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购正在进行
¥69.0¥1773.9折
距结束
已售7
本书可能仍有零售,去搜搜看吧
¥69.0¥1773.9折
已售7

“行者系列”三部,汇集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的中坚学者,关于历史人类学、社会经济史和民族社会学的真知灼见,为理解中国社会转型提供了深层的理论镜鉴。

豆瓣8.5分《“乡校”记忆:历史人类学训练的起步》:讲述近年来各地学者对于历史人类学的实地学习、理解,以及他们是如何在田野中理解文献、理解历史的。

豆瓣9.3分《溪畔灯微:社会经济史研究杂谈》:集中讲述社会经济史研究、地方文献的价值、区域的实践、“齐民社会”与传统乡村,回顾了四十年的社会经济史研究的传统、路径及转向。

《破土而出:流动社会的田野呈现》:书中所收的文章是在“从实求知”的基础上,认识在化背景下不同国家和区域社会的变迁之道。

优惠
满减

读书月| 淘书团每满3件减10元,满80送文创(出版社代发团购除外)

超值换购

满39元可1元起换购文创

本书看点

32开平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赵世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乡土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 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北京市文联兼职副主席。

刘志伟,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

麻国庆,曾任教于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 名家文集
  • 历史
  • 纪实












编辑推荐

《“乡校”记忆:历史人类学训练的起步》

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者们,从2003年开始,每年在一个固定的田野点开展为期两周的工作坊,这些田野点都是某一个省内某个县的某几个村里历史遗存和历史文献丰富的地方,每年的工作坊,通过参与者实地的察看,结合对当地文献、传统文献的阅读、配合每位研究者对其研究过程的讲解,训练和培养能够从事历史人类学研究的年轻人。历经十余年,这种实地的“乡村学校"的训练培养了一批这个方向的研究者,每一届参与的博士、青年学者也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学界的中坚力量,在教学和研究中去影响更多的本科生、硕士生,实现"薪火相传"。本书就是讲述这些年这些人对于历史人类学的实地的学习、理解,如何在田野中理解文献、理解历史的。

 

【作者简介】

赵世瑜,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教育部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10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史、历史人类学及民俗学史。主要著述有《在空间中理解时间:从区域社会史到历史人类学》《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狂欢与日常:明清时期的庙会与民间文化》等多种。

 

《溪畔灯微:社会经济史研究杂谈》

1969年春天的一个夜晚,我在失学两年半后,意外收到重获上学资格的通知,怀着要马上奔回课堂的迫切心情,我独自一人,在晚上九十点钟,沿一条20华里的山路摸黑走出深山。那片深山,不仅有很多的山猪,还有当时还没有灭绝的山牛、老虎和其他野兽,春天更是毒蛇复苏出没之季。我一路上挥动着手中的棍棒,心中充满对山林的恐惧,更怀有对求学的憧憬。山路沿着一条山溪延伸,大约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没有任何村落人家,漆黑一团,一路伴我行走的,是潺潺溪水声;走了一个多小时,才依稀看到远处村落的微弱的灯火……

 

这条路我当时只走了两个小时,但后来半个世纪的人生道路,我一直觉得都是这条路的延伸,自己永远只是在这条路上前行着。这是我通向知识、思想、学问之路,无论一路有多少崎岖,黑夜如何笼罩,潺潺清澈的溪水都在伴我行走,远方微弱的灯火,在我前方闪烁,驱策我前奔。

 

只有真正行走在中国的大地上,才会真的体会到真正的中国的样子。所有的理论都来自于实践。不论是傅衣凌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还是费孝通的社会人类学调查,都是要走下去,走到中国的基层社会中,那里才能看到中国社会的脉络、机理和生发的理论。中国何以为“中国”?中国是富于层次、富有多样性的,我们希望多一点点理解和了解。

 

本书是作者在读书时所思所想的话题,集中在社会经济史研究、地方文献的价值、区域的实践、“齐民社会”与传统乡村,回顾了四十年的社会经济史研究的传统、路径及转向,社会经济史研究与区域研究的结合。

 

【作者简介】

刘志伟,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社会经济史、历史人类学。主要著作有《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地区里甲赋役制度与乡村社会》《在历史中寻找中国》等,主编《梁方仲文集》《叶名琛档案》等。

 

《破土而出:流动社会的田野呈现》

本书中所收的文章是在“从实求知”的基础上,认识在化背景下不同国家和区域社会的变迁之道。变动中的国家与社会,有一个共性,即都已“走出乡土”或正在“走出乡土”的路上。尽管很多社会其自身还保留着一定的“土范畴”,但其“土性”已发生了质的变化,所以我把书名定为“破土而出”。这个土包括农耕之土、山地之土、游牧之土,也包括海外社会之土等。本书以费先生的第三篇文章和“费孝通问题”为开头,希望我们的研究继续沿着费先生的思路走下去,行行重行行。

 

【作者简介】

麻国庆,男,汉族,1963年9月生。曾任教于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族学学会执行会长,著有《家与中国社会结构》《永远的家:传统惯性与社会结合》《人类学的全球意识与学术自觉》等。2013年起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民族学类本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2016年入选国家级人才支持计划。

本单详情

《“乡校”记忆:历史人类学训练的起步》
作者:赵世瑜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272877
出版时间:2021/11/1
开本:32开
页数:400
定价:69

目录:
序一科大卫
序二 陈春声
【河北蔚县】
历史人类学高级研修班开启的岁月 陈瑞赞
那些岁月 黄志繁
一次终身受用的研修 王宗勋
靠谱的笔记和不靠谱的记忆,都是真的 杜正贞
【山西洪洞】
“田野”寻踪 吴欣
不能忘却的记忆 谢宏维
师门五年记 唐晓涛
【河南济源】
济水之源读历史 李留文
“乡瘾者” 谢湜
济源班回忆碎片 徐斌
【山西晋城】
走在乡土上 乔新华
办班点滴 贺喜
【广东百侯】
走进百侯 肖文评
“百侯乡校”结业十三载 麦思杰
【福建平和】
“黄埔六期”的记忆 赵思渊
一颗学术种子的生长 覃延佳
我与“黄埔六期” 胡克诚
【江西万载】
探访万载高村行记 罗艳春
学在空间与纸上 王传
田野里的光亮 李怡文
【陕西韩城】
行走在故乡的田野 赵爽英
韩城故事 陈博翼
韩城攻略 张小也
【贵州锦屏和黎平】
守望与回归 钱晶晶
黎平怀古 胡小安
探访“Zomia” 龙圣
【南 岭】
关于南岭研修班的记忆 于薇
军屯与瑶村 黄瑜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七月星马行 杨培娜
他乡与故乡之间 黎俊忻
寻觅海外游魂 郑莉
【浙江遂昌】
礼仪社群、学术群体与蔡相大帝信仰 黄智雄
浙南山乡间的行走、阅读与思考 杜正贞 李扬
编后记 赵世瑜


《溪畔灯微:社会经济史研究杂谈》
作者:刘志伟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257881
出版时间:2020/5/1
开本:32开
页数:327
定价:49

目录:

代序 :数字化时代对历史学的挑战 1
【经济史谭】
改革开放四十年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的路径与方向 3
《剑桥中国经济史 :古代到 19 世纪》之我见 13
白银与明朝国家的转型 18
自下而上的制度史研究
以“一条鞭法”和图甲制为例 27
【行走华南】
“华南研究”三十年 73
家谱的意义 96
宗族研究的人类学取径
从弗里德曼对林耀华先生家族研究的评说谈起 107
珠江口水上人的历史人类学 130
清水江文书的学术价值 143
【环顾周埏】
超越江南一隅 :“江南核心性”与全球史视野 153
寻找亚洲的广州视角 170
广州三重奏 183
【守望园庐】
传统中国的“齐民社会”
观察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视角 211
东莞明伦堂及其档案小议 218
传统乡村应守护什么“传统” 234
建筑与历史记忆 241
【信口开河】
从国家的历史到人的历史 251
社会经济史研究的转变 283
民间历史文献漫谈 301


《破土而出:流动社会的田野呈现》
作者:麻国庆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261048
出版时间:2020/8/1
开本:32开
页数:284
定价:59

目录:

自序
【文化自觉与社会】
费孝通先生的第三篇文章:化与地方社会
“费孝通问题”:民族志的政治经济学
美美与共
【社会转型与城乡关系】
回访家族主义乡村及其变迁
“大转折”背后的乡村“秘径”
人伦乡土之变及其文化自觉之道
离乡不离土的代耕农
家庭策略研究与社会转型
“乡土范畴”与“破土而出”
【民族地区与社会发展】
家的传承与民族认同:方洞瑶族追踪调查与再研究
游牧的知识体系与可持续发展
游牧民族的社会转型与草原生态
跨区域社会体系与社会实践中的三亚回族
【跨区域与海外社会】
跨界的人类学与文化田野
泰国国民身份的文化深描
日本稻作传统中的“村落共同体”
山海之间:从华南到东南亚社会
与世界同步的日本人类学
附录一中根千枝先生小传
附录二未开的脸与文明的·再版译后记

相关推荐