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购正在进行
¥54.0¥1842.9折
距结束
已售25
本书可能仍有零售,去搜搜看吧
¥54.0¥1842.9折
已售25

广西师大出版社“海外汉学译丛”3册:《天朝的封建官僚机制》《中国瓷器考》《十六世纪北方贬官士大夫及其曲家场域》,儒莲奖得主经典著作,著名学者张西平主编。

《天朝的封建官僚机制》:儒莲奖得主、法国汉学家白乐日毕生汉学研究的心血之作,全方位研究论述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
《十六世纪北方贬官士大夫及其曲家场域》:聚焦明代王九思、康海、李开先远离官僚与政治舞台的退隐生涯,探讨在当时历史文化背景下文学创作的传播、消费及其各种社会可能性。
《中国瓷器考》:儒莲奖得主奥图·德·萨代尔代表作,享誉欧洲的中国瓷器文化通识读本,清晰呈现中国瓷器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及影响。

优惠
超值换购

满39元可1元起换购文创

本书看点

32开精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国内首次引进出版
三部作品均为海外汉学家的经典研究著作,其中白乐日、奥图·德·萨代尔是汉学界的“诺贝尔奖”——儒莲奖得主
主编张西平,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国际汉学》主编,世界汉语教育史国际研究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












编辑推荐

《天朝的封建官僚机制:古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研究》
本书是法国汉学家白乐日去世之后、1968年由戴密微等汉学家将其重要研究成果结集出版的专题性论著,是白乐日一生中重要汉学研究的精华,法国汉学从人文科学延伸到社会科学的重要里程碑之作。
按照作者不同时期的研究重点,本书分为社会与官僚制度、汉朝末年的危机、经济史和现代时间四个部分。这位眼界高远的历史学家以鲜活的学术研究风格、有目共睹的文字天赋,论述了古代中国这一大型社会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这是西方汉学领域第*次有人认真研究了中国历史的经济结构。白乐日的汉学研究在法国汉学界首*引入了社会科学的视野与方法。
在中国汉学研究乃至西方汉学研究界,白乐日具有重要地位。如果全面认识法国汉学研究乃至西方汉学研究,就一定不能忽视法国社会科学领域所取得的诸多成就,而白乐日正是其中的先驱。
白乐日于1954年凭借对“中世纪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研究获得儒莲奖,奠定了其在西方汉学界的重要地位。截至目前,国内出版界并没有白乐日相关研究的中文译本出版,本书是对该缺憾的弥补。

【作者简介】
白乐日(1905-1963),法国汉学家、社会学家。早年在德国学习汉学,1925至1926年前往法国,并得到了法国汉学家马伯乐的指导。“二战”后进入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CNRS)从事汉学研究,随后又在法国高等研究应用学院(EPHE)教授中国历史,1954年获得法国汉学儒莲奖。白乐日的汉学研究极有特点,主要是在马克思主义和韦伯思想的影响下研究中国古代社会与经济。

【译者简介】
佘振华,文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法语文学研究会理事,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比较社会学与民族学研究所访问学者,巴黎十大人类学博士后研究。先后主持四川省哲社、教育部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高级别课题3项,其他厅校级课题其他项目7项。主研各级别课题十余项。在CSSCI等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出版著作、译著、教材等5部。主要从事文学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比较文学、西方汉学、外国文学和国别区域等领域的研究,尤其重视跨学科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相关评论】
白乐日是欧洲现代汉学之父。
——荷兰莱顿大学教授、汉学家  宋汉理(Harriet Zurndorfer)
作为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的追随者,很少有历史学家能像白乐日那样拥有如此卓越的学识。他坚定地认为过去是现在之镜,在美苏的世纪之后,将会是属于中国的21世纪!
——法国汉学家  戴密微(Paul Demiéville)
白乐日教授无疑是欧洲研究现代中国的人。自“二战”以来,他对年轻同行们的影响颇大。欧洲的中国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术领域,发挥一种学术研究共同体的作用,并且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白乐日的个人影响。
——《剑桥中国史》主编、《亚洲专刊》主编  崔瑞德(Denis Twitchett)
白乐日的《天朝的封建官僚机制》一书是早关注中国社会经济关系之整体的西方汉学著作。
——法国社会学家  让·塔里卡(Jean Taricat)
在《天朝的封建官僚机制》一书中,白乐日相信中国历史能够照亮世界历史,尤其是我们当代的历史。这是本书诸多主题的统一之处,也是白乐日重要的思想之一。
——法国著名汉学家  谢和耐(Jacques Gernet)

《逍遥与散诞:十六世纪北方贬官士大夫及其曲家场域》
本书是哈佛燕京学社系列丛书之一,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品牌效应。通过明代中期三位被贬文学家王九思、康海、李开先在退隐官场之后,远离官僚与政治舞台之后的退隐生涯,呈现出明朝特定历史时期的文人、文化的独特风貌,试图勾勒出明代中叶中国北方鲜为人知的文学景观。
本书聚焦16世纪王九思、康海和李开先三位文官在远离官僚与政治舞台之后的退隐生涯,探求他们在悖理于当时文人士大夫正式写作文风的文艺创作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创作“曲”这一边缘文类(包括剧曲和散曲)以寻求安慰和满足的具体情况。尽管是从这三位主要曲家入手讨论,然而他们并不以茕茕孑立、迁客骚人的姿态来独力构建自己的曲创作世界,在文学史上鲜有提及的其他许多文人也参与了他们的曲作唱和活动,因此,探索这三位曲家领袖各自的曲创作的“圈子”也正是本书揭示围绕这些文人所浮现出的曲创作的陕西和山东两大地域中心的过程,进而展现16世纪中国北方的地方创作群的全景。本书借助“文学场域”的理论,将“曲家圈子”作为散曲和剧曲研究的基本主体,可以很好地让我们了解曲在文人之间是如何创作、传播以及使用的,而这在研究单个作家时是难能一见的。

【作者简介】
陈靝沅(Tian Yuan Tan),新加坡人,英国牛津大学东方学系邵逸夫汉学讲席教授。先后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和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主要研究明清宫廷文化表演及文人圈子、曲本文献及编纂、中国文学的跨文化阅读等。出版著作有《康海散曲集校笺》等。

【译者简介】
周睿,重庆人,西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曾任俄勒冈大学东亚系、台湾屏东大学中文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文系访问学者及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海外传播研究。

【相关评论】
这本充满洞见的专著填补了多项空*:检视看似寥落的北方地区的曲作,关注群体而非个人的创作实绩,讨论在当时很受追捧而在后世备受冷落的场合性社交曲作,考察1510 年至1568 年这段曲作研究寥寥的时期……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史恺悌
《逍遥与散诞》阐幽明微、笔翰如流,聚焦于散曲这一特定文类,向我们展示了如何通过对作家作品的深入研究来揭示其生成的社会与文化语境,丰富了我们对明代中期文人文化的理解。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 伍安祖
成功地通过参与曲作活动而形成的曲家圈子来呈现曲创作、传播和接受各个环节相关的创作群体全景,在材料运用上采用了诸多海内外新发现的、甚至不少是首次被西方学界所注意到的原始文献。
——俄亥俄州立大学中国文学教授 夏颂
师承关系对陈靝沅的潜移默化,除了影响其致力于北曲/ 杂剧之求深求索外,也使其继承了欧陆汉学传统细致考证、严谨治学之风。本书无论置于散曲史、戏曲史,还是明代文学史等研究领域中,皆可谓一部具有填补性、突破性、开创性之作。
——台湾大学中国戏剧教授 汪诗珮

《器成天下:中国瓷器考》
以工艺为主线,以历史、文化、艺术、审美、收藏与鉴赏为脉络,
在泥与火的光影转换中,
你会看到许多西方世界的东方器物。
它们应该被留存,被记忆,被传承。
它们是瓷器,更是中国历史;
它们是学说,更是中国人民的伟大智慧结晶;
它们是载体,是散落在西方世界的古代文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不朽创造,更是献给当代人的“长物志”。

1.此书在1882年获得汉学届的“儒莲奖”(Stanislas Julien Prize),是儒莲奖早期获奖作品中的关于中国器物研究的著作。
2.西方人对瓷器的推崇直接导致了西方“中国热”现象的出现,本书在瓷器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的价值。
3.作者作为法国著名汉学家同时又是著名收藏家,具有很强的鉴赏力和审美能力,本书包含诸多精美图片,书籍设计考究,赏心悦目。

瓷器的海外传播是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要一页。16世纪以来,中国瓷器通过海上新航线远销欧洲,它们不仅是具有实用价值的器物,更是中国灿烂文明的载体。西方人是通过陶瓷开始认识中国、向往中国,进而与中国展开交流的,英文中“瓷器”和“中国”享有同一命名便是明证。瓷器这一文化符号,对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国瓷器在给欧洲以影响的同时,也从欧洲艺术中汲取了营养,受到了西方画法的润泽。
《中国瓷器考》的作者奥图·德·萨代尔是巴黎著名的收藏家,于1881年出版此书,书中对中国瓷器文化做了细致的考察,解释了诸多专业术语的意义,并详细阐述了瓷器的制作过程,瓷器的种类,瓷器上图画的特定主题。重要的是,作者还介绍了中国瓷器在欧洲的传播与演化过程。此外,书中收录的欧洲著名收藏家的藏品图片,是19世纪西方出版的*册中国陶瓷收藏图录。

【作者简介】
奥图·德·萨代尔(Otto du Sartel),1832年生,19世纪法国著名收藏家、学者,对东方器物有深入的研究。《中国瓷器考》1881年在巴黎出版后在法国轰动一时,作者因此而荣获1882年儒莲奖,为儒莲奖获奖作品中少有的中国器物研究著作。

【译者简介】
刘婷,1988年生,本科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硕士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现居美国从事翻译工作。曾在《光明日报》《国际汉学》《汉学研究》《国际儒学研究通讯》发表论文、译作、学术访谈八篇。

主编简介

张西平,1948年生,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学院首席专家,《国际汉学》主编。历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院长、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亚非学院院长 。主要社会兼职有:国际儒学联合会原副会长,世界汉语教育史国际研究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2021年被中央宣传部聘为“二二工程”专家,同年当选炎黄学会常委理事。

丛书总序

近四十年来海外汉学研究成为学界的一个热点,其翻译著作之多,研究展开之迅速,成果之丰硕,在中国当代学术研究领域是任何一个学科都不可以比拟的。据国家图书馆海外中国问题研究资料中心尹汉超副研究馆员的初步统计,四十年来学界翻译、研究、介绍海外汉学研究的著作达3600部之多。尽管如此,在海外汉学经典著作的翻译和整理上我们仍需努力,对于海外汉学名著的翻译一直是一项基础、根本的学术工作。在我们身边很难再有像钱钟书先生那样的天才,精通多国语言,融通中外学术,所以我们只能老老实实地把世界各国汉学的名著一本一本地翻译出来,这样才会对欧美汉学史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认知。二十多年来我就是凭借着这种理念,组织翻译了一批西方汉学早期汉学的经典著作。

尽管《剑桥中国史》《剑桥中国文学史》等大部头的著作已出版,关于儒学与道学的海外汉学著作的出版工作也有了显著的进步,但对世界各国的海外汉学名著的翻译仍有欠缺,尤其是非英语国家的汉学研究名著亟待翻译。特别是对“一带一路”国家的中国研究,我们应给予高度关注。因为仅仅靠英语世界的汉学成果,我们是绘不出一个完整的世界汉学历史全图的。我们应明白中国学术的进步是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的,我们应站在中国学术的全局,一代接一代地把世界各国的汉学名著翻译成中文出版。我们应鼓励更多的熟悉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瑞典语、印地语、波斯语等各种语言的学者投入到海外汉学著作的翻译研究中来,并像已故的冯承钧、耿昇先生那样,献身于基础汉学著作的翻译。我们向所有安于寂寞、献身学术、从事汉学名著翻译的学者致敬。这次我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合作,就是希望在海外汉学著作的翻译上再翻新篇。

四十年来,海外汉学(中国学)研究的进展与当代中国学术的变迁与发展紧密相连,这充分说明海外汉学这一域外的中国知识和中国当代知识的进展以及当代中国学术的变迁有着内在的联系。这样的传统是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成立开始的,吴宓在《清华开办研究院之旨趣及经过》中明确地指出:“惟兹所谓国学者,乃指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而言,而研究之道,尤注重正确精密之方法(即时人所谓“科学方法”),并取材于欧美学者研究东方语言及中国文化之成绩,此又本校研究院之异于国内之研究国学者也。”学者在解释吴宓这一思想时说:“近代以来,‘国学’概念的使用有不同的用法,吴宓的提法代表了当时多数学者的用法。后来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教研实践也显示出,清华国学研究院对国学和国学研究的理解,始终是把国学作为一种学术、教育的概念,明确国学研究的对象即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以国学研究作为一种学术研究的体系。在研究方法上,则特别注重吸取当时世界上欧美等国研究中国文化的成果和方法。这表明,老清华国学研究院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为本色,但从一开始就不是守旧的,而是追求创新和卓越的,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术追求指向的不是限于传统的学术形态与方法,而是通向新的、近代的、世界性的学术发展。”本土之国学与海外汉学互动是近代中国学术发展的重要特点,这样的传统在近四十年的汉学研究中也充分体现了出来。

汉学的存在标志着中国的学术已经是世界性的学术,汉学研究的成果已经不再仅仅作为一门“外学”,像外国文学、外国哲学、外国历史那样,仅仅作为一种知识产品丰富我们对世界学术的认识。自晚清以来,中国历史的自然发展因西方国家的入侵而打断,同时,中国文化与知识的叙述也不能再在经史子集这样的框架中表达,从四部到七科,中国现代学术体系和表达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西方汉学,此时作为西学进入我们的知识和文化重建之中。因此,如果搞不清西方汉学的历史,我们就说不清中国近代的历史,并无法开启今天的学术重建。

在这个意义上,海外汉学不仅仅在海外,而且同时内在于我们近代学术史和当代的学术史之中。为此,我将海外汉学研究说成是一种“内外兼修之学”,意在表达它作为一个学术体系和知识系统,对中国学术具有内在参考性。

梁启超在百年之前就提出“在中国研究中国” “在亚洲研究中国” “在世界研究中国”三种方法。四十年来对海外汉学的研究使我们体会到:文化自觉和学术自觉是我们展开域外中国学研究,展开西方汉学史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开放与包容的文化精神是我们对待域外汉学家的基本文化态度;求真与务实的批判精神是我们审视西方汉学的基本学术立场。
张西平
2021年1月16日

本单详情

《天朝的封建官僚机制:古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研究》
作者: 【法】白乐日/著,佘振华/译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43791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开本:32开
页数:392
定价:58元

目录

第一部分 社会与官僚制度/ 001
第1章    中国社会的重要特征  / 003
第2章    中国官僚君主专制  / 015
第3章    中国官僚社会的长  期稳定性  / 025
第4章    “以史为鉴”的官僚制度实践(专志、全书与会典)/ 043
第二部分 汉末危机  / 071
第5章 汉朝末年的社会危机与政治哲学  / 073
第6章 在“虚无主义的反抗”和“神秘主义的逃亡”之间:公元3世纪中国文人思潮  / 114
第三部分 经济史  / 143
第7章 中国土地问题  / 145
第8章 公元4至5世纪中国鞑靼政权与汉族政权下的土地制度转变  / 184
第9章 公元4至14世纪的中国土地制度  / 200
第10章 中国的集市  / 218
第11章 中国城市行政与司法制度史  / 230
第四部分 现代时间  / 245
第12章 传统中国的政治理论和行政实践  / 250
第13章 资本主义在中国的诞生  / 327
第14章 历史中国和新中国:延续与断裂  / 354
白乐日著作年表  / 363
译后记 鉴天朝,知天下——天朝的封建官僚机制  / 369

《逍遥与散诞:十六世纪北方贬官士大夫及其曲家场域》
作者:【新加坡】陈靝沅/著,周睿/译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43784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开本:32开
页数:348
定价:62元

目录

导论
从政治中心退场/ 003
明代中期的曲与中国北方的曲/ 009
主要曲家与曲家圈子/ 012
第一部 陕西:王九思与康海
第一章 转向写曲/ 026
京城:早期岁月/ 027
1510年:黜官/ 033
曲:另类而恰当的文类/ 040
第二章 自适的表演化与归隐的戏剧化/ 056
乐归我土/ 057
隐逸散曲的传统/ 063
斥绝“被斥”/ 072
第三章 地方圈子内的写作/ 094
对一个曲家圈子的追溯/ 095
选本以外/ 099
赓韵前作/ 102
同题共写/ 114
第四章 自许之地:文本和社交空间/ 150
应酬场合之曲/ 151
一部寿曲集/ 153
寿曲:流行、风格与主题/ 171
“吾乡”(Our World)与“吾圈”(Our Community)的确立/ 181
间奏
第五章 二地两代曲学大师的交遇/ 198
对后世有影响的一段插曲/ 199
1541年:转捩点/ 210
第二部 山东:李开先
第六章 当地曲社及以远的散曲圈/ 222
李开先故里的曲社/ 224
当地之外:从曲百阕到跋近百/233
提供模板/ 240
第七章 剧曲活动与曲作刊刻/ 260
北人写南戏:《宝剑记》/ 263
院本与单折戏传统/ 274
刊刻之业/ 281
第八章 散曲兼剧曲大师/ 300
李开先的作用及影响/ 301
大师的炼成:李开先的自我形塑/ 305
自卫、自辩与自歉/ 311
后李开先时代的山东曲创作域界/ 317
结语/ 325
本书所涉曲作版本一览表/ 333
译后记/ 343


《器成天下:中国瓷器考》
作者:【法】奥图·德·萨代尔/著,刘婷/译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43531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开本:32开
页数:472
定价:64元

目录

第一章 中国瓷器的起源
硬质瓷器在中国的发明年代 / 007
釉下钴蓝纹饰的发明 / 011
……
第二章 瓷器的烧制、纹饰与款识
瓷土的成分 / 073
软质瓷土在法国的发现 / 078
半软质中国瓷器、“中国白”/ 121
法国软质瓷土 / 122
中国绘画的特点 / 125
图像展示 / 133
四位神灵 / 136
……
第三章 中国瓷器在欧洲
欧洲的中国瓷器 / 225
过去的瓷器爱好者 / 238
杜维尔先生和冯佩提斯子爵的收藏 / 249
德·朱利安先生的收藏 / 262
盖尼埃先生的收藏 / 275
布瓦赛先生的收藏 / 279
……
第四章 瓷器描述与时代划分
一系列中国古代瓷器的年代记与描述 / 307
原始阶段 / 311
阶段 / 319
第二阶段 / 333
……
译后记 / 44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