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购正在进行
¥115.0¥305.83.8折
距结束
已售7
本书可能仍有零售,去搜搜看吧
¥115.0¥305.83.8折
已售7

“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四部著作,汇聚了阎步克、郑振满两位权威史家的豆瓣高分经典研究,亦纳入王东杰、蔡亮两位中青代学者的创新视角,囊括了社会史、文化史、政治史的代表性作品。

《国中的“异乡”:近代四川的文化、社会与地方认同》透过对晚清民国四川社会与文化史的描述,试图对中国近代的地方、国家和认同进行更深入思考。

《巫蛊之祸与儒生帝国的兴起》通过数据统计和比较,认为汉武帝后期的巫蛊之祸导致大批担任高官的军功贵族后裔被杀,导致儒生阶层在官僚群体中迅速崛起。

豆瓣9.3分《察举制度变迁史稿》以察举选官制度作为研究对象,把官僚制理性行政、帝国政体下的特权分配与权力斗争等,作为制约察举制变迁的三个主要动因。

豆瓣9.0分《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增订版)》通过解读闽台地区的族谱、分家文书等家族史资料,考察家庭结构的周期性变化、宗族组织的不同类型、宗族发展的区域性特征。

优惠
满减

读书月| 淘书团每满3件减10元,满80送文创(出版社代发团购除外)

超值换购

满39元可1元起换购文创

本书看点

《国中的“异乡”:近代四川的文化、社会与地方认同》《巫蛊之祸与儒生帝国的兴起》为16开平装,《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增订版)》为16开精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国中的“异乡”:近代四川的文化、社会与地方认同》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对近代四川的区域认同、学术源流与文化想象进行了深入的勾勒。

《巫蛊之祸与儒生帝国的兴起》通过深入研究史料,揭示了汉武帝时期儒家并非如传统观念中那样“独尊”。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对察举制中的“以德取人”、“以能取人”、“以文取人”及“以名取人”、“以族取人”因素的表现形式、相互关系及变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精到阐述。

《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增订版)》运用历史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分析中国传统家族组织的动态理论模型。

  • 历史
  • 名家文集












编辑推荐

《国中的“异乡”:近代四川的文化、社会与地方认同》

清代四川经过了一个大规模的移民过程。到十九世纪中晚期,来自不同地区的移民后裔,经过长期生息、融合,已逐步形成一个“四川人”的地方认同,同时也带来了文化和学术上更为强烈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但是,直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四川在全国的政治和文化格局中,都还处在一个边缘位置,被视同“异乡”;直到三十年代中期,随着国难日亟和国家政治统一进程的加快,其地位才得到提升。不过,这也把诸多新的政治、社会和学术力量引入川中,导致一系列复杂变化。本书透过对晚清民国四川社会与文化史上几个片段的勾勒,试图对中国近代的地方、国家和认同进行更深入思考,尤其希望凸显“全国地方性”和“地方民族主义”这两项相辅相成的文化现象的重要性。

 

【作者简介】

王东杰,河南濮阳人,四川大学历史学学士(1993)、复旦大学历史学硕士(1996)、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2002),现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国思想文化史、地方史研究,著有《国家与学术的地方互动——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1925—1939)》等。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本书以成立于汉,并最终在隋唐演变为科举制的察举选官制度的七八百年变迁历程,作为研究对象。书中把官僚制理性行政、帝国政体下的特权分配与权力斗争,以及作为帝国官僚来源的知识群体的动态,作为制约察举制变迁的三个主要动因。由此出发,对大量相关史料进行了考订梳理,在此基础之上,对察举制中的“以德取人”、“以能取人”、“以文取人”及“以名取人”、“以族取人”因素的表现形式、相互关系及变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精到阐述。从而对这一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向科举制的演变,提供了一个独具特色的解释。

 

【作者简介】

阎步克,1954年生。历史学博士。1988年起在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任教。1993年任教授。专业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和政治文化史。主要论著有《察举制度变迁史稿》、《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服周之冕:〈周礼〉六冕礼制的兴衰变异》、《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等。

 

《巫蛊之祸与儒生帝国的兴起》

作者通过汉武帝时期和随后的昭帝、宣帝、元帝时期高级官员出身身份的数据统计和比较,认为汉武帝后期的巫蛊之祸导致大批担任高官的军功贵族后裔被杀,导致儒生阶层在官僚群体中迅速崛起,成为其后三公九卿的主体,从而促成了第一个儒家帝国的兴起,在秦汉史研究领域中可谓独辟蹊径。

 

【作者简介】

蔡亮,生于重庆合川。本科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史哲实验班,本科毕业后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7年取得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圣母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2012-2013年任剑桥大学沃福森学院客座研究员, 2015 春季任斯坦佛大学访问学者。致力于中国思想史政治历史研究,著作聚焦于秦汉帝国, 数字化重构史料,灾异学说,汉代法制史,儒生与官僚体系的互动。

 

《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增订版)》

本书运用历史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分析中国传统家族组织的动态理论模型。通过解读闽台地区现存的族谱、分家文书等家族史资料,考察家庭结构的周期性变化、宗族组织的不同类型、宗族发展的区域性特征,探讨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内在联系。作者认为,明清时期家族组织的普遍发展。反映了宗法伦理的庶民化、基层社会的自治化、财产关系的共有化,体现了社会意识形态的“泛家族主义”倾向。

 

【作者简介】

郑振满,1955年生,福建仙游人。1982年师从傅衣凌教授,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史,1989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历任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历史系主任、人文学院副院长,现任厦门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学术著作有《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乡族与国家:多元视野中的闽台传统社会》、Ritual Alliances of the Putian Plain(合著)。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宗教碑铭汇编》《民间历史文献论丛》《福建民间契约文书》。

本单详情

《国中的“异乡”:近代四川的文化、社会与地方认同》
作者:王东杰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207015
出版时间:2016/9/1
开本:16开
页数:308
定价:58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乡神”的建构与重构:方志所见移民会馆崇祀中的地域认同
一、“乡神”的诞生
二、“一隅”通“天下”
三、成为“四川人”
四、结论
第二章 地方认同与学术自觉:清末民国的“蜀学”论
一、近代“蜀学”兴起诸说检讨
二、近世学风转移与“蜀学”勃兴
三、近代四川地方认同和学术自信心的提升
四、近代“蜀学”的自觉
五、余论
第三章 “不异的异乡”: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旅外川人认知中的全国与四川
一、国中的“异乡”
二、旅外川人言论中的四川
三、四川岂是化外?
四、结论
第四章 高等教育中的国家与地方: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1925-1939)
一、国立大学与省立大学的名实错位
二、“国立化”与“中央化”的纠葛
三、从“国立化”到“党化”
四、结论
第五章 机构与学风:民国时期四川大学历史学科的发展
一、学科肇建
二、预入主流
三、结论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作者:阎步克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264094
出版时间:2021/3/1
开本:16开
页数:315
定价:89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两汉时期
第一章 儒生、文吏与“四科”
一、察举诸科的渊源推测
二、儒生参政、“以德取人”与察举制之成立
三、“四科”之考析
四、察举与任子
附录察举诸科杂考
一、尤异与高第t
二、文无害
三、察廉、廉吏与孝廉
四、西汉秀才岁举的推测
第二章 “授试以职”与“必累功劳”
一、“授试以职”考述
二、“以能取人”
三、儒生与文吏的冲突与融合
第三章 阳嘉新制
一、阳嘉新制考述
二、阳嘉新制的来源
三、等第与黜落
四、黄琼“四科
五、“以文取人”
第四章 汉末的选官危机
一、选官的腐败
二、“以名取人”
三、“以族取人”
第二部分 曹魏时期
第五章 曹魏察举之变迁
一、特科与岁科
二、“贡士以经学为先”
三、“四科”与“明法”
四、郎吏试经与学校课试
第六章 “名实”问题与“清途”的兴起,
一、名实本末的对立
二、崇本责实之对策
三、从“黄散”看“清途”的兴起
四、“清途”与选官格局的变迁
第三部分 两晋时期
第七章 晋代察举之变迁
一、察举特科
二、秀才对策制度
三、察举考试之等第和任用
四、其他科目
五、学校试经人仕制度
附录魏晋的散郎
第八章 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
一、九品中正制与“清途”的配合
二、两种选官倾向的冲突
三、察举科目与乡品评定
附录甲午制始末
第九章 察举的低落
一、察举人仕者的社会成分
二、应察举者之仕途发展
三、察举的低落
第四部分 南朝时期
第十章 南朝察举之复兴及其士族化
一、察举与学校的复兴
二、察举学校入仕之途的士族化
三、“主威独运”与“安流平进”的新平衡
四、突破门第限制的努力及其局限
附录南朝“二学”考
第十一章 南朝策试制度及科举制的萌芽
一、南朝策试制度
二、“以文取人”的进一步强化
三、与举主关系的松弛
四、自由投考的萌芽
第五部分 北朝时期
第十二章 北方政权对察举制的采用
一、十六国与北魏对察举制的采用
二、“门尽州郡之高
三、魏、齐策试制度
第十三章 官僚政治的复兴与察举制的关系
一、官僚政治的复兴与士族政治的衰落
二、考试制度对门第限制的突破
三、“有秀才之科而无求才之意
四、武功、吏能与文学、经术
第十四章 科举的前夜
一、北朝察举中科举制的萌芽
二、北朝学校中科举制的萌芽
三、科举制成立标准的讨论之评述
四、科举的成立
第十五章 结语
一、理性行政因素
二、特权分配与权力斗争因素
三、知识群体因素
四、必然性与合理性


《巫蛊之祸与儒生帝国的兴起》
作者:蔡亮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263547
出版时间:2020/12/1
开本:16开
页数:253
定价:69

目录:
第一章 当少数派成为主角:再探汉武帝一朝的儒生官员及其同僚
儒,朝政中的少数派
神话的源头
第二章 历史想象中的儒生集团:《史记·儒林列传》研究
被权力纷争抑制的儒者身份
儒生变为儒家
定义理想的统治集团
第三章 对西汉五经学派的知识考古
四分五裂的学术谱系
修补残缺的历史
解经学派的出现与激增
一脉相承还是分裂混乱
定位历史的转折点
第四章 权力重组:巫蛊之祸与新精英阶层的诞生
巨大的断裂
儒生官员的崛起
巫蛊之祸与新精英阶层的诞生
第五章 中道崛起:谁将政治权力托付儒家
霍光专权与儒家话语
经术与继承皇位的合法性
霍光辅政与宣帝时代的儒生官员
道德化的宇宙观与宣帝
谁将政治权力交给了儒生
结论
儒生帝国兴起之前的儒生
汉帝国察举制度再考察
参考文献
后记


《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增订版)》
作者:郑振满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253913
出版时间:2020/6/1
开本:16开
页数:336
定价:89.8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学术史的回顾
本书基本思路及分析构架
第二章 家庭结构及其周期性变化
家庭结构的成长极限
家庭结构的演变周期
清代台湾家庭结构的若干特点
第三章 宗族组织的基本类型
继承式宗族组织
依附式宗族组织
合同式宗族组织
第四章 宗族组织的发展进程
闽西北山区宗族组织的发展
闽东南沿海宗族组织的发展
清代台湾宗族组织的发展
第五章 家族组织与传统社会的变迁
宗法伦理的庶民化
基层社会的自治化
财产关系的共有化
第六章 结语
附录一 莆田平原的宗族与宗教——历代碑铭解析
一、前言
二、早期佛教与世家大族
三、宋明理学与宗族祠堂
四、里社制度与神庙系统
五、结语
附录二 文化、历史与国家——历史学与人类学的对话
一、宗族研究:揭示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转型
二、多元视角:关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三、方法论:历史学与人类学的结合
附录三 从民俗研究历史——我对历史人类学的理解
一、什么是民俗
二、为什么要从民俗研究历史
三、如何从民俗研究历史
附录四 作者论著目录
后记
再版后记

相关推荐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