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惠
- 满赠
- 超值换购
“碧山”系列MOOK书:寻找重返我们传统家园之路
“碧山”并无确切地名指向,她是一个象征,象征哺育我们的自然和中华文化原乡,青碧的山峦和村庄将永远是我们来自于斯、并心归于斯的所在。
“碧山”系列MOOK书,以寻找重返我们传统家园之路为主旨,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梳理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生产和生活中的位置,并以此为源头探讨展开传承与创新行动的可能。它集中于探讨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处境、今后的努力方向,以及对不尽如人意的现实的批评。
《碧山14:食物》
本期为“食物”专辑,结集了20篇从种到吃的文章用以呈现食物的魅力。每篇文章都充满着感情:是对食物的感情,更是对地方的感情;是对变化的体验,更是对不变的盼念。
总体来说,本书以艺术家的视角,重新审视了食物与人与社会的关系,试图以不同的角度解构食物这个永恒的主题。
《碧山15:食物续》
本书内容为对人和食物关系的思考。卷一呈现“特殊时期的食物”,开篇对历史上中国饥荒现象的内涵加以考述,紧随其后的三篇则是在过去三年疫情期间关于食物的思考。卷一可看作是为旧日和今时特殊时期以“食物的不确定性”添加注解。
卷二“食之道”,两篇文章皆以“素食”为主题,勾勒出中国新素食运动的来龙去脉,更对素食中蕴含的公正与慈悲进行挖掘和呈现。素食是一种个人的饮食方式选择,弥足珍贵,值得尊重和偶尔尝试。
卷三“食之设计”,以艺术设计呈现的食物,是美,是身体,是资源,是文化,是情感,是道德,是社会,是乐观的未来,也是悲观的未来。设计拥有伟力,艺术化的食物远远超出饱腹之物的本义,充满无穷寓意和警示。
卷四“食之运动”,呈现了北京的农夫市集,以及远在秦岭深处的古老养蜂技艺——北京的农夫市集,是大都市刻板食物结构和体系中的另类运动,而秦岭秘境中的古老养蜂术,也可能因新技术的引入而销声匿迹——竭力反其道而行之的人,都是食物体系中的行动者,令人仰慕。
卷五“书、歌与影”,隽永而多彩,大卫·哈维、小川绅介和钟永丰,法国的巴黎、日本的稻田和云南的景迈山,都在本卷里以不同视角呈现。
卷六“社会参与式艺术”,为王美钦老师一力完成,对“茅贡计划”和“景迈山翁基寨乡建”两个案例深入引介,这正是《碧山》杂志的创立人左靖正在开展且将持续进行的“艺术乡建”工作内容。乡村从何而来?向何而去?因何得力?如何介入?关心乡村发展的读者,以及投身乡建的同人,必定能从中得到启发。
左靖,1970年生,《碧山》杂志书主编,策展人。安徽大学副教授。曾任南视觉美术馆(南京)执行馆长、北京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艺术总监。他的工作领域包括乡村建设、独立电影和当代艺术。
作为艺术教育者,他在安徽大学教授纪录片和当代艺术课程;作为独立电影的推广者,他曾担任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和中国纪录片交流周的策展人,并发起、创办“艺术空间放映联盟”(ISAAS)和“中国独立影像档案馆”(CIFA);他曾经策划过很多当代艺术展览,其中包括“未来考古学”第二届中国艺术三年展、“诗意现实:对江南的再解读”、“趣味的共同体”、“在瓦伦西亚55天:中国当代艺术展”等,并为艺术家颜磊、王音、董文胜、高世强等策划过个展。他还曾主编《工作坊:艺术家是如何工作的》、《另类的表述者:他们的行为、舞蹈和录像》、《纪录何为:对大师与他们作品的凝视》等等。
2011年后,左靖以安徽、贵州、云南、浙江和河南等地城乡为基地,工作重点转向城乡建设。通过一系列的调研、出版和展览工作,以及实体空间的开设,逐步确立了城乡工作的基本原则:“服务社区、地域印记和联结城乡”,以及在“城乡社会设计”中覆盖“关系生产、空间生产、文化生产和产品生产”四个领域。并因循“往乡村导入城市资源,向城市输出乡村价值”的路径,强调文化创造力和可持续性,并以培养社区的文化自觉、改善当地的文化环境等等作为目标方向。
2021年12月11日,涂飞和刘庆元合作策划了一地方、音乐与实践一活动,意在把音乐根植到国内外的各种正式、非正式的艺术场景中去。他们邀请我做个讲座,因为地点选在顺德美食博物馆,正好我手头积压了两年的《碧山》食物专辑的稿件,自然就把主题定为“食物”,借此机会回顾一下十多年来,我的工作中与食物的交集部分。此为讲稿的前半部分。
关于吃,关于食物,这两年可能大家最熟悉的电视片就是《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中国》是一种关于食物的书写,事实上,还有其他更多的关于食物的书写。
在安徽碧山做乡建的时候,我们做过一本书叫《黟县百工》。我带领安徽大学的学生去黟县所有的乡镇进行调研,然后整理出版。做完这本书,发现食物在其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整本书大概有500页,一共7个章节,正文83篇,食物占了23篇,篇幅是最多的。
食物列在第一个章节,叫“馔饮绘”。我们整理了黟县比较有特色的食物,共有23种,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徽州地区共有的。当然,黟县也有自己特别独到的关于食物的做法,比如夹心豆干、腊八豆腐等。
在“馔饮绘”中,我们对徽州毛豆腐的书写是这样的:首先去寻找会做毛豆腐的人,了解什么季节才会有,所谓“不时不食”。之前的食材都是有季节性的,哪个季节上市,时令过了,食材就下市,要吃得等到来年。接下来会记录食物的制作过程,还有口感。毛豆腐的毛是雪白的,可能就有化学添加剂,真正手工的会微微发黄。还有,夏天不太做,因为豆腐容易坏。采访之前,会有一些培训,我要求采访者一定要观察手艺人的生活状态。观察和记录制作过程是最基本的,但不够,市场价格也是考量的内容,以期采访者有一些新的发现。比如,村民往往不使用货币,而是用黄豆去换,这就说明,在偏一匝的乡村仍然存在物物交换的习惯。
还有一个重点是关于手艺人的营生。不单是把食物的滋味、制作方式告诉大家,靠卖毛豆腐能不能够养活自己和家人,这是我们关心的问题。书中采访的这位师傅曾去上海做毛豆腐,想要提成,但被老板拒绝,只好回到家里继续卖毛豆腐。但这个手艺养不活自己,因此还要种地、采茶和打零工。我希望我们关于食物的书写,既突出它是本地特有的,作为食物本身的属性、制作过程等基本要素,同时还耍传达食物与人的生活、生计有着怎样的关系。
韩国电影《兹山鱼谱》里有一句台词:“百姓的痛苦总是来自于食物”,这是“民以食为天”的另一种说法,这也因此成为我们做田野调查的一个出发点。最后,我们把手艺人的联系方式登记在书中,希望能给他们带来一些生意。碧山村头的古味食品厂,在包装自己的产品时,还特别有文字说明被《黟县百工》收录过,这是对我们工作的一种认可。
之前我对食物并不以为意,但后来越来越觉得食物的重要性。近两年,我们编了两本《碧山》,第14和15辑,完全是以食物为主题的。这两本书的内容,既有食物的历史和地理的变迁,食物与地方文化,饥荒和疫情时代的食物,还有种子保护、新素食主义、未来的食物,以及食物与设计、食物与艺术等,如果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看,食物跟政治、社会、文化的关系都极大,甚至决定了我们以何种方式生活在这个星球上。
《碧山14:食物》的封面,是一张中国台湾省高雄市美浓镇农民在池塘采集野莲的照片。这是一个当地人在烟业衰落后寻找到他们赖以生存的野莲产业,从而走上艰辛市场路的辛酸故事。美浓原来盛产烟叶,种植面积为全台之冠。20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美浓镇的烟业迅速衰落,当地人要生活,想尽各种办法,希冀在“后烟草时代”寻找另一种经济作物的可能。于是,他们种白玉萝卜、番茄、红豆、四季豆,养虾等。最后,这个不起眼的野莲,慢慢成为美浓当地人能够解决生计的代表物种。
2020年11月,台湾诗人钟永丰和音乐人林生祥创作发行了一张专辑,叫《野莲出庄》。这是另一种关于食物的书写,涉及全球化对于一个地域的影响。当地人为了生计,在烟叶不能种了或者烟叶没有竞争力的情况下,开始去寻找替代产业。目前全台湾的餐厅、夜市,99%的野莲出自于美浓,而美浓本地人却很少食用野莲。
野蓬的采集特别辛苦,要穿特制的衣服在莲塘里采收,然后清洗、分装与配送。这项工作的劳动强度大,大都由嫁到美浓来的越南女性承担,还有一些越南人投奔自己在美浓的亲戚,为了生计,他们也来从事这项工作。
2016年秋,台湾“移民署”查获了农民雇佣的8名越南籍非法劳工,正因为这个事件涉及野蓬产业的缺工困境与外来非法劳工的问题,钟永丰写下了《野莲出庄》。整张专辑共11首歌,关于米食、菜干、野菜、豆腐、童年的记忆、食物和女性的关系等,勾勒出一幅农村日常的食物画卷。
记得有一年,永丰去碧山,那时的碧山还有挑着担子卖豆腐的大爷,每天只做一定量的豆腐,每次都像康德一样,非常准时地出现在村子的每一个地方。豆腐的叫卖声给了永丰灵感,让他顺利写出了《豆腐牯》这首歌的开头。
这可能是音乐史上第一张以食物为主题的、关于一个村庄的专辑。钟永丰说写《野莲出庄》不是要振兴农村,只是写这个村庄。从《我庄》到《围庄》到《野莲出庄》,构成了他叙述自己家乡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70年代到今天的变迁史。
2021年12月11日,涂飞和刘庆元合作策划了“地方、音乐与实践”活动,意把音乐根植到国内外的各种正式、非正式的艺术场景中去。他们邀请我做个讲座,因为地点选在顺德美食博物馆,正好我手头积压了两年的《碧山》食物专辑的稿件,自然就把主题定为“食物”,借此机会回顾一下十多年来,我的工作中与食物的交集部分。此为讲座稿的后半部分。
食物问题备受关注,可以说是显学。钟永丰写《野莲出庄》,也是受到近二十年来中国台湾的食农教育、倮种运动、食物研究以及新植物志风潮的启发和影响。讲座前,我大致梳理了一下过往的工作,居然跟食物的联结非常紧密。《碧山08:永续农耕》,关于永续农业、朴门农业,还制作了一张“中国社区支持农业地图”;《碧山09:米》,是关于“米”的专辑,从稻作历史文化到《耕织图》中的稻香与耕苦,从寻找地禾糯到厦门米粉,还有关于稻米的器物、摄影、诗歌、舞蹈、电影和小说等。
出版之外,关于食物的展览和因食物衍生的各类社会问题的展览,每年在世界各地都有举办。2015年9月,联合国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其中就有:“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状况和促进可持续农业”的目标,即要在2030年实现全球“零饥饿”。照目前来看,这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
有一个机会。2018年11月,受联合国粮农组织委托,我和汪涵在北京798的悦·美术馆策划了“行动造就未来——2030年实现全球零饥饿”展览。在前言里,我引用了一句谚语:“我们并非从父亲那里继承土地,而是向我们的子孙借用它。”展览中,建筑师粱井宇关于“回宅”的研究让人印象深刻。这件作品用以致敬孔子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是梁井宇对人类如何可以更少地向自然索取的生活方式的赞美。比如,围绕食物制作而设计的“理想家”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假想没有冰箱,一个家庭该如何组织三餐,生活方式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去除部分“现代化”的便利设施,会更能鼓励家庭协作,享受劳动乐趣等。这是一个还在进行中的研究项目,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与自然友善、可持续发展等方向上的思考。
2018年10月,我们与日本的D&DEPARTMENT开始合作,在碧山开设了中国唯一一家加盟店。“d47面”是他们的参展作品。日本有47个都道府县,每个都道府县都有自己的面食,种类繁多,吃法各异。作品通过面的实物、制作方法、原材料和当地食俗说明,让大家领略日本各地面食文化的魅力。
2012年,D&DEPARTMENT的创始人长冈贤明先生在东京涩谷创立d47,一个集美术馆、商店和食堂于一体的复合空间,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更加明确了他以日本的47个都道府县为架构,把发掘各个地域的地方物产,以及长存于当地的设计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在d47食堂,你可以吃到日本任何一个地方的定食。长冈先生要求,每开一家店,本地食物的售卖是必要条件。他认为食物是了解一个地方最直接的方式。不仅在餐厅里贩卖本地的食物,甚至连盛食物的器皿,最好也是本地出产的。餐厅往往还设有特价区,用于销售接近包装上标示的最佳出售日期的食物,或者仅仅因为看上去不够漂亮的食物。
最近两年,我们主要在河南修武县的大南坡村从事乡建工作。大南坡属于北方,所谓南稻北麦。我邀请旅日青年学者林翔策划了“世界麦面与中原乡土”分展,作为“乡村考现学:修武的山川、作物、工艺和风度”展的组成部分。麦面单元的内容比较复杂,策展人把“麦”置于一个全球语境里进行讨论,关于它的种植、收获、发酵食物、营养、贸易、经济学,甚至地缘政治等,探究了小麦是如何与人类文明相互影响、共同演化,并共同赋予喜食麦面的中原乡土以绵延的生命力。
还有件有意思的事情,不记得是涂飞还是刘庆元的提议,2020年的“南坡秋兴”,我们安排所有嘉宾到村民家吃饭。要知道组织嘉宾去村民家吃饭非常困难,但这样做是为了让嘉宾更好地体验当地生活,通过食物的联结,零距离地接触和了解当地的饮食文化和人情世故。
最后分享一下在云南景迈山参与的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我们主要负责景迈山乡土文化的调研、整理、展览和出版。景迈山以茶闻名,千百年来,世居当地的傣族和布朗族先人,发明了林下种植的方法——茶树是在完整的植物生态体系中生长,成片的种植区又以分隔防护林隔开,避免虫害传播,这是非常智慧的种植方法。
茶在景迈山既能治病,又可作为食物,更可饮用,我们的工作内容围绕着这片树叶展开。同时,我也关注这一地区的其他食物。为此,我邀请摄影师李朝晖上山创作。之前,他在西双版纳拍摄的作品“什么养成了我们”让我印象深刻。
2021年4月,李朝晖从湖北驱车2000多公里来到景迈山,完成了一什么养成了我们一景迈山篇。李朝晖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所以他观察世界习惯性地带着生物学眼光。在景迈山的创作中,他选择了四个世居民族展开拍摄,邀请每个人分别挑选出常吃的和喜欢吃的食物。最后,李朝晖拼出他们各自的“食物物种图”,并用这些食物拼成他们的肖像,来讲述景迈山“到底我们是由什么养成”的故事。
以上是我这些年来跟食物话题发生的交集,权作一食物一专辑的卷首语。
《碧山14:食物》
主编:左靖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71118983
出版时间:2024年1月
开本:16开
页数:248
定价:68元
目录
卷首语 关于不同方式的食物书写(上)
卷一 食糊与变化
食物的历史变迁
食物的地理变迁 三处高原与一处盒地
未来世界 饕餮指南
卷二 食物与地方
本真的地方与非真的无地方 雷尔夫《地方与无地方》理论初释
英国厨房空间简史
食物的田野 关于食物的乡土研究和传播
宁德“青草” 关于人与自然的叙事
《野莲出庄》专辑的概念
卷三 食物与人
我在加拿大钴垃圾箱觅食
一个生态小农亲耕者能养活多少地、多少人
友善的食物共享 不止盘中餐
卷四 食物与种子
冬藏·有神·共生
种子保护的新出路 摆脱商业鲸吞重燃公共价值
谁才是种子保护的真正生力军
卷五食物与艺术
吃,作为一种表演艺术
艺术与食糊的碰撞 一场致力“零饥饿”的艺术行动
卷六 文与字
数米:米字八十八
《麦:三三》追记
卷七 社会参与式艺术
挖掘城市潜力的公共艺术
尴尬 美学 “握手302”的艺术实践
后记
作者简介
《碧山15:食物续》
主编:左靖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71118990
出版时间:2024年1月
开本:16开
页数:244
定价:68元
目录
卷首语 关于不同方式的食物书写(下)左靖
卷一 特殊时期的食物
历史上中国饥荒现象的内涵考述 曾潍嘉
食物与生活的本质:疫期家庭餐食 张美华
归来:疫期云南食物 李亚枝
三生相:疫情期间湖北城乡餐食 朱怡
卷二 食之道
食宜有礼:2010年代新素食运动 简艺
素食的公正与慈悲 蒋劲松
卷三 食之设计
后碳背景下食物设计的四维转化 景斯阳
把食材变成灯具:做食物设计师是一种什么体验 笑梅
人间有味是清欢:食物设计与我们的世界 李萌
卷四 食之运动
这种“新零售”,不为赚钱为什么:台湾学者“帝都”观察记 万尹亮
在秦岭,见证人与蜜蜂的古老约定 吴船
卷五 书、歌与影
大卫·哈维的黄金时代 赵益民
关于“回乡记”专辑 钟永丰
重返小川绅介的稻田 郭熙志
农具,攻稻与麦 图 刘庆元 文 张美华
什么养成了我们:景迈山食物与人 李朝晖
卷六 社会参与式艺术
艺术乡建进行时 王美钦
以人为本的地方营造:“茅贡计划”与乡镇建设 文 王美钦 译 王彦之
艺术参与地方营造:在景迈山翁基寨的乡建 王美钦
后记 相欣奕
作者简介
-
绝版溢价!1998年版《中国苏区辞典》精装,全品/八品任选!广泛搜罗1927-1937年间15块苏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史事等方面资料,全面再现苏区波澜壮阔的斗争历史。
¥208.0-298.0 -
张维为《这就是中国》系列2册,以中国智慧讲述中国崛起的精彩故事,不讲官话套话,用数据说话。同名电视节目收视率思政类全国前五。本书也是“四史”学习的热门读物
¥25.0 -
绣像本《中华酒典》,一函四册,系统地介绍了酒的起源发展、酒具、酒之礼俗与酒令、酒之诗词歌赋等诸多酒文化内容,引领读者领略中国酒文化精髓。
¥29.9 -
《异常心理学与生活(第3版)》,由著名心理学教授克里斯托弗·A.卡尼与蒂莫西·J.特鲁尔合著,全面解析异常心理学的概念、案例及矫治方法,是深入了解该领域的优选书籍
¥59.9 -
“中国海军稀见史料”之《丁汝昌集》全两册,首度全面整理公布了甲午海战中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的书信电报,深度透视亚洲舰队的管理、用人、训练、后勤、作战行动细节
¥32.0 -
“中国法制现代化之父”《沈家本传·修订本》,总达500页,以翔实的资料回顾沈家本不凡的人生轨迹,细察其心路历程,重新审视他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为司法改革、修订新律所付出的努力、立下的业绩。
¥28.0 -
“西洋镜”系列2册,罕见海外精美版画+中国主题水彩画,展现英国皇家建筑师、彩色版画大师笔下的晚清中国与远东风情,徜徉时光长河,探寻遗失在西方世界的中国史。
¥48.0 -
超低价18.9元!德国前总理《施密特:未来强国》精装,他以欧洲政治家特有的视角观察世界,写出了当前国际关系现状及未来走势,西方媒体称此书是施密特留给世界的*后遗嘱
¥18.9 -
商务印书馆出版《萨特的世纪》,法国著名的新哲学家贝尔纳·亨利·列维所著的一本研究萨特哲学的重要著作,也是一部关于萨特的经典传记,广受好评。总达827页。
¥25.0 -
风靡全球的互动书《答案之书·爱情篇》精装,一本书治愈你的选择困难症。当代人无出其右的困惑是爱,关于爱,你来问,它来答。聚会破冰工具书,也是给爱人的上佳礼物
¥25.0
★16开平装,大象出版社出版
★“碧山”并无确切地名指向,她是一个象征,象征哺育我们的自然和中华文化原乡,青碧的山峦和村庄将永远是我们来自于斯、并心归于斯的所在
★《碧山》从内容到品位都足够专业和深度,配有多幅彩色插图和照片,且充满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追思。人文精神在这里具体而不抽象,完美但不矫情,皆因用心二字
★读者对象:《碧山》读者群体,热爱生活、热爱食物,关注环境和后疫情时代社会问题的知识群体,乡村建设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和对乡村生活感兴趣的年轻文艺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