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大讲义·第二辑》6册,内容丰厚博杂,涵盖了文化、史学、哲学、新闻甚至更多的边缘科学。它不仅仅是小小课堂的教学工具,更是现代学术和思想发轫的第一媒介。中国现代文化发轫于北大,这套书读来犹如又回到了历史的课堂亲耳聆听一般。原价82元,现团购价30元!
- 优惠
- 超值换购

——淡蓝色荣誉《史学要论》
◆从这两部讲义中也可以体现出何炳松先生深厚的学养和知识积淀,这可谓史学方法的大师.
——奔奔哥《通史新义 历史研究法》
◆书中内容有点文言文,不是很容易懂,但是的确是一本好书,不建议不懂古文的人看,建议对古文有研究的人以及学习过伦理学的人员读读,
——飞翔到永远《西洋伦理学史 西洋伦理学述评》
◆并不是专业学者才可以去学习艰深的佛学理论, 应该有更多的人感兴趣, 努力去了解. 肤浅的心态只能引导通俗的生活, 不足以了解到文化真正的内涵. 或者说, 从宗教的角度, 对世界的分析和对人的定位.
——半默《陈那以来之因明》
◆对于做新闻的,有这样一本徐宝璜的讲义,本身就很有意义。比较感慨的是,讲义薄薄的,内容上其实今天看,有些已经是常识,但有些仍有价值。对比这将近百年的岁月,再看这些文字。意在纸外,仍不住拂书叹息。
——东北偏北双城记《新闻学》
◆建议对文史方面感兴趣的读者读读,将会十分有益.对于理工财经科的同人我也觉得很有收藏和阅读的价值
——wwq0315《欧化东渐史 印度文学》
这套书内容非常丰厚博杂,涵盖了文学、史学、艺术、哲学、新闻及一些边缘学科,颇有“百科全书”阵势。读《老北大讲义》,仿佛又重新回到历史,回到北大一百年的文化风云之中。中国现代文化发轫于北大,如该套书出版说明所说:“北大是我们心目中一座教育、学术、思想和文化传承的重镇。”从这些饱经沧桑却又依然熠熠闪光的讲义中,能够体会到做北大学子的荣光。
《史学要论》
作者:李大钊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5-1
ISBN: 9787538725575
开本:16
页数:198
定价:15 元
作者简介 :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委。
内容简介 :
《史学要论》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李大钊在唯物史学方面的观点,他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探讨了“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历史学”、“历史学的系统”、“史学在科学中的地位”、“史学与其相关学问间的关系”、“现代史学的研究及于人生态度的影响”等六个专题。 当时的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并不全面,而且缺乏深度,虽然李大钊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并非尽善尽美,但作为先驱者、拓荒者,他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历史研究法 通史新义》
作者:何炳松著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5-1
ISBN:9787538726299
开本:16
页数:221
定价:16 元
作者简介 :
何炳松(1890~1946),历史学家、教育家,他第一个在中国系统地介绍西方史学理论与方法,强调西方史学原理与中国传统史学的对比与贯通,与梁启超并誉为“中国新史学派的领袖”,海外将他与胡适并提,认为是同一时期学贯中西的大家。
内容简介:
《通史新义》中“所述之原理十九采自法国名史赛诺波所著《应用于社会科学上之历史研究法》一书”,但何炳松注重把西方“新史学”的阐释学方法与中国传统史学的义理方法相结合,建立了新的史学理论体系,对中国现代新史学的建设有着重大贡献。
《历史研究法》介绍了西方历史研究方法,并指出其与中国古代“史法”、传统“史评”、“史论”的差异,认为历史研究的方法就是对“人的历史”的研究,而不是对古代史著的评论。与此同时,他力图沟通中西学问,对传统历史研究方法,如搜集史料、辩明真伪、知人论世、阐明史料、断定史实、比次史实和勒成著作等做了充分肯定。
《西洋伦理学述评 西洋伦理学史》
作者:杨昌济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5-1
ISBN:9787538726312
开本:16
页数:306
定价: 22 元
作者简介 :
杨昌济(1871—1920),伦理学家,教育家。1918年任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著作有《达化斋日记》、《杨昌济文集》、《劝学篇》等。曾在《新青年》、《东方杂志》发表论文,介绍西方哲学、伦理学、教育学思想,并联系国内实际,提倡民主与科学,宣传新道德。
内容简介:
杨昌济着力研究伦理学,并不是仅仅从学术出发,他的最终目的是用爱国和进步的道德思想教育学生,引导他们关心国家的前途和社会的进步,引导他们做有益于社会的光明正大的人。
1917年前后,毛泽东读了不少哲学、伦理学书籍,在他看来,“伦理学是规定人生目的及达到人生目的的方法之科学。”当时杨昌济正在进行《西洋伦理学史》的翻译,毛泽东便把它工整地抄录下来,足足抄了7本。
《陈那以前之因明》
作者:许地山著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5-1
ISBN:9787538726275
开本:16
页数:94
定价:8 元
作者简介 :
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笔名落华生,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同时,他也是一位对宗教十分有研究的学者。
内容简介:
世纪初,中国的佛家因明学研究掀起了一次高潮,梁启超、章太炎、章士钊、谭戒甫等名家竟相研习,许地山的《陈那以前之因明》,为当时因明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是近代中国第一篇专述因明史的论文。
我国新一代因明学专家郑伟宏认为本书有四大主要贡献:提出了佛家逻辑之所以特名为因明的猜测;对《瑜伽师地论》中关于因明的定义作出了明确的解释;将《瑜伽师地论》与《正理经》作了比较;对最早提出“因三相”的《顺中论》作了介绍。
《新闻学》
作者:徐宝璜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5-1
ISBN:9787538725551
开本:16
页数:107
定价:10 元
作者简介 :
徐宝璜(1894—1930),新闻学者,新闻教育家,是最先在国内开设新闻学课程的大学教授,被称为“新闻教育第一位大师”、“新闻学界最初的开山祖”。
内容简介:
《新闻学》一书是中国最早的新闻学专著。邵飘萍在当时《京报》上评价说,“无此书,人且不知新闻为学,新闻要学。”
《印度文学 欧化东渐史》
作者:张星烺、许地山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5-1
ISBN:9787538726282
开本:16
页数:142
定价:11 元
作者简介 :
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笔名落华生,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同时,他也是一位对宗教十分有研究的学者。
张星烺(1889-1951),著名地理学家张相文之子,他的主要学术贡献是《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并著有《欧化东渐史》、《马可波罗》和译著《马河波罗游记》、《历史的地理基础》等。
内容简介:
本书是涉及中西交流的重要学术著作,时间跨度从宋、元朝到上世纪30年代,范围涉及政治、宗教、思想、经济、文化、科学诸领域,既没有回避西方渗透、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种种恶果,也没有忽略西方人给中国社会各方面带来的有益变化。这是一部研究中西交流史的入门必读著作。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笔名落华生,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他对印度文学作品的译介和研究,为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和中印文学比较研究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季羡林先生评价《印度文学》说,“篇幅虽然不算多,但是比较全面地讲印度文学的书,这在中国恐怕还是第一部。”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一生集大成之作《玻璃球游戏》,60万字小说完整全译本!原文+黑塞画作+黑塞书信+拉页+长篇导读=一部汇集人类精神文明辉煌的宏篇巨著!
¥26.0 -
豆瓣9.2高分!广西师大出版社《罪之瞳:鲍勃·迪伦歌曲中的罪之想象》,692页,细读鲍勃·迪伦41首歌词,聚焦歌、诗、韵的精彩结合,追溯英诗传统与摇滚乐词的精妙互文。
¥29.0 -
文化名人许知远“旅行三书”《意外的旅程》全三册,函套装。探寻世界,横穿中国,用陌生与偶遇重访被遗忘的历史,在疲倦时代,看一个游手好闲者的旁观、洞察与想象。
¥66.0 -
广西师大出版社《斯坦布尔:印尼殖民时期的大众戏剧1891-1903》,2008年哈里·J. 本达奖获奖图书。一个欧亚混血导演和他的斯坦布喜剧团的故事 ,一种跨民族的印尼民间戏剧形式,为探讨现代印度尼西亚民族形成与文化构建提供崭新的视角。
¥28.0 -
法国国宝级漫画大师桑贝代表作《一点法国》,大16开精装,雅昌印刷,上海译文出版。温柔、幽默的画笔,勾勒出法国人的百幅生活图景,于点点细节一窥法国全景。
¥48.0 -
仅1.8折!《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菜根谭》《传习录》《战国策》《素书》《反经》6册合售,学习从春秋战国到明代中期流传下来国学经典,轻松应对人生路上的尔虞我诈
¥39.9 -
广西师大出版社《绚烂的空无:艾米莉·狄金森的信封诗》豆瓣8.9分,52份狄金森信封诗手稿影印件1:1呈现!105幅高清彩图+中英对照+图文转写+视觉索引+考据目录。大8开精装,超厚纸张印刷。
¥58.0 -
《九歌十论》《从文译九歌谈到古典文学的翻译问题》,囊括闻一多弟子孙作云关于《九歌》的研究成果,以及他对文怀沙《屈原九歌今绎》的批驳,指出该书错译率达到58%
¥21.0 -
著名作家李白凤文集全三卷,收录先生于上世纪创作的旧体诗词、新体诗以及小说,或沉郁悲壮,或辛辣犀利,或质朴平实,较为全面地展现了李白凤在文学领域的卓越成就。
¥42.0 -
花与诗融汇的植物志《狄金森的花园》精装,资深狄金森研究学者朱迪丝·法尔引用大量一手资料,解读狄金森诗歌中暗含的“花语”,细述她借花向亲友及爱人传递的情谊。
¥36.0
★ 北大百年以来积蓄的学术精华
★ 豪华的作者阵容
★ 难以超越的学术颠峰之作集体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