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稀见《变与不变:21世纪一个中国村落的民族志考察》,通过对一个自然村落的实地调查、深度访谈,分析村落社会的各个方面,全面呈现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来村庄的发展逻辑。
本书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村落社会的方方面面:从经济生产与消费到婚姻、家庭与亲属关系,从社会分化和群体人格到村委会选举,从公共品的供给到社会的冲突与整合,从社会保障到民间信仰……每一个主题都蕴含着变与不变的深刻哲理。
这不仅是一部关于村庄变迁的历史记录,更是一部揭示中国农村社会变迁内在逻辑的学术佳作。
本书在市面上大多溢价(溢价,指超过了定价),现中图网寻得若干,以飨读者!
- 优惠
- 超值换购

- 纪实
-
超低价18.8元!《钻石与铁锈:琼·贝兹自传》作为“民谣女王”琼•贝兹写于八十年代的传记,记录了她在鲜花与荆棘中前行的前半生:与鲍勃·迪伦相知相爱,与马丁·路德·金并肩战斗,冒着生命危险在空袭中访问越南……
¥18.8 -
《薛暮桥年谱:1904—1952》详细梳理了中国经济学派奠基者薛暮桥研究中国经济问题、探索中国经济规律的实践与思想轨迹。本书旁征博引、考证周密,是一部填补空*的学术巨著,更是党政干部提高经济学素养的必备案头工具。
¥49.9 -
“戴国煇讲台湾”系列三册,编选了《戴国煇全集》有关台湾历史精华,经过十年筹备,是中文简体版首度出版,填补了台湾史知识空*。戴国煇作为海内外知名历史学家、思想家,被誉为台湾近代史研究的开拓者、“统派的理论家”。
¥59.0 - 查看更多>>
李家村是我的家乡,研究家乡的变与不变可以说是对过去的一种学术继承和延续。
将生我养育我的家乡纳入我的学术视野自2001年开始。那年的7月,我从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被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录取攻读博士学位,导师为周大鸣。当时距9月份开学还有两个月的时间,出于对专业的热衷,以及不愿意浪费这两个月的时间,我便联系导师周大鸣。幸运的是,周老师当时正在启动一个美国Lucy基金的项目“转型期乡村权力的分化与整合”研究,拟在全国选择多个村落做个案调查。于是我便领到了实地调查的任务。为了进行比较研究,我选了两个村庄,其中一个便是李家村。虽然那次是一项专题调查,主要是以问卷调查为主,但正是从此时开始,李家村正式进入我的学术视野,我与李家村从此不再是简单的家乡与游子的关系,与李家村的每一次接触,从此都带上了学术的烙印,我对村庄的方方面面自此也有了一份特别的关注。
这份关注同时也一直伴随着我的研究项目。2004年博士毕业后,我开始在南开大学社会学系从事教学研究工作。2005年承担了关信平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社会政策研究”的一个专题“当前城市中外来劳动者就业及生活状况的都市人类学研究”,对农民工的都市生存状况、社会网络过程、社会诉求和流动趋向进行了研究。这期间,李家村在京津两地的部分农民工接受了我的深度访谈,我在假期回李家村小住的所见所闻使我发现了农民工与家乡之间那种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促使我对农民工与流出地之间的关系作了进一步思考。
在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对农村社会的关注也日益深入。2007年我主持了教育部以及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的课题,选取了山东、辽宁、河北、江西、甘肃、新疆共十个村落对农民流动与新农村建设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考察,李家村是其中之一。在此项目的调研过程中,我额外发现了社区文化、人格与社区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2010年,我申请的中央高校专项基金项目“文化、人格与农村社区发展”获得批准,这个课题是在对文化与人格研究方法论反思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经济发展与人格的研究路径,选取中国不同类型的多个农村社区对其发展进行历时性的个案研究,以期找出影响农村发展的文化和心理因素,为其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借鉴。李家村作为一个类型的代表,被列入其中。
以上几项研究,李家村的社会事实都为我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每每阅读一些农村研究的成果,我都会拿来与李家村的情况对照一下,通过对照我发现了一些共性的地方,当然也发现了许多不同之处。这使我对农村社会的兴趣越来越浓,也影响了我的学生们。
2011年在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会上,我的研究生陈路生论述了一些与知名人类学家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书不同的观点。读研以来,陈路生对农村社会产生了兴趣并开展了相关调查研究—一间云翔选择了黑龙江省的下岬村作为研究对象,而陈路生则对距下岬村不远的一个村庄中的合作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与阎不同的观点,认为地方性道德是农村社会合作的基础,并认为农村社会正在形成一种新型“集体主义”以及新兴的个人与价值观念(陈路生,2011)。答辩委员会主席王处辉先生就此提出了“到底农村社会哪些变了,哪些没有变”的问题。我想,这应该是许多人想要了解的问题,于是萌生了对李家村进行“变与不变”的调查,而揭示变与不变背后的机制则是理应之事。
本书的研究,得益于诸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首先要感谢的是我出生的村庄和村庄里的村民。此时的李家村,拥有双重的身份——我的家乡和本书的田野点,也就是说,此时的我也是双重身份——李家村的“女儿”和研究者。基于第一种身份,我与李家村及李家村的村民有着外人难以企及的熟稔李家村是我父亲祖辈就生活的村庄,而我,也是生在李家村长在李家村,一直到大学毕业后,才算是离开了李家村。这种离开指的是户籍上的不属于李家村,以及多数时间生活在别的地方,但其实也未曾真正离开过,因为李家村有我的父母、亲戚,以及儿时的同学、朋友和乡亲,我每年至少都有一至两次返回李家村小住,这种乡情,我想无论如何也是割舍不断的,而且,还将延续到我的下一代。
正是乡情,使得我以第二种身份开展研究时收获了许多外人难以想象的便利一一我的调研,可以随意到随时串门的程度,我与村民的交谈,也多了一份乡亲之间的自然与真实(如果是外来的调研者,出于各种原因,村民若想有所隐瞒时轻易就能实现,而作为村民的“一分子”,我在村民心中等同于知根知底的熟人,表现出来的言行,自然要真实许多)。比如,李志伟,不论是在散步的路上还是在他的家中,只要碰到我便会主动向我介绍村庄的人和事以及他家的“发展史”;李志腾,在田野中的鸡棚旁,一边喝茶一边唠家常地跟我讲述了他养鸡的经历和感受以及村庄里最近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李进富,得知我要做调查特地抽时间来到我家接受了我一个下午的访谈;而李文锋,傍晚时分来我家跟我聊了好几个晚上……这样的村民很多,不胜枚举。他们与我的无间,不仅表现在知无不言上,而且还表现为言无不尽,常见的场景是:我们的交谈从来不会是机械的你问我答,某个问题常常是我刚开个头,他们就自动聊开了,而且他们还会把问题相关的“历史渊源”、“来龙去脉”甚至是“旁枝末节”都说到,我要做的,只是把握方向即可。这让我非常感动。因此要特别感谢李家村及李家村的村民们,他们是我的最完美的调查对象,更是我的热情、纯朴的乡亲!
刘华芹,山东招远人,现为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讲师。200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获法学博士学位;1994年至2001年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都市人类学、网络人类学和少数民族社会研究。
《变与不变:21世纪一个中国村落的民族志研究》
作者:刘华芹 著
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0040926
出版时间:2013/1/1
开本:16开
页数:239
定价:33
目录:
前言
导论
一、农村改革与认识农村社会
二、中国农村社区研究
三、本书内容架构
第一章 招远市与李家村概述
一、“中国金都”招远
二、“文明”李家村
第二章 生产
一、种植业
1.常规作物种植
2.特色种植——红富士苹果
二、规模养殖业
三、其他兼业
1.开商店
2.掮客
3.炒股
4.开出租
5.司仪、算命、看风水
四、农村劳动力流动
1.劳动力外出的状况与逻辑
2.劳动力回流的状况与逻辑
3.“钟摆”的逻辑
4.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本章摘要
第三章 消费
一、消费差异
1.生命阶段与消费
2.经济条件与消费
3.性别与消费
4.性格与消费
二、高价婚姻支付
1.高价婚姻支付现象
2.男方婚姻支付的已有解析
3.“社会心理均衡”视角下的男方婚姻支付
本章摘要
第四章 婚姻、家庭与亲属关系
一、性观念与性实践
1.性服务者
2.婚前性行为
3.丧偶者的“搭伙居”
4.混乱的男女关系
二、离婚的逻辑
三、复杂的家庭关系
1.女性的地位
2.亲子轴
3.代际关系
4.家庭中的矛盾
四、“新居制”
1.“新居制”现象
2.“新居制”的产生机制
3.“新居制”的影响
五、亲属关系
1.亲属关系取向
2.亲属关系在当前社会中的作用
本章摘要
第五章 社会分化与群体人格
一、职业群体
1.外出务工者——城市与农村的边缘人
2.农业种植者——闲适一族
3.规模养殖者——新兴的财富阶层
4.经商者
5.公职人员与退休人员
6.村干部
二、年龄组
1.与祖父母相依相恋的婴幼儿
2.有很强成就动机的学生一族
3.在外闯荡与享受青春的未婚年轻人
4.幸福的已婚青年
5.有儿子与没有儿子的中年父母
6.完成人生大事的“老人”群体
三、社会分层
1.社会分层的复杂性
2.社会分层与村民地位的变化
本章摘要
第六章 政治
一、村委会选举
二、公共物品的供给
1.公共物品的供给现状
2.窘困的集体经济
3.村民的行动策略
4.心理机制
三、冲突及其解决
1.人性与冲突
2.冲突的发生与解决
四、社会的整合
1.以亲属关系为基础的社会整合
2.地方组织与社会整合
3.市场经济与社会整合
本章摘要
第七章 社会保障
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四、五保户制度
本章摘要
第八章 民间信仰与实践
一、风水
1.阳宅的风水
2.阴宅的风水
二、祖先崇拜
1.灵魂与阴间的观念
2.祖先崇拜的形式
3.祖先崇拜的意义
三、其他信仰
四、专门人士
1.算卦家族
2.仪式专门人士——李文锋
五、由“烧五七”仪式说开来
1.阴宅的风水与农耕地
2.修坟、竖碑的流行与意义
3.冥品的丰富性
4.摆祭的变迁
5.仪式过程
6.与当事者和主持人讨论仪式
六、讨论:仪式的复兴
本章摘要
结论
一、变的方面
二、不变的方面
三、变与不变的机制
附录一 一家人的田野
附录二 关于实行新农保家庭联动机制调查摸底情况公示
附录三 招远市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调整须知
附录四 李家村计划生育村规民约
参考文献
-
东京大学历史教授本村凌二作品2册:新视角讲述文明历程指南《文明的兴衰》,多维度解读罗马史佳作《罗马兴衰1200年》,观点新颖、解释详尽,展现一副人类历史的俯瞰图
¥29.9 -
《中国文化常识课》全八册,汇聚王力、潘伯鹰、林徽因、郑振铎、胡适、吕思勉、曹伯韩、陈师曾八位大师,为你带来文化、书法、建筑、文学、哲学、历史、国学、绘画八门中国文化常识课。小巧便携、方便阅读。
¥49.9 -
明代传教士利玛窦口译 、大学士徐光启笔受《几何原本》影印本!明万历三十九年增订本,其中创造的平行线、三角形、多边形等中文术语和词汇一直沿用至今。
¥58.0 -
《〈清明上河图〉里的中国:杜恩龙夜品古代名画》以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和画卷内容为线索,融宋代文化史、思想史、绘画史和社会史、经济史为一体,是一部图文并茂、可读性极强的宋代社会生活百科全书。
¥32.0 -
中华书局《两淮私盐与地方社会:1736-1861》,对清代中叶两淮地区食盐走私问题进行了详细研究,一窥由此引发的复杂社会面相、官僚政治百态及财经制度内部的诸多矛盾
¥38.0 -
“中医珍本文库影印点校”8册,集合罗天益、沈明宗等历代名医专著,原稿影印+简体点校,叙述条理清晰,理论阐释透彻,是现代中医药学习者、研究者和从业者的临床参考
¥72.0 -
超低价19.9元!著名学者薛冰《南京城市史》,豆瓣8.6分,图文并茂,全面讲述南京25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建都史,勾勒出一轴较为完整、清晰的南京城市成长史和时空图卷
¥19.9 -
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开拓者朱东润名作《梅尧臣·元好问传》《陈子龙及其时代》,记述“宋诗开山之祖”“金元一代文宗”“明诗殿军”生平,开创历史人物传记的写作范式!
¥32.0 -
著名学者叶舒宪主编《中国神话学研究前沿》,2006-2014十年中国神话学研究前沿成果的集大成之作!收录海内外多位名家论文,560页全面展现中国神话学研究的发展面貌
¥68.0 -
1本2块6!情绪应对指南《情绪创可贴》全10册,64开便携小开本,剑桥大学博士专利配方,即时高效。一翻一贴,建立心理韧性,增强内心力量,应对焦虑情绪,治愈全网!
¥26.0
★16开平装,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刘华芹通过实地调查、深度访谈,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村落社会的方方面面
★内容包括经济生产与消费,婚姻、家庭与亲属关系,社会分化和群体人格,村委会选举,公共品的供给,社会的冲突与整合,社会保障,民间信仰等
★本书是一部关于村庄变迁的历史记录,更是一部揭示中国农村社会变迁内在逻辑的学术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