的调整,以确保美国对谈判进程的掌控。

二、有助于揭示和辨析一些历史偶然因素在时局演进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例如,赫尔利曾于1944年12月20日致电毛泽东,请周恩来返回重庆继续进行谈判,毛泽东于同月22日回电称,周恩来正筹备一个重要会议,非常繁忙,无法离开。按照美国军方的英文译稿,毛泽东还在信中建议在延安举行一次会议,如有可能请包瑞德上校出席。包瑞德奉赫尔利之命赴延安后,随即于12月28日携带周恩来信件返渝,信中称12月22日电报翻译有误,毛泽东并未建议在延安举行会议。对此,赫尔利于1945年1月14日致信罗斯福总统,提出共产党的立场前后发生了急剧转变,进而分析其原因是由于驻华美军司令部的人员擅自向中共军队提出了军事合作计划。据《毛泽东年谱(1893-1949)》记载,12月22日毛泽东致赫尔利信函的中文原文是:“在目前,吾人认为国民政府尚无根据我们提议的五条方针来进行谈判的诚意,而周恩来将军又因有某种会议需要准备,一时难以抽身,故我们提议请你先派鲍瑞德上校来延一谈。”经过将中英两方面材料加以比对,印证了毛泽东致赫尔利函电英文稿确实在翻译环节出现了偏差,中共方面始终未曾建议在延安召开正式会议,是赫尔利对中共的态度进行了误判。

三、有助于进一步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赫尔利个人的历史作用。例如,赫尔利1945年4月2日“反共发言”是否应视作美国对中共政策的转换点,这个问题是值得商的。根据1945年2月17日赫尔利致国务卿电报和2月19日致周恩来的电报,可以清地看到,赫尔利在3月返回美国前,就已经开始对中共表现出十分强硬的态度,他不仅严词拒绝了朱德向美国军方提出的2000万美元贷款请求,并在回复周恩来要求增加旧金山会议代表团中非国民党代表数量的电报时,直接提出像中共这样的武装政党才是破坏国家统一的因素。反观当年4月2日他在华盛顿记者招待会上的发言记录稿,他对共产党的态度并不像后来中共宣传话语中描述的那么“强硬”,更无法与之前发给周恩来的“狠话”相比。4月9日,美国国务院将《新华日报》批评4月2日新闻会讲话的报告发送给身在开罗的赫尔利,或许是意识到了之前言论的不妥,当他抵达重庆后,立即在4月28日新闻发布会上特意表示“对中共抱有高度的尊重”,对中共代表出席旧金山会议表示欣慰。结合分析赫尔利抵华前与丘吉尔、斯大林的谈话内容,不难看出1945年4月赫尔利在离美赴华期间,并非有意要公开批评中共,他对中共的基本态度并未发生实质改变,更没有理由将其4月2日答记者问时的即兴发言看作是“美国对中共政策的转折”。其实,很早就有学者提出类似的观点,但始终缺乏相关史料予以充分论证。比如项立岭就曾提出,赫尔利作为一个外交使节无力左右这种对华政策的决定性转变,他基本上遵循了美国政府和罗斯福的外交政策,而这一政策在赫尔利1944年来华时就已经确立了。然而,为什么赫尔利的4月2日讲话曾经引起中共方面那么激烈的反应,并成为日后中共批判美国对华政策的“靶子”,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讨论和研究。

当然,上述几点不足以完整说明这部史料集的学术价值,而且根据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中心的规划,有关赫尔利使华的档案资料还在进一步搜集当中,之后将陆续予以影印出版。可以肯定的是,借助这些珍贵的档案资料,史学研究者将更清晰地把握赫尔利斡旋国共谈判的来龙去脉,以及抗战结束前后国共双方与美国政府的复杂关系尤其是对于不易远赴北美查阅原始档案的大陆学者而言,该史料集则更具参考价值。

本单详情

《中美关系转折:赫尔利使华》
作者:吕彤邻 主编,贾钦涵 编
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ISBN:9787547611685
出版时间:2017/2/1
开本:大16开
页数:236
定价:238

目录:
1 赫尔利(Patrick Hurley)等与莫洛托夫(Vyacheslav Molotov)就中国形势会谈备忘录(1944年8月31日)
2 致赫尔利与纳尔逊(Donald M.Nelson)电报(1944年9月10日)
3 赫尔利致重庆大使馆电报(1944年9月12日)
4 高斯(Clarence E.Gauss)致国务卿统的电报概述(1944年9月25日)
附:高斯致国务卿统的电报全文(1944年9月16日)
5 赫尔利转发统三份文件与自己的(1944年10月10日)
附1:宋子文致赫尔利信(1944年10月9日)
附2:蒋介石回944年10月9日)
附3:蒋介石致赫尔利备忘录(1944年10月9日)
6 白修德(David Barrett)与访谈记录稿(1944年11月2日)
7 赫尔利延安之行报告(1944年11月8日)
8 国共五点协议草案[原件](1944年11月10日)
9 高斯致国务卿电报(1944年11月13日)
10 戴维斯(John Patton Davies)致范宣德(John C.Vincent)备忘录(1944年11月14日)
11 赫尔利致罗斯福(Franklin D.Roosevelt)电报(1944年11月16日)
12 致赫尔利信件[附中文原件](1944年12月8日)
13 赫尔利致国务卿电报(1944年12月13日)
14 赫尔利致国务卿航空邮电(1944年12月14日)
15 致戴克斯海默(W.A.Dexheimer)少校电报[转交致赫尔利信件](1944年12月23日)
16 赫尔利致国务卿电报(1944年12月24日)
17 范宣德备忘录(1944年12月26日)
18 范宣德致罗斯福备忘录:论国共关系(1945年1月1日)
附:赫尔利12月24日电报概略(1944年12月30日)
19 斯退丁纽斯(Edward R.Stettinius)所统备忘录(1945年1)
附:赫尔利12月24日电报概略
 格鲁(Joseph Grew)与张嘉璈等人的会谈备忘录(1945年1)
21 赫尔利致罗斯福电报(1945年1月14日)
22 赫尔利致国务卿电报(1945年1月24日)
23 赫尔利致国务卿电报部分[三份](1945年1月31日)
24 赫尔利致国务卿电报第二部分(1945年1月31日)
25 格鲁致赫尔利电报(1945年2月1日)
26 赫尔利致国务卿电报[二份](1945年2月7日)
27 赫尔利致国务卿电报(1945年2月12日)
28 兰亭(Joseph W.Ballantine)致格鲁电报(1945年2月13日)
29 格鲁致重庆大使馆电报(1945年2月16日)
30 宋子文致赫尔利备忘录(1945年2月16日)
31 蒋介石与赫尔利会谈备忘录(1945年2月16日)
32 赫尔利致国务卿电报(1945午2月17日)
33 赫尔利致国务卿电报(1945年2月18日)
34 赫尔利致国务卿电报(1945年2月19日)
35 谢伟思(John S.Service)概括:论中国与美国(1945年3月13日)
附:谢伟思与会谈记录(1945年3月13日)
36 范宣德致赫尔利备忘录(1945年4月2日)
附1:国共双方前后谈判提案
附2:罗斯福提供的日伪情报
37 赫尔利在华盛顿新闻发布会发言的文字稿(1945年4月2日)
38 艾奇逊(George Atcheson)致国务卿备忘录:中国媒体关于4月2日赫尔利新闻发布会的(1945年4月9日)
39 奥尔曼(Waldermar J.Gallman)致国务卿航空邮报:在[英]关于中国问题的谈话(1945年4月9日)
40 魏德迈(Albert Wedemeyer)致赫尔利电报(1945年4月13日)
41 统备忘录(1945年4月18日)
附1:赫尔利自波斯湾致国务卿报告(1945年4月14日)
附2:凯南(George F.Kennan)致国务卿电报(1945年4月17日)
42 索斯伯瑞(Laurence Saliury)致斯退丁纽斯信件(1945年4月19日)
附:《远东调查报》剪报(1945年4月25日)
43 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William Averell Harriman)与顿(Stanton)会谈备忘录(1945年4月19日)
44 斯退丁纽斯致赫尔利电报(1945年4月23日)
45 赫尔利致国务卿电报(1945年5月3日)
46 赫尔利致国务卿电报(1945年5)
47 赫尔利致杜鲁门(Harry S.Truman)信件(1945年5月13日)
48 赫尔利致国务卿电报(1945年5月15日)
49 赫尔利致国务卿电报(1945年5月19日)
50 赫尔利致杜鲁门电报(1945年5月21日)
51 杜鲁门致赫尔利回信(1945年)
52 赫尔利致国务卿电报(1945年)
53 格鲁致杜鲁门备忘录(1945年6月11日)
附1:赫尔利致国务卿电报(1945年)
附2:国务卿对赫尔利的回复(1945年6月11日)
54 赫尔利致国务卿电报(1945年6月13日)
55 格鲁致重庆驻华大使馆电报(1945年6月15日)
56 赫尔利致蒋介石信件(1945年6月15日)
57 赫尔利致杜鲁门电报(1945年6月15日)
58 赫尔利致国务卿电报(1945年6月16日)
59 赫尔利致国务卿电报(1945年6月19日)
60 赫尔利致国务卿电报[原件与修正件](1945年6月26日)
附:庄莱德(EverettF.Drumright)备忘录:局展(1945年7月3日)
61 赫尔利致国务卿电报(1945年6月28日)
62 庄莱德备忘录(1945年6月28日)
63 赫尔利致国务卿电报(1945年6月30日)
 赫尔利致国务卿电报(1945年7月7日)
65 赫尔利致国务卿电报(1945年7月10日)
66 赫尔利致国务卿电报(1945年7月30日)
67 赫尔利致国务卿电报(1945年8月7日)
附:国务卿伯恩斯(Jamesp;F.Byrnes)致赫尔利回电(1945年8月11日)
68 中国驻美代表戴明礼等致赫尔利电报(1945年8月16日)
69 与蒋介石重庆会谈备忘录(1945年9月2日)
70 赫尔利致国务卿电报(1945年9)
71 致赫尔利备忘录(1945年9月16日)
72 蒋介石致赫尔利备忘录(1945年9月19日)
73 赫尔利致信件(1945年9月19日)
74 赫尔利致国务卿电报(1945午9月23日)
75 罗伯逊(Robertson)致国务卿电报(1945年9月27日)
76 新华社广播备忘录(1945年11月17日)
77 赫尔利致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发言稿(1945年12月5日)
78 托马斯·康纳利(Thomasp;Terry connally)致伯恩斯信件(1945午12月5日)
79 太平洋陆司令部致战争部电报(1945年12月9日)
中外译名对照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