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惠
- 超值换购
本书是著名移民史专家马库斯·李·汉森教授的主要作品之一,获得1941年的普利策历史奖。与大多数移民史专家不同,马库斯·李·汉森教授站在欧洲而非美国的立场研究移民问题:农耕形式和土地所有权的改变、工业的兴起、自然灾害、政治压迫、宗教歧视及移民机构的强制政策等因素交织在一起,是如何导致移民潮形成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移民潮的形成提供了哪些可能?为了设计航行路线,当时的人们为什么宁愿倾尽所有?美国作为人们向往的乐土,为何会出现移民低潮?为什么美国政府时而积极推动时而有意阻碍移民进程?总之,本书以史诗般的风格再现了17世纪到19世纪欧洲主要国家的平民移民美国的波澜壮阔历史。
马库斯·李·汉森(Marcus Lee Hansen,1892–1938),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哈佛大学博士,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历史学教授,美国移民史研究的先驱,挪威裔美国历史协会编辑委员会成员,1941年美国普利策历史奖得主,在美国移民史和欧洲移民史研究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论文《第三代移民问题》中,他首次提出“第三代移民兴趣准则”即“儿子想忘却的正是孙子想铭记的”。移民第二代往往拒绝移民第一代的宗教信仰,以此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但在移民第三代身上,这些宗教信仰又复兴了,但仅限于种族身份。这就是著名的“汉森法则”。
陈晞,女,汉族,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就职于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访问学者,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协会会员,中美诗歌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比较文学、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翻译。
《大西洋移民:1607-1860》
作者:[美]马库斯·李·汉森 著;陈晞 译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ISBN:9787507552690
出版时间:2020/5/1
开本:16开
页数:386页
定价:96
目录:
第 1 章 西进的冲动
第2章 殖民地移民
第3章 第一次美国化
第4章 新起点
第5章 落寞的美国
第6章 大移民的先驱
第7章 美国:普通人的理想国
第8章 商业连通大西洋两岸
第9章 三十年和平岁月的期望与恐惧
第10章 殖民不是补救措施
第11章 逃离饥荒
第12章 新生力量
第13章 大移民
译名对照表
-
《中国近代宪法史》,资深宪法学者陈晓枫教授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从晚清到民国的制宪历程,看中国法政文化的核心问题,读懂中国宪法的前世今生。
¥28.0 -
商务印书馆“珞珈国学丛书”之《续修四库全书杂家类提要》,武大教授司马朝军为《续修四库全书》所收杂家类352种著作撰写的提要,可做为提要类工具书。
¥29.0 -
限时低价!《二十世纪世界史》精装全6册,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马丁·吉尔伯特长篇巨著,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20世纪全面变革的本质特点,一经出版便在世界各国引起巨大反响,奠定其无可动摇的学术地位。
¥96.0 -
冰心奖获奖作家徐玲芬“丰子恺缘缘三部曲”,著名书画大师丰子恺生平传记,讲述丰氏一生与桐乡、杭州、上海三座城不得不说的故事,完整呈现其生活轨迹与艺术探索之旅。
¥35.0 -
《明中后期中日葡外交使者陆若汉研究》,商务印书馆出版。围绕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要人物陆若汉,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其一生的活动轨迹以及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上所做的贡献。
¥29.0 -
商务印书馆《如何阅读一本书》,皮面软精装。“大英百科全书”编辑写给我们的一部阅读指南,曾高踞全美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豆瓣3万人给予五星好评,重版多次。
¥49.8 -
商务印书馆老版书《新华字典(1992年重排本) 》,小巧64开,皮面装帧。收录11100左右汉字,每字皆附拼音、注音字母、注解和词组,部分标注繁体字,便于随身查阅与学习
¥7.5 -
《朱元璋及其时代》,32开精装,以别样的视角全新解读“厚黑皇帝”朱元璋,深度解读洪武时代朝堂的权力迷局,全面揭秘明太祖的狠辣手腕与大明王朝初期的跌宕历史。
¥27.0 -
企鹅全球史《我们世界的历史》全4册,英国史学家、牛津大学教授J.M.罗伯茨四十年心血写就的世界通史经典,视野广阔,指引大众读者深入思考历史的厚重感和连贯性。
¥59.0 -
《船政志》精装版,全面记载了1866-1949年船政的历史沿革、发展历程,以及船政人在军事、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成就,为船政文化研究提供丰富和优质的史实资料。
¥49.9
★16开精装,华文出版社出版。
★本书主要讲述了大西洋两岸白种人声势浩大的迁徙运动,从最初的十三个殖民地,到早期的美利坚合众国,一直到内战发生的前夕,特别着重讲述了后一阶段的移民潮。
★马库斯·李·汉森,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哈佛大学博士,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历史学教授,美国移民史研究的先驱,1941年美国普利策历史奖得主,在美国移民史和欧洲移民史研究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芝加哥论坛报》:“不了解移民史,无以了解美国史;要想搞懂美国史,首先要弄清楚移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