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1503.0折
距结束
已售13
本书可能仍有零售,去搜搜看吧
¥45.0¥1503.0折
已售13

《广东民俗大观》全两册,800余页,民俗学家刘志文主编,对广东地区民俗文化进行了系统记录与解析,涵盖广东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呈现了粤地各民族的主要民俗事象

本书从多个维度对民俗进行分类阐述,包括衣食住行、婚育丧祭、岁时节日、宗教信仰、社会仪礼、社会生产、文化娱乐、社会人生、生活禁忌、风情典故等方面。

书前精心附有100余幅全彩插图,正文采用一事一文的形式进行叙述,语言平实易懂,内容真实可信,既具备史实性、学术性和知识性,又兼具可读性与趣味性,可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过程中深入了解广东民俗文化。

优惠
超值换购

满39元可1元起换购文创

本书看点

32开平装,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

中国民俗学界与广东民俗学界方面的著名专家、《神州民俗》杂志创刊人及首任总编辑刘志文主编

民俗学泰斗钟敬文亲笔题诗与题词

书中收录的文章和资料,主要聚焦于清代后期至1992年曾在广东省各地城乡流传过的民俗,重点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前后和今天仍在民间流行的民俗为主














后记

这部《广东民俗大观》是广东省第一部民俗事象集成类书。本书收入文章1400余篇,120余万字,照片100余帧。

广东地处祖国的南疆边陲,人文复杂,在古代,多被视为神秘莫测的蛮荒之地。广东原为“南越”,后逐渐转化为“百越”或“百粤”,因此,古代称广东为“百越(粤)族”、“蛮族”、“蛮夷”,直至近代和当代的中原人仍称广东人为“南蛮”。这都是因为南越远离中原,交通蔽塞,。人们不了解的缘故。在许多中国古籍里也把南越人描绘成“纹身”、“断发”、“凿齿”、“巢居”、“吃食虫蛇、蚌蛤”以至“食人”等等,不胜野蛮、恐怖之色彩。但在中国的史书里,如《史记》、《汉书》等,也有将南越夸张为仙境一般美丽的地方,如对“五羊”神话的描述,就颇具浪漫情调。

诚然,由于南越北有南岭,南有大海,内陆江河纵横,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等等这些优越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虽在极端封闭的条件下,作为广义的物质文化,还是独立地得到了发展,形成了有别于中原文化模式的南越文化形态。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秦兵进入南越,他们不但带来了黄河和中原的先进文化与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时还引来了中原商贾的大量南流,致使南越的物质生产与商业、交通得到迅速的发展,再经过商人的南北传播,北方居民终于对遥远的南越有了客观的认识,加上北方连年战乱,天灾人祸不断,相比之下,南越却成了富庶之地,和平无战事的“避风港”。为此,出现北方居民连续不断的大南移,这些南移的居民,逐渐返客为主,同化了当地的土著居民。到了汉代建起了海上丝绸之路和继而唐宋帝国的兴起之后,南越便成为全国商业和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发达的海外贸易,引来了大批东南西亚国家的商人,使南越受海外不同国家和地区,特别是阿拉伯和印度文化的影响,是相当广泛和深刻的。因此与世隔绝的南越,在中外文化的共同作用下,使南越的人文景观发生剧烈的聚变,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流的“百粤文化”。这种多元性的“百粤文化”,积淀到近代,便是今天五彩缤纷、丰富万端的广东民俗文化,因此,也才有了这部洋洋洒洒百万余言的《广东民俗大观》的问世。

“民俗”,在我国多称为风俗,古已有之。如《周礼》:“上所化日风,下所习日俗”;《汉书·地理志》:“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就是“民俗”一词,也早在古文献中使用了。如在“《礼 ·缁衣》中有‘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之句;《史记·孙叔敖传》:‘楚民俗,好庫车’;《汉书。

董仲舒传》:‘变民风,化民俗”;《管子·正世》中也说‘料事务,察民俗’;《韩非子·解老》中也提到了‘民俗’字样”(乌丙安《中国民俗学》1988年第2版,第3页)。远自周朝开始,历代对民俗多有丰富的记载和研究。如《尚书》、《易经》、《礼记》、《山海经》、《禹贡》、《诗经》、《史记》、《汉书》、《风俗通义》,以及历代王朝的史乘以及全国各地区各朝代的地方志,都保存着大量的、世界无与伦比的珍贵的民俗资料。

但是,中国虽然在清代以前出版过许多搜集民俗事象的书籍,可在我们广东,还从未出版过全面集录民俗的专著,现在人们所援引的广东民俗资料,多是从明末清初人氏屈大均先生(1630一1696)脱胎于《广东通志》的笔记体杂著《广东新语》中摘取的。屈老先生那部《广东新语》,距今已有 300多年的历史了。尽管它不是一部全面搜集民俗事象的书,但在历史上还是起过巨大作用的。随着岁月的推移,科学文化的普及与进步,我省各地的风俗习惯多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屈先生当年所记述的民俗,在今天许多已不尽相同了。

这部《广东民俗大观》,是全省上下一千多位热心民间民俗文化事业的人士历经数载共同撰写的第一手资料,因此,是全体广东人民共同的文化成果。

现将有关本书的一些技术问题说明如下:

一、本书所入录的文章和资料,一般从清代后期至1992年本书成书之前,曾在我省各地城乡流传过的民俗,但重点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前后,和今天仍在我省某地民间流行的民俗为主。

二、编辑体例:

1、关于文章的体例,为一事一文,通俗、真实,既有史实性、学术性和知识性,又有可读性和趣味性。

2、关于普遍性和代表性。虽然我省各地民俗千差万别,一村一镇多有不同,但在一些大的民俗方面,许多又是基本相同或是大同小异的。如岁时节日、婚育丧祭和社会仪礼等,我们以一地或数地的民俗绪以全过程作为代表观其全貌外,其余则取以各地不同侧面或其中的一点,且具有特色者,以避免同一事象的重复出现,使人读来乏味。

3、关于良俗、陋俗与恶俗。为正确对待民间传统文化,我们在坚持以收录良俗为主的前提下,为保留民俗的历史面貌,对于那些虽已不传的一部份陋俗或恶俗,也作了适当的收录。目的是,一方面供当代省内外和国内外的人们了解和认识广东,让后代了解广东民间文化的今天与过去,另方面也可供专业研究工作者作为资料而研用。

民俗,她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直至人类消亡而消亡的一种客观存在于每个人身边的多元性文化形态。自从英国的考古学家汤姆斯(W·J·Thoms)于1846年提出“民俗学”(Folklore)这个学术名称以后,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100多年来已被世界所有发达的国家所重视。民俗学是一门极具现实,最能为现实社会所应用的一种边缘科学,因此,我们尽量做到兼收并蓄,让她更具多功能性。

但,从建设精神文明这个角度看,陋俗与恶俗都是要彻底加以摒除的。正因为要摒除那些陋俗与恶俗,我们才有必要将其收录,以供人们去认识它、研究它,进而批判它,摒除它,以达到弘扬和创新优良风俗,建设文明的目的。

三、本书一些名词,如“旧时”、“从前”、“过去”、“解放前(后)”、“建国前(后)”等,均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后),至清代未年这段历史时期;“文革”、“史无前例”、“极左时期”等,均指1966年至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政治运动的特时期;“改革开放以来”、“近来”、“现在”、“今天”等,均指1977 年或1978年以后至1992.年此书成书之前这段时间。

四、本书除了入选的文章和照片以外,尚有许多文稿或因重复,或因其它原因而未能入选,在此,对有文章入选或文章未能入选的作者,一并表示感谢。

五、《广东民俗大观》从发起到成书的过程中,除了书后所列的名单以外,全省各市、县文化部门、地方志编写部门、乡镇政府、基层文化站、大中小学以及其它许许多多的单位和人士,均作了大力的协助和支持。广东旅游出版社社长兼总编李亚平先生,他是一位热情支持和鼓励我们编纂《广东民俗大观》的贤者。他除了自始至终多次参与我们一起讨论、研究编纂工作之外,还从经费上作了尽可能的帮助。此外,汕头市文化局、东莞市文化局,在经费上对我们也作了大力支持。在此,凡从精神上、物质上或在其它方面资助过我们的所有单位和人士,一一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本书临将出版之际,时年九十一岁高龄的世界著名的民俗学家、我国民俗学泰斗、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钟敬文教授,专门为本书寄来他的亲笔题诗与题词,他除了对民俗学要津作了进一步的揭示以外,还对我省编纂民俗大观这项巨大的文化工程,作了热情的鼓励和肯定,这对我们作者和编者是十分难得的慰籍!在此,我谨代表全体作者和编者,向钟老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国著名民俗学家、辽宁大学教授乌两安先生,是我的民俗学导师,他历来非常关心广东民俗学研究事业的发展,他曾多次应邀来我省考察和讲学,培育我省民俗学队伍的成长,现在他又在教学与著书的繁忙之中,抽时间为本书作序,在序中,对民俗学理论问题进一步作了精辟阐释,对本书作出重要评价以及对我本人的鼓励,在此,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由于本人的水平和时间所限,本书定有许多不妥或谬误之处,恳请读者诸君和专家学者们指正。

刘志文

1993年11月15

主编简介

刘志文(1937-2017),中共党员,民俗学家,研究员,广东省丰顺县黄金镇田背村人。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会长,《神州民俗》杂志总编辑,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亚细亚洲民俗学会会员、广东省群众文化学会副会长、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大学中韩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广东省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广州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业务指导。曾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特殊贡献奖。

曾从事小说以及戏剧创作,较著名的剧作有海南黎族第一部歌舞剧《鹿回头》、《归任》等。后从事民俗学、民间文学研究,出版专著有《烟酒茶俗》(获东北高校出版界优秀图书奖)、《中国民间信神俗》、《我们的家园——广东》、《广州民俗》(获国家山花奖)、《中国民俗大系·广东民俗》等;主编有《广东民俗大观》(上下卷,获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广东省出版协会优秀图书二等奖)、《中国谚语集成·广东卷》、《中国歌谣集成·广东省》、《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东卷》、(均为国家重大艺术科研工程)等。发表民俗学、民间文学论文近百篇,均被收入各种文集。现仍继续担任国际名刊《神州民俗》杂志总编辑。传略被《中国专家大辞典》、《广东高级专家大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华人物辞海·当代文化卷》、《世界名人录》等多种辞书收录。

本单详情

《广东民俗大观 (上下册)》
作者:刘志文 主编
出版社:广东旅游出版社
ISBN:780653833X
出版时间:2007/2/1
开本:32
页数:849
定价:150

目录:
《广东民俗大观》序 
第一部 衣食住行
 佛山服饰的变迁
 梅县客家人的服饰特色
 潮汕服装的演变
 粤北民间服饰的变迁
 解放前的“公教”服
 薯莨衫
 潮汕百褶礼裙
 广州满族的服饰
 畲族服饰
 畲族妇女凤凰装
 粤北瑶族的服饰
 韶关市内瑶族服饰
 乳源“东边瑶”的服饰
 乐昌过山瑶的穿戴习俗
 蓝田瑶族的服饰
 潮头的头饰与佩戴
 花县人的发型演变
 潮州妇女装饰
 客家妇女头插银习俗
 龟鬃
 方刀髻
 自梳女的发辫
 兰溪畲族妇女发式
 奇特的粤北民间剃头俗 
 留须
 揭西男人“留尊长”
 “苏公笠”
 葵苙
 “帕仔”
 戴一辈子的竹帽
 瑶族三角帽
 回族的“礼拜帽”
 雷州冠戴的变迁
 韩公帕
 狗牙毡布
 普宁浴布
 “红头巾”
 ……
第二部 婚育丧祭
第三部 岁时节日
第四部 宗教信仰
第五部 社会仪礼
第六部 社会生产
第七部 文化娱乐
第八部 社会人生
第九部 生活禁忌
第十部 风情典故
后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