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购正在进行
¥19.9¥752.7折
距结束
已售15
本书可能仍有零售,去搜搜看吧
¥19.9¥752.7折
已售15

19.9!《思想产业:悲观主义者、党派分子及财阀如何改变思想市场》,豆瓣8.0分,一本料多、劲爆、老练的美国思想产业实录,展现当代美国乃至西方公共知识分子生活

公共知识分子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他们总是在一些拥有极高话语权的政治评论杂志上围绕各种类型的话题发表意见。但近年来,他们逐渐被另一类思想家所取代,这一新晋群体被称为思想领袖。这些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本书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探究。

优惠
超值换购

满39元可1元起换购文创

本书看点

16开平装,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9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图书
2019南大出版社*受读者喜爱的十大好书
公共知识分子跌下神坛,思想领袖居于社科金字塔顶端,本书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探究
细致梳理美国思想市场历史脉络,为观察当下的文化状况提供了有效入口
从思想产业内部出发,颇具勇气地批判了思想领袖为得到富人赏识而丧失信仰和原则的犬儒行为

商品评论(1) 查看全部>>
头像 Skd*** 三星用户
2025/5/13 9:24:06

了解知识分子生平历史发展的作品










编辑推荐

“我们致敬《思想产业》……对美国思想市场历史脉络的细致梳理,它揭示了传统权威公信力下降、政治极化和经济不平等加剧,是造成美国思想市场权势转移的深层动因,为我们观察当下的文化状况提供了有效入口。
我们也致敬作者德雷兹内,他从思想产业内部出发,颇具勇气地批判了思想领袖为得到富人赏识而丧失信仰和原则的犬儒行为,并重申知识分子的公共责任与道德底线。”
——2019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致敬词

公共知识分子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他们总是在一些拥有极高话语权的政治评论杂志上,围绕各种类型的话题发表意见。但近年来,公共知识分子却被另一类思想家所取代,这一新晋群体被称为思想领袖。与公共知识分子不同的是,思想领袖通常在那些与公众联系较为紧密的机构工作,而较少在高端杂志上进行辩论,他们的想法总是雄心勃勃且备受称赞。
当代思想的生产与传播已经按照互联网时代文化产业模式来组织与运营。这些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丹尼尔·W.德雷兹内在本书中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探究,并向我们展现了当代美国乃至西方公共知识分子的生活。德雷兹内认为,尽管当今的思想产业存在一些负面的内容,但它非常擅长广泛地传播思想,并吸引着大量渴望新想法的人。
本书主要聚焦美国外交政策的思想市场。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正式论述前的准备工作,举例说明我们为什么应该关注思想市场,并进一步考察了塑造新兴思想产业的三个系统性力量。第二部分研究现代思想产业的出现是如何影响了思想市场的某些主要供应者。第三部分探讨了思想产业作为一个市场的运作状况,以及这个市场是否有改善的可能。

作者/主编简介

【作者】丹尼尔·W.德雷兹内,塔夫茨大学国际政治学教授,布鲁金斯学会非常驻高级研究员,《华盛顿邮报》特约编辑。他在加入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之前曾在芝加哥大学和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任教,并曾任职于美国财政部、兰德公司等机构。学术成果颇丰,曾在《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政治》和《外交事务》等多个重要媒体和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出版多部著作,如《体系运转:世界如何阻止另一场大萧条》(The System Works: How the World Stopped Another Great Depression)、《国际关系与僵尸理论》(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Zombies)等。

【主编】李刚,我国智库研究和学术评价领域的知名专家。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副主任,首席专家,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开发中国第*个聚合智库搜索、智库数据管理和智库评价功能三位一体的“中国智库索引”系统(CTTI)。“中国智库治理论坛”的联合创始人之一。先后主持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类项目20余项。在《光明日报》《中国图书馆学报》《智库理论与实践》等权威媒体和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并出版专著和译著10部。

节选

第九章 推特传播思想:不可不说的社交媒体”

随着表达频率的增加,表达的力度逐渐削弱。数字化时代青睐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因而将最高荣誉授予推特上叽叽喳喳的段子和广告。
——里昂·维瑟提尔

思想产业的不同组成部分拥有不同的亚文化。即使是哈佛的教授、布鲁金斯学会的成员和麦肯锡公司的顾问接受的教育大同小异,他们各自的职业环境也将不可避免地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都在意“影响力”,但是在意的程度不同,原因也不同。不过,无论哪个行业的思想领袖和公共知识分子,有一点是共通的:他们都在推特上兜售自己的思想。

思想产业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在利用互联网宣传和讨论外交政策概念。越来越多的同行评审期刊、智库研究报告和多媒体咨询报告只能在线查阅,这些作品的作者进行宣传的方式包括在博客中摘录其中的段落、群发邮件以及最大化地利用社交媒体。事实上,社交网络为思想领袖和公共知识分子提供了与其他人交流的平台。即使是最守旧的学者,也承认在网络上宣传学术成果的必要性。

从理论上来说,便利的网络互动应当促进思想市场的发展。不过,由于许多人将注意力放在利用社交媒体宣传已完成的工作上,反而削弱了在线交流对于仍处在发展变化阶段的辩论的推动作用。博客和其他社交媒体可以作为新生思想的笔记本。在脸书和推特上询问文章中的引用及出处可能会比通过其他渠道更快得到回复。不同视角、不同职业的个人可以在网上讨论政治和政策,用经济学家布拉德·德朗的话来说,网络就像一座“看不见的大学”。根据自己的学术研究和公开写作的经验,笔者发现社交媒体如同一个优秀的参谋。笔者通过网络结识了许多聪明人,他们的人生经历和笔者本人不同,接受的职业训练也不同,但是都对外交政策感兴趣。正是这些人在笔者琢磨新想法时充当了批评家,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反馈。也正是因为在推特上结识的这些人愿意为笔者审阅草稿,此刻你手里的这本书才经历了无数次改进,成为现在的模样。

网络话语的黑暗面如今已是人尽皆知。当思想产业的产物被置于社交媒体这个巨型放大器之下,网络话语的黑暗面愈发黑得可怕了。塑造现代思想市场的种种力量,也是导致网络辩论状况恶化的原因之一。权威公信力的衰落增加了网络互动的成本;愈演愈烈的政治两极化加深了美国国内意识形态斗争的程度;思想产业内部日益加剧的经济不平等催生了更多对明星知识分子作品的偏激反应。由于必须使用社交媒体,许多知识分子(包括笔者自己)都暴露了性格中不太讨人喜欢的方面。在所有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明星知识分子更容易全盘忽略网络批评,但这对他们其实是有害的。

网络话语是如何制造这么多问题的?为了恰当理解知识分子的网络世界中的消极面,你先得了解一个可悲的小网站——“政治学传闻”网站(PSR)。

根据谷歌的定义,“政治学传闻”网站是一个“供政治学家讨论政治学以及本专业领域内各种传闻的论坛”。其他地方对该网站的介绍远没有这么委婉。一位政治学家在自己的博客上写道:“PSR呈现出的政治学家形象是愤怒、饥饿、饱受迫害的,你不会想加入他们的行列。”他认为“再也找不出比人们在PSR上发表的内容更夸张的表达来形容PSR。”

十几年前,PSR以及比它更早建立的同类网站刚兴起的时候,其初衷是有益的。PSR这样的“传闻工厂”网站的创建,是为了发布高校就业市场的相关信息——政治学院系在招聘中真正想寻找什么样的人才、他们面试的是谁、谁收到了录用函、谁接受录用了,等等。不可否认的是,这类情报交换网站至今仍保留着这项用途。其他社会科学学科领域内同样涌现了大量类似PSR的网站。

但是,PSR并没有实现它的核心使命,即提供准确的就业市场信息。所谓的提供详细就业信息的帖子都未经核查。PSR发布的关于谁在哪里举行了面试、谁接受或拒绝了录用等方面的信息漏洞百出。有位同事得知自己被院系授予了终身职位,当天竟在PSR看到自己被拒绝的消息。万幸,是PSR发错了消息,不过这样的错误早已屡见不鲜了。

早在PSR出现之前,谣言就已经存在。PSR之所以受到关注,是因为它能够放大错误信息的影响。究其原因,显而易见的一点是它的匿名发帖制度。许多发帖人装作消息灵通的知情人士,其实他们对别人正在讨论的求职信息一无所知。一个构建于谣言之上的网站充斥着闲言恶语、牵强附会和尔虞我诈,实在不足为奇。这也将我们引向了另一个可能导致该网站缺乏真实信息的原因:得到工作机会的人害怕成为PSR的讨论对象。比起PSR上关于某人为何得到了工作的解释,疑神疑鬼的阴谋论网站看上去都要更加文明。

没能实现其最初使命是PSR最明显的一个缺点。不过,它为人诟病的最大原因还是网站内90%的内容都与求职无关。十年前,传闻工厂类网站创建之初,美国政治科学协会的主席便告诫说:“匿名发帖会引起针对政治学家的种族、性别以及性取向的攻击。”随着PSR排挤掉其他传闻工厂网站,一家独大,这种状况也愈演愈烈。PSR内随便一篇讨论帖都堪称发泄愤怒、散布憎恨的恶毒巫术,好比电影《贱女孩》(Mean Girl)里的“麻辣书”(Burn Book)。《纽约》的科学记者杰西·西格奈尔则把PSR比作一个“污水池”,让他看了“眼睛止不住流血”,他总结道:“受前景黯淡的学术就业市场的影响,该网站的帖子极有可能转化为言语攻击、谣言和挖苦。” PSR的创始人曾聘请政治学家作为网站的审核员,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就连PSR的用户也承认,匿名评论制度是一张适宜滋生人身攻击的温床,攻击形式从性别歧视到人肉搜索,不一而足。审核员更是坦白说,他们时常怀疑自己对该网站到底有何贡献。
……

本单详情

《思想产业:悲观主义者、党派分子及财阀如何改变思想市场》
作者:【美】丹尼尔.W.德雷兹内/著,李刚、邹婧雅、谢馥兰 等/译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210594
出版时间:2019年1月
开本:16开
页数:372
定价:75元

目录
致谢
第一篇
引言 思想市场的变形
第一章  思想重要吗?
第二章  悲观主义者、党派分子及财阀如何改变思想市场

第二篇
第三章  对学术研究机构的常规批判
第四章  为什么经济学繁荣发展,而政治学只能勉强生存
第五章  时移世易:这已经不是父辈时代的智库了
第六章  蓬勃发展的公共思想私募市场

第三篇
第七章  知识分子“品牌”的希望与危机
第八章  思想产业在正常运转吗?
第九章  推特传播思想:不可不说的社交媒体
结论 思想产业的黑暗骑士理论
参考文献
索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